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夫妻和睦
Posted 蒋介石
篇首语: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夫妻和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夫妻和睦
宋美龄与 结婚后,被 视为「一生惟有宋女士为我惟一之妻」;感其「协力谋国之尽诚,世无其匹也」;「除妻外无一人能为余代负一分责,代用一分心」直到这年年底,蒋大体上完成对中央政权的改造后,日记笔调才露欢欣:「以夫妻和睦为人生第一之幸福也。」……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后,被蒋介石视为「一生惟有宋女士为我惟一之妻」;感其「协力谋国之尽诚,世无其匹也」;「除妻外无一人能为余代负一分责,代用一分心」。> 汪朝光、王奇生、金以林三位民国史学者合著《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人生》一书,内容涉及蒋氏「非凡」的人生经历、性格、心理。书中充分利用近年公开的蒋介石日记和档案文献,对蒋介石其人的多面性、复杂性、矛盾性及其对二十世纪中国的影响力,做了初步的描画。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书中所写蒋介石与家族亲缘关系一端,略加述评。> 作者说,蒋介石少年丧父,深怀「恋母情结」。在他一生哭泣史上,有过三次最伤痛的「泣」:十三岁离乡读书暑假回家省母之泣,嚎啕大哭,哀动邻舍。走时,离家一二十里犹暗自哽咽。十五岁成婚之日,微闻母泣,乃大哭不止。「呜呼寡母伤心事,谁能知之。」(1931年3月14日日记)三十五岁母丧之泣。母逝后,蒋即自律:「以后无论阴历阳历,凡为母亲忌辰之日不食物荤,不动气,不御色。」(1922年6月4日)。蒋日记中怀母之情多见,每遇挫折也常思母,并多以「不孝」自谴。1929年1月28日:「上午同三妹(宋美龄。蒋日记中时称宋为三妹,或三弟。)往吴淞游行,闻其不回南京,心甚抑郁沉闷。人有母爱其子,兄爱其弟,姐爱其妹,妻爱其夫,而余孑然回京,谁爱谁惜谁知余?呜呼!苦莫若于孤儿,恨不孝奉吾母,今悔何及,伴侣俱无,万事灰心,吾母不能复生矣。」两天后,又重复思母之痛。1931年4月26日:「夜半闻子规之声,而忆吾母起床喂蚕时,呜呼!不能复见矣。」同年12月3日:「近日思母愈切,念儿(蒋经国尚在苏联———笔者注)亦甚,中正罪孽深重,实无颜以对父母也。」1933年11月2日:「我之事业日趋于败亡,将何以慰慈灵,经儿留俄,回家无日,不孝之罪,其何以堪。」蒋介石在《哭母文》、《王太夫人事略》中多记幼时乖张顽劣之态,自我痛愧,应是真情表白。1906年蒋介石去日本学军事,翌年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皆违逆母命而行,母伤心欲绝。蒋介石常在日记中反省性情「凶暴」,任性使气,致母生病而悔恨莫及(1928年3月29日)。在婚姻方面,蒋介石也自感对母「不孝」。十五岁奉母命与二十岁的毛福梅结婚,盼早传香火。八年后生蒋经国后,毛氏再无生育。妾姚冶诚,亦无所出。待幼弟蒋瑞青病亡,蒋母逼蒋介石将经国过继给死去的瑞青,蒋无奈从命,只能收养蒋纬国为子。蒋母去世后,蒋虽再娶陈洁如、宋美龄,仍无生育。陈洁如说,蒋因淋病而丧失生育能力。蒋1918年日记「年底杂录」中有过治疗淋病之事。据蒋1929年8月25日日记,宋美龄婚后有一次小产。查陈诚夫妇1932年6月18日、1935年8月21日书信,可知宋美龄曾经两次小产,并称宋「望子心切」,应属可信。总之,姚、陈、宋三人均无生育,蒋对妻妾不无愧意,对母亲更加歉疚,一再自责「不能尽孝于亲,为一生最大之耻辱,至今后悔已无及矣。」(1934年2月19日)蒋母墓侧,有蒋亲撰联语:「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蒋介石给人留下「至孝」的印象,显然不是装扮的。> 本书揭示,亲情与乡情在蒋介石人生历程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自黄埔建军到败退大陆,二十五年来蒋介石南征北战,很少回乡长住。