历史人物 有神童之称的徐树铮
Posted 挽联
篇首语: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有神童之称的徐树铮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有神童之称的徐树铮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5月举行安殡时,正在欧洲考察的 用电报发回挽联:> 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 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此联上句典出《论语?子路》,下句典出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孙中山一生的主要历史功绩。> 当时举国偃旗,万民哀悼,称颂中山先生的联很多,致挽联者文豪巨擘不乏其人。但 的此联被推为众挽联之冠。不少人对此评论:「徐氏之联,用典精辟,含义深刻,可谓之头筹!」由此可见 之才气超人,文采盖世。>> 徐树铮,江苏萧县(现安徽省萧县)人,自幼聪颖过人,7岁能诗,13岁中秀才,17岁补廪生,有神童之称。> 1901年,徐树铮到济南上书山东巡抚袁世凯,陈述经武之道,未得赏识后,闷闷不乐地回到投宿的客店。正好段祺瑞路过此处。于是走投无路的徐树铮被延揽为用,追随段祺瑞的左右。1905年,段祺瑞又出资送徐树铮去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 五年之后,31岁的徐树铮回国,从此一生效忠段祺瑞,曾自赋诗曰:「购我头颅十万金,真能忌我亦知音。」张学良对其敬佩有加,称其为「上马杀贼,下马露布」之豪士。> 辛亥革命爆发后,以段祺瑞为首的四十二名清军前方将领突然发出通电,吁请清帝退位,实行共和政体,这顿时使清廷失去了继续挣扎的勇气。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发表退位诏。而那一篇通电,便是出自徐树铮的手笔。>> 1912年至1914年,徐树铮先后任中华 军学司司长、军马司司长、将军府事务厅长等职。1914 年5月,徐树铮任中华民国陆军部次长,年仅34 岁,为次长中最年轻者。袁世凯称帝时,徐树铮因其劝段祺瑞抵制,遭袁世凯罢免官职,于是赋闲在家静观其变。> 1916年,因称帝而众叛亲离的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为国务院总理,徐树铮复任陆军次长兼国务院秘书长。在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府院之争中,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段祺瑞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作为其铁杆的徐树铮也被黎元洪革职。1917年,徐树铮协助段祺瑞策动了张勋赶走黎元洪的「张勋复辟」事件。事后又策划了讨伐张勋的「讨逆军」行动,讨逆成功后,徐树铮又任陆军总次长,再次回到了权力的舞台。段祺瑞当时被推崇为「三造共和」的英雄。殊不知在这其中,件件事都少不了徐树铮的谋划和参与。> 冯国璋任总统后,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很快就产生了矛盾。徐树铮坚定地站在段祺瑞这一边。后段祺瑞被迫辞职。徐树铮幕后策划督军团对冯国璋施加压力,策动张作霖入关抢夺军火,迫使冯国璋再度启用段祺瑞组阁。> 于是段祺瑞复任总理兼陆军总长。1919年,徐树铮任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军总司令。同年10月,率兵进入外蒙古,迫使外蒙古在1919年11月17日正式取消自治,回归中国。孙中山去电对徐树铮收复外蒙予以很高的评价,言其可与傅介子、班超相比。> 北洋 间的勾心斗角与明争暗斗从未停歇。1920年,直皖两系军阀斗争激烈,徐树铮被免职,任远威将军,留北京代职。直皖战争后,段祺瑞下台,徐树铮又被指控为「十大祸首」之最而遭通缉拿办,借日本使馆之助逃到天津,后潜入上海英租界内匿居躲过此劫。> 1921年,孙中山以非常大总统名义在桂林组织大本营,计画北伐征讨直系 。孙中山联合段祺瑞、张作霖组成三角同盟。徐树铮代表段祺瑞于次年初赴桂林与孙中山晤谈,其行期定下来之后,孙中山曾写信给蒋介石说:「徐君此来,慰我多年渴望。」见面后,孙中山对徐树铮非常赏识,甚至希望他能留下来做自己的参谋长。但徐树铮是段祺瑞的死党,自然是不会离开段祺瑞的,他委婉地回绝:我在北方帮助孙先生,会比在孙先生身边帮助更大。> 1924年9 月,盘距在江苏的直系军阀齐燮元为夺取被浙江皖系军阀卢永祥控制的上海,爆发了江浙战争。徐树铮任浙沪联军总司令,但这场战争中,皖系败下阵来,徐树铮在租界的寓所里被支持直系军阀的英国人拘捕。并强迫他乘英轮去欧洲。在途经香港时,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段祺瑞被推为临时执政,徐树铮又获得了自由。