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忠烈杨业究竟死于何人之手

Posted 戏文

篇首语: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忠烈杨业究竟死于何人之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忠烈杨业究竟死于何人之手

  关于北宋名将 之 ,真实的历史记载与小说戏文里的描述几乎截然相反。潘美果真是谋害 的元凶吗?杨业战 何地,是金沙滩还是陈家谷?辽宋两国间爆发的惨烈无比的幽燕之战,究竟有何鲜为人知的缘由始末?求索这扑朔迷离的历史谜底,便走进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风云往事。>  潘美并非害死杨业的真凶>  在小说《杨家将》里,潘仁美(潘美)是谋害杨继业(杨业)父子的主谋。他嫉妒杨业的战功,又因儿子潘豹设擂台被杨七郎打死,故而怀恨在心图谋报复。小说里的潘仁美勾结契丹,逼杨继业冒险出征,又违背与杨业的约定,不设伏兵接应,反而将杀出重围求援兵的杨七郎捆在树上乱箭射死……因这部小说的流传,潘美与秦桧一道被打入中国历史的顶级「奸臣册」。但查阅史书却令人心生疑惑,潘美真的是勾结契丹陷害忠良的元凶吗?>  当世人将攻击矛头纷纷指向潘美时,却忽略了一个重要责任人的存在--监军王(shēn)。在北宋,监军权力往往高于主帅。潘美虽是名义上的主帅,但真到了拍板时刻,对代皇帝监军的王 之言却不得不「俯耳恭听」。>  在第二次辽宋幽燕之战中,宋兵中路兵溃,辽国主力扑向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杨业提出避敌锋芒、诱敌设伏的正确意见。却被王 讥讽为「领数万精兵,而怯懦如此!」逼得杨业不得不铤而走险。在这个决定杨业生死、宋军安危的危急关口,深知兵略的潘美不得已,选择了「沉默不语」。>  按事前约定,王 应带兵在陈家谷接应杨业。结果到了中午,王 见杨业所部未归,以为杨业得胜追击辽兵去了,便擅自撤退。等杨业率残部退到陈家谷时,已无人救应,最终重伤被俘绝食身死。潘美并不同意王 的撤退部署,但对这位备受皇帝信任的监军却无可奈何。史载,潘美对王 「擅离谷口不能制」。杨业之死,究其实质,实乃宋太宗与王 共同造成的。但论责定罪,却由潘美一肩承担。《杨家将演义》里,还让潘仁美死于开封府尹寇准的铡刀下。殊不知,潘美死于公元991年,而寇准升任开封府尹则在公元1002年。寇准居然可以「穿越」杀人,这玩笑未免开大了。>  对杨业之死的惨剧内因,宋太宗其实是心知肚明的。所以,论处战败责任时,潘美只是被贬官三级,而王 和刘文裕则被除名发配。不过很快,身为皇帝亲信的王 便被赦免回京了,杨业白白搭送了性命。>  潘美是北宋开国功臣,为大宋王朝的创建曾立下盖世功勋。驻守雁门边疆时,屡挫进犯辽军。本来是抗辽功臣,不料却因杨业兵败而尽毁美誉,不久即郁郁而终。再加上后世小说的渲染夸张,竟沦为与秦桧齐名的大奸臣!评点这桩历史悬案,在杨家祠堂工作的胡孝华表示:「杨业是北汉降将,本来就不是宋太宗的嫡系,与潘美很难将心比心。另外,杨业身为降将却屡立战功,抢了很多北宋旧臣的风头,难免遭同行嫉妒。说潘美、王 故意陷害杨业,未必是真,要说他死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倒是合情合理的。」>  陈家谷,杨业被俘罹难地>  杨业战死于何地?小说、戏文里的版本是金沙滩,史书上的记载是陈家谷。金沙滩相对好找,那里有一座「日中落」村。当地政府开发了一个金沙滩生态旅游区,旅游区里有一条直道,道两侧立起了杨家将、杨门女将石雕,还建了一座仁和殿。殿中左侧是杨家将群像,中间是高居宝座的宋太宗,右侧是潘美、王 等人的塑像。>  在小说里,辽主设下「双龙会」陷阱,诱骗宋国君臣。大郎杨延平自愿顶替宋太宗赴险,众兄弟保护杨延平来到金沙滩。辽国天庆王在酒中下毒,杨延平饮下毒酒自觉不适,突发袖箭杀死了天庆王。辽军蜂拥而上,四郎、八郎被俘,大郎、二郎、三郎战死,三郎死得最惨,在荒草滩被乱马踏成肉泥。七郎杀出重围后,又被潘仁美乱箭射死……而杨继业最后因无后援,兵困两狼山,血染李陵碑!>  我们驱车前往怀仁县金沙滩,入眼的不过是一块块再普通不过的庄稼地。