只有在他三次下野后,都立即返回奉化溪口,缓解压力,谋求再起。家乡秀美山川,化解内心积怨;亲人之爱,鼓起斗志。1927年8月12日,蒋第一次下野,第二天即返溪口,长住五十天,9月22日离乡经沪赴日。观蒋介石日记自5月起,几乎天天在日记中写「叛逆未灭,列强未平,何以为家?」而从返乡当天,「何以为家」四字已不再提。在反思败局同时,他有时间考虑「为家」之事了。9月23日晨,船抵上海,蒋「即访三弟」(宋美龄),当晚再「与三弟叙谈,情绪绵绵,相怜相爱,惟此稍得人生之乐也。」(1927年9月23日)26日与宋订婚:「人生之乐以订婚之时为最也。」28日,蒋启程赴日,欲求宋母对婚事首肯。当天日记:「六时起床整装往别三弟,情绪绵绵,何忍舍诸。」别后不到三天,蒋日记又云:「近日无论昼夜,心目中但有三妹,别无所思矣。」10月3日,蒋在宋子文陪同下拜访宋母,正式求婚,蒙允。蒋不掩愉悦,记下宋母「双眼钉(盯)看,未免令新婿为难」云云。12月1日,蒋回国不久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盛大婚礼。当天日记:「见余爱姗姗而去,如云飘露荷,平生未有之爱情,于此一时间并现,不置余身是何处矣。」> 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后,被蒋介石视为「一生惟有宋女士为我惟一之妻」;感其「协力谋国之尽诚,世无其匹也」;「除妻外无一人能为余代负一分责,代用一分心」直到这年年底,蒋大体上完成对中央政权的改造后,日记笔调才露欢欣:「以夫妻和睦为人生第一之幸福也。」……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后,被蒋介石视为「一生惟有宋女士为我惟一之妻」;感其「协力谋国之尽诚,世无其匹也」;「除妻外无一人能为余代负一分责,代用一分心」。> 汪朝光、王奇生、金以林三位民国史学者合著《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人生》一书,内容涉及蒋氏「非凡」的人生经历、性格、心理。书中充分利用近年公开的蒋介石日记和档案文献,对蒋介石其人的多面性、复杂性、矛盾性及其对二十世纪中国的影响力,做了初步的描画。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书中所写蒋介石与家族亲缘关系一端,略加述评。> 作者说,蒋介石少年丧父,深怀「恋母情结」。在他一生哭泣史上,有过三次最伤痛的「泣」:十三岁离乡读书暑假回家省母之泣,嚎啕大哭,哀动邻舍。走时,离家一二十里犹暗自哽咽。十五岁成婚之日,微闻母泣,乃大哭不止。「呜呼寡母伤心事,谁能知之。」(1931年3月14日日记)三十五岁母丧之泣。母逝后,蒋即自律:「以后无论阴历阳历,凡为母亲忌辰之日不食物荤,不动气,不御色。」(1922年6月4日)。蒋日记中怀母之情多见,每遇挫折也常思母,并多以「不孝」自谴。1929年1月28日:「上午同三妹(宋美龄。蒋日记中时称宋为三妹,或三弟。)往吴淞游行,闻其不回南京,心甚抑郁沉闷。人有母爱其子,兄爱其弟,姐爱其妹,妻爱其夫,而余孑然回京,谁爱谁惜谁知余?呜呼!苦莫若于孤儿,恨不孝奉吾母,今悔何及,伴侣俱无,万事灰心,吾母不能复生矣。」两天后,又重复思母之痛。1931年4月26日:「夜半闻子规之声,而忆吾母起床喂蚕时,呜呼!不能复见矣。」同年12月3日:「近日思母愈切,念儿(蒋经国尚在苏联———笔者注)亦甚,中正罪孽深重,实无颜以对父母也。」1933年11月2日:「我之事业日趋于败亡,将何以慰慈灵,经儿留俄,回家无日,不孝之罪,其何以堪。」蒋介石在《哭母文》、《王太夫人事略》中多记幼时乖张顽劣之态,自我痛愧,应是真情表白。1906年蒋介石去日本学军事,翌年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皆违逆母命而行,母伤心欲绝。蒋介石常在日记中反省性情「凶暴」,任性使气,致母生病而悔恨莫及(1928年3月29日)。在婚姻方面,蒋介石也自感对母「不孝」。十五岁奉母命与二十岁的毛福梅结婚,盼早传香火。八年后生蒋经国后,毛氏再无生育。妾姚冶诚,亦无所出。