> 徐树铮后被任命为考察欧美日本各国政治专使,率考察团15人,先后考察法国、英国、瑞士、义大利、德国、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荷兰、美国、日本12国。于1925年12 月11日考察结束回国,于12 月29 日晚乘专车离开北京南下,途经京津间廊坊车站,被冯玉祥部下张之江派人劫持,于30日凌晨被复仇杀害(1918年6月15日,徐树铮在天津暗杀了冯玉祥的恩师兼老长官陆建章),时年45岁。翌年,归葬故里。> 徐树铮被杀的噩耗传出后,段祺瑞为之失声痛哭,曾任大总统的徐世昌曾挽以联曰:「道路传闻遭兵劫,每谓时艰惜将才!」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挽联云:「语谶无端,听大江东去歌残,忽然感流不尽英雄血;边才正亟,叹蒲海西顾事大,从何处更得此龙虎人。」> 徐树铮文武兼长,精于书法,擅诗词古文,从政后仍手不释卷,对桐城派大师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尤为喜爱,总是随身携带。徐树铮留下来的诗大约200首,词60首。有《建国铨真》、《视昔轩文稿》、《兜香阁诗集》、《碧梦庵词》等著作传世。> 徐树铮酷爱昆曲,他能自辑曲谱,能上台演出,并曾与徐凌云、项馨吾、俞振飞等名角同台。他擅长花脸和贴旦两种角色的曲目,声如洪钟。张謇曾赠诗云:「将军高唱大江东,势与梅郎角两雄」。1925年5月,他以专使身份访英,还应邀在英国皇家学院演讲,题目竟然是《中国古今音乐沿革》,可见其之多才多艺,堪称民国军阀中的第一才子。> 徐树铮精于联语,他还曾给张勋写过一幅挽联:「仗匹夫节,挽九庙灵,其志堪哀,其愚不可及也;有六尺孤,无一抔土,斯人已死,斯事谁复为之?」也因分寸拿捏到位,用典恰当准确,被誉为挽联之绝唱。>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徐树铮生平故事简介,徐树铮历史评价,徐树铮怎么死的?
徐树铮,字又铮。江苏萧县人。生于1880年11月11日(清光绪六年十月初九)。他的父亲徐忠清是拔贡生,一生以教书为业[1]。1892年,徐树铮十二岁时中了秀才,十七岁到南京考举人,没有考中。1901年
中文名:徐树铮 别名:字又铮,号铁珊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省萧县官桥镇醴泉村 出生日期:1880年11月11日 逝世日期:1925年12月30日www.cha138.c
导读:1925年12月30日凌晨一时,徐树铮在河北廊坊车站被一群士兵拉下火车,押往站外枪杀。杀人者,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冯玉祥,而其起因,则是徐树铮数年前杀死了冯玉祥的舅舅陆建章。一反观徐树铮其人:外蒙
1920年的中国,南方护法之战硝烟未熄,北方又陷入了北洋军阀的内斗,爆发了直皖大战。提到直皖战事,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徐树铮。直皖战争的产生乃至于战局的形成都与他息息相关。徐树铮是北洋政府执政者段
1920年的中国,南方护法之战硝烟未熄,北方又陷入了北洋军阀的内斗,爆发了直皖大战。提到直皖战事,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徐树铮。直皖战争的产生乃至于战局的形成都与他息息相关。徐树铮是北洋政府执政者段
在曹锟和张作霖看来,徐树铮这个人万万不可得志,他要是得志了,哪里还有直系和奉系的活路呢。何亮亮:1920年的中国,南方护法之战硝烟未熄,北方又陷入了北洋军阀的内斗,爆发了直皖大战。提到直皖战事,就不能不提...
「”不过徐树铮却因此捡了个大便宜,奉军利用这批军械编了五个补充旅,由于徐树铮在截械事件中的作用,以及在这五个旅的编练过程中的深度参入,后来这五旅除一旅移驻岳州外,其余四旅都划归徐树铮的参战处。”学界一
树敌过多身败名裂造成皖系迅速衰败的原因主要是北洋派内部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的发生和激化,都与徐树铮有关。直皖交恶的真正导火线是陆建章命案。陆是直系元老之一,曾任陕西督军,也是现任将军。1918年6月,督
树敌过多身败名裂造成皖系迅速衰败的原因主要是北洋派内部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的发生和激化,都与徐树铮有关。直皖交恶的真正导火线是陆建章命案。陆是直系元老之一,曾任陕西督军,也是现任将军。1918年6月,督
在北洋集团内部,与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徐世昌、张作霖等元老级人物相比,官至陆军次长、国务院秘书长的只是个小字辈。时人有「大徐」「小徐」之谓,前者指徐世昌,后者即指。不过,「小徐」才气过人,足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