待幼弟蒋瑞青病亡,蒋母逼蒋介石将经国过继给死去的瑞青,蒋无奈从命,只能收养蒋纬国为子。蒋母去世后,蒋虽再娶陈洁如、宋美龄,仍无生育。陈洁如说,蒋因淋病而丧失生育能力。蒋1918年日记「年底杂录」中有过治疗淋病之事。据蒋1929年8月25日日记,宋美龄婚后有一次小产。查陈诚夫妇1932年6月18日、1935年8月21日书信,可知宋美龄曾经两次小产,并称宋「望子心切」,应属可信。总之,姚、陈、宋三人均无生育,蒋对妻妾不无愧意,对母亲更加歉疚,一再自责「不能尽孝于亲,为一生最大之耻辱,至今后悔已无及矣。」(1934年2月19日)蒋母墓侧,有蒋亲撰联语:「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蒋介石给人留下「至孝」的印象,显然不是装扮的。> 本书揭示,亲情与乡情在蒋介石人生历程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自黄埔建军到败退大陆,二十五年来蒋介石南征北战,很少回乡长住。只有在他三次下野后,都立即返回奉化溪口,缓解压力,谋求再起。家乡秀美山川,化解内心积怨;亲人之爱,鼓起斗志。1927年8月12日,蒋第一次下野,第二天即返溪口,长住五十天,9月22日离乡经沪赴日。观蒋介石日记自5月起,几乎天天在日记中写「叛逆未灭,列强未平,何以为家?」而从返乡当天,「何以为家」四字已不再提。在反思败局同时,他有时间考虑「为家」之事了。9月23日晨,船抵上海,蒋「即访三弟」(宋美龄),当晚再「与三弟叙谈,情绪绵绵,相怜相爱,惟此稍得人生之乐也。」(1927年9月23日)26日与宋订婚:「人生之乐以订婚之时为最也。」28日,蒋启程赴日,欲求宋母对婚事首肯。当天日记:「六时起床整装往别三弟,情绪绵绵,何忍舍诸。」别后不到三天,蒋日记又云:「近日无论昼夜,心目中但有三妹,别无所思矣。」10月3日,蒋在宋子文陪同下拜访宋母,正式求婚,蒙允。蒋不掩愉悦,记下宋母「双眼钉(盯)看,未免令新婿为难」云云。12月1日,蒋回国不久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盛大婚礼。当天日记:「见余爱姗姗而去,如云飘露荷,平生未有之爱情,于此一时间并现,不置余身是何处矣。」> 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后,被蒋介石视为「一生惟有宋女士为我惟一之妻」;感其「协力谋国之尽诚,世无其匹也」;「除妻外无一人能为余代负一分责,代用一分心」直到这年年底,蒋大体上完成对中央政权的改造后,日记笔调才露欢欣:「以夫妻和睦为人生第一之幸福也。」……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后,被蒋介石视为「一生惟有宋女士为我惟一之妻」;感其「协力谋国之尽诚,世无其匹也」;「除妻外无一人能为余代负一分责,代用一分心」。> 第一次下野,蒋介石不仅收获了爱情,而且赢得妻兄宋子文的支持。曾经是左派的宋子文,站在汪精卫和中共一边,将一千三百万元军饷扣留不发,迫使蒋介石同意迁都武汉。蒋恨得咬牙切齿:「子文狡赖」、「子文吝刻」(1926年12月26日、1927年7月26日)。蒋宋成婚,宋子文完全转向蒋,1928年1月担任财部长,助蒋把浙江财团拉入蒋政权。> 1931年12月15日,蒋介石第二次下野。一周后,在宋美龄陪同下返乡,居住近月。宋子文尽全力控制财政,调拨蒋军所需军费。新任行政院长孙科在财政完全瘫痪局面下,举步为艰,为蒋复出留下空间。蒋乡居心境,因思念蒋经国而惆怅不已。「时念慈母并唸经儿,而夫妻两人如宾相敬,虽无子女,亦足乐也。」(1931年12月25日)宋美龄忽患病,「晚以妻病心悲不安之至」,「经国如未为俄寇所陷,则余虽不能生见其面,迨余死后彼必有归乡之一日,如此则余愿早死以安先人之灵也。」(1931年3月27日)1932年元旦,蒋「郁郁殊甚,念子尤切」,「妻病未痊甚忧也。」1月3日,宋氏赴沪治疗,直到15日返回蒋身边,蒋仍「忧虑之至」。(1932年1月1日、3日、15日)每逢宋氏不在身边,蒋「极想」、「时思」之情,便出现于日记。直到这年年底,蒋大体上完成对中央政权的改造后,日记笔调才露欢欣:「以夫妻和睦为人生第一之幸福也。」(1932年11月30日)1936年12月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扣,宋美龄挺身驰陕,营救丈夫脱险,促成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大局。蒋介石1940年代出访印度、埃及,宋美龄都偕行辅助。中国抗战最困难时期,宋美龄赴美与罗斯福会谈,争得美国援华抗日,取消不平等条约,废除排华法案,等等。随后,列强纷纷取消对华不平等条约。宋氏「夫人外交」,其功至伟。> 在中共军事打击和美国抛弃之下,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当天即返回溪口,长住近百日(中间赴杭一日即归)。其时,宋美龄赴美面晤马歇尔,乞求美援。蒋介石虽认为「绝无希望,不必多此一举」,却因宋氏坚持「以为个人荣辱事小,国家存亡事大,无论成败如何,不能不尽人事云,余乃允之,不忍扫其性耳。」(1948年11月25日)宋氏赴美当天,蒋日记:「昨晚与妻聚谈,依依不舍,夫妻爱情老而弥笃。」「午夜醒时,妻又悲泣不置,被称为何国家陷入今日之悲境,又称彼对经儿之爱护,虽其亲母亦决无如此真挚,但恐经儿未能了解深知耳。惜别凄语,感慨无穷,彼为余与国家以及宋孔之家庭受枉被屈,实有不能言之隐痛,故其悲痛之切,乃非言词果能表达其万一耳。但愿此次飞美,得蒙上帝保护,使其心身康健为祝耳。」(1948年11月27日)蒋虽不信美援必得,但仍存一线希望,直到12月5日,「接妻电与马(歇尔)第二次长谈似无结果」,他才死心,并感慨夫人此行「耻辱重重,心绪抑郁,不可名状,前途几完全黑暗矣。」(1948年12月2日、5日)蒋介石此次下野返乡,夫人虽不在侧,却有长子经国、长孙孝文始终陪侍左右。蒋最痛苦之时,蒋氏家族始终支持,给以极大安慰,使蒋痛定思痛,重振再起之意。「此次下野无论将来成败之影响如何,而在京时一切措施与布置比较从容裕如,回家后又值旧历年关,重过幼年难得之生活,自觉只有欣慰而毫无悲戚之感。此种幸福之享受,可谓意外之天赐也。」(1949年1月「本月反省录」)3月11日,是宋美龄生日,此前一天,蒋「电夫人祝其五十足寿。」> 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后,被蒋介石视为「一生惟有宋女士为我惟一之妻」;感其「协力谋国之尽诚,世无其匹也」;「除妻外无一人能为余代负一分责,代用一分心」直到这年年底,蒋大体上完成对中央政权的改造后,日记笔调才露欢欣:「以夫妻和睦为人生第一之幸福也。」……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后,被蒋介石视为「一生惟有宋女士为我惟一之妻」;感其「协力谋国之尽诚,世无其匹也」;「除妻外无一人能为余代负一分责,代用一分心」。> 中国国民党当政大陆二十二年间,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在大部时间里联手掌控国家最高权柄。其中,蒋、宋、孔因家族亲缘关系,对于强化蒋氏独裁的「党治」架构,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外交诸层面,影响巨大。该书对此有专章论述,颇具特色。内中叙及「夫人政治」一段文字,更为精到。宋子文夫人张乐怡出身一般商人家庭,对政治的兴趣和影响力有限。蒋夫人宋美龄、孔祥熙夫人宋霭龄则大不同。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后,被蒋介石视为「一生惟有宋女士为我惟一之妻」;感其「协力谋国之尽诚,世无其匹也」;「除妻外无一人能为余代负一分责,代用一分心」;「谁妻能知我慰我也」(1937年8月3日、9月20日、10月9日,1938年12月13日)。如陈布雷所言,「委座处理政治,如同处理家事」(唐纵日记1944年8月15日)。宋美龄的话可为陈言注脚:「无论商家与住室,若无家主与老板娘时刻贯注全神,管理业务,则必不成其言。……因之无论家与国,皆必须有主,而且必须全赖其主者自身之努力奋斗,其他皆不可靠也。」(1941年11月30日)在蒋宋夫妻心目中,国就是家,蒋介石既为「家主」,宋美龄就是「老板娘」。宋美龄的主意,往往影响蒋介石的决策。宋美龄与其姐宋霭龄亲近,后者热衷于干政,丈夫与子女更贪恋财货,事被举报后,往往借助宋美龄之袒护过关。1948年秋,蒋经国在上海「打虎」,竟在众目睽睽之下轻轻放过孔令侃的扬子公司舞弊案,就缘于宋美龄搬出蒋介石亲自干预,使小蒋「打虎」之举功败垂成。> 「夫人政治」,固然为国民党的败局推波助澜,却不是根本问题。八年前,我说过,导致一个政权兴替的致命因素中,腐败是它的根本因素之一。最大最重且难以救治的腐败,则是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极端专制主义。中华民国南京政府,并非不反贪污,然而,在一党专政统治下,民众监督、新闻监督、法律监督、分权制衡机制、监察检查机制,等等,或者一律被排除,或者名存而实亡。如此这般,其官场之贪墨,吏治之腐败,便如溃堤之洪水,下山之猛兽,一发而不可收拾。俗话说「左手管不住右手」,自我监督云云只是一句好听的空话。在专制政权下,再好的良法,也会变异为恶法。治民不治官,治下不治上,官官相护,上行下效,便只能是「无官不贪,有吏皆污」了。蒋记南京政权以其短命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号称民主共和实乃专制独裁政府的反贪失败,终至民心尽失,走向溃亡的结局。「失民心者失天下,谁也挡不住!」正是此理。>相关参考
在现在大家的印象中,陈世美就是负心汉的代名词。陈世美,又做陈士美,是传统戏曲《秦香莲》(又名《铡美案》)中的人物。在剧中是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的反面人物,最后被包拯所斩,也因此在后世成为负心人的代名词。在...
的晚年:和刘娥,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极少的能够终老和睦的夫妻。真宗和刘娥从十五岁时相遇,一直到真宗老去,一直对刘娥不离不弃,十五年宫外寂寞生活,也无法阻止宋真宗迎回刘娥,并立刘娥为后,可以说是中国帝王
河北清苑縣,有兩兄弟分家各自生活。弟弟沒有品行,所分家產全被折騰光了,幸賴兄長友愛,不時賙濟。兄長年過五旬,只有一子,二十歲娶了某婦之女,夫妻恩愛和睦。正趕上弟弟的妻子因急事上門,求助兄長。兄長的兒子
常言道:一日夫妻百日恩,这话不错。一旦夫妻反目,往往受苦的是孩子。西游记里就有这样一个家庭,因为父母各自出轨,儿子受到外人的欺辱,最后被送到少年劳教所管教,成为一个不自由人。这个好端端的家庭,也因为孩...
独孤皇后给人的印象就是帝王家一夫一妻恩爱的象征。根据史书的记载,独孤皇后十四岁时嫁予杨坚为妻,夫妻二人感情和睦,杨坚更是曾对自己的妻子发过誓,绝对不会和别的女人生孩子。等到隋文帝登基称帝后,每次上朝独
1.美国历史上的“和睦时期”是指哪一时期公元1816年的美国大选中,国务卿詹姆斯•门罗作为共和党候选人很容易地击败了联邦党候选人。4年之后,联邦党无法提出新的候选人,门罗在无人反对的情况下再次当选。此
1.美国历史上的“和睦时期”是指哪一时期公元1816年的美国大选中,国务卿詹姆斯•门罗作为共和党候选人很容易地击败了联邦党候选人。4年之后,联邦党无法提出新的候选人,门罗在无人反对的情况下再次当选。此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作者:唐浩明致諸弟(鹹豐八年十一月十二日)澄侯、沅甫、季洪老弟左右:二十五日聞三河挫敗之信,專安七、玉四送信回家。三十日,就縣局回
古代一才子,拒绝了许多美女,最终娶丑女为妻,留下一个经典成语
在形容夫妻之间感情和睦时,经常会用到成语“举案齐眉”,但有多少人知道此成语由何而来呢?这就不得不说东汉初年的才子梁鸿的故事了。梁鸿的父亲曾做过大官,被新朝皇帝王莽封为修远侯,家境十分优越,经常有人到家
世界历史 1973年2月21日《关于老挝恢复和平和实现民族和睦的协定》签署
1973年2月21日《关于老挝恢复和平和实现民族和睦的协定》签署1971年2月初,老挝人民抗美救国战争取得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下寮9号公路战役的巨大胜利。至1972年初,老挝爱国力量解放了全国4/5的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