在日中落村路边宅院的一块墙壁上,绘有一幅杨家将旌旗招展、盔明甲亮的墙画,技法粗糙。与村民唠过往的历史,当地人的话我们几乎听不懂。大体的意思是,这里过去是荒草滩,风沙弥漫,后经改造才重现绿色。这一带是辽宋古战场不假,但若想寻找杨家将遗迹,却是「啥也没有了!」>  实际上,山西怀仁县的金沙滩并非杨业的殉难地。杨业死于山西朔州的陈家谷,但那块荒凉之地已快被人遗忘了。据说2004年时,那里的常住居民只剩下两个人,成了「空壳村」。居民之所以纷纷外迁,一是陈家谷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二是那里经常莫名其妙地死人、死牲口。>  据去过那里的人描述,陈家谷口阴气逼人,幽深的山沟深得望不到尽头。靠著崖头,早已废弃的土窑洞像一个个凶神恶煞,张开黑洞洞的大口,被风吹得呼呼作响。没有人声,偶尔几声鸟叫,更显这里的神秘和恐怖。这里,便是杨业当年的战死之地。>  陈家谷附近的上、下狼儿村,就是被戏文传唱至今的「两狼山」所在地。附近早年有块石碑,是一块字迹模糊、快被风化的石碑,根本不是小说戏文里讲的「李陵碑」。>  据说,杨业的指挥部,就设在这条深谷里的陈家窑。站在村口,其他地方一目了然,唯独看不到这个藏于谷中的陈家窑。人们猜测,当年杨业将「司令部」设在这里,就是看中了这里的隐蔽地形。以陈家窑的奇特地貌,王 若按约定预设伏兵,肯定能打追击至此的辽军一个措手不及,倾斜的战局就有望改写。可惜,王 没有听杨业的话。>  陈家窑村的山坡上有座用石头垒砌的方形石堆,当年这里有座小庙,杨业被俘后就被关在这里。大辽名将耶律斜轸质问杨业,你与我国交锋三十年,今日被俘,有何话讲?杨业但称「死罪」。但这一记述被后人驳斥,认为一个赤心为国、英勇捐躯之人,怎么可能临死前却向敌人低头呢?小说、戏文觉得不过瘾,对杨业被俘的事实视而不顾,一厢情愿地编撰出杨业头碰李陵碑殉国的悲壮场景。似乎只有这样,才贴近杨业为世人敬仰的英雄形象。>  放冷箭将杨业射落马下的辽国大将,戏文里说是耶律奚底,其实是辽国名将萧达凛。在此后爆发的辽宋澶渊之战中,萧达凛被宋军威力巨大的床子弩给「钉」死了,萧太后为此痛哭失声罢朝五日。民间传言,这是杨业在天之灵来索萧达凛的魂魄。>  辽人对杨业很钦佩,专门为他修造了金碧辉煌的祠堂庙宇,任由汉民祭祀,百年香火不绝。>  杨业之死,宋太宗难逃其咎>  北宋初年,辽宋两国间爆发了两次惨烈的「幽燕之战」。这是关乎辽宋两国势力消涨的国运之战,战争的焦点围绕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展开,杨业就是在辽宋第二次幽燕之战中为国捐躯的。谈到杨业之死,就必须重新审思引发这两场辽宋大战的历史缘由与始末进程,这涉及后人对这段历史的反思与反省。>  所谓的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是指后晋天福三年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位于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个州。这十六州分别为: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洲,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gu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的东南方,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燕云十六州东西宽约六百公里,南北长约二百公里,总面积约十二万平方公里。有宋一朝,燕云十六州始终牢牢掌握在辽国手中。燕云十六州的丧失,使中原的汉族政权受北方少数民族威胁持续长达四百年之久!>  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的后晋皇帝石敬瑭一直被视为「汉奸、卖国贼」。但据北宋大家欧阳修考证,石敬瑭是沙陀族人。沙陀族是西突厥的一支,其祖为北匈奴。匈奴人的后裔与契丹做领土交易,「汉奸」的称谓是否准确呢?>  后世学者指出,欧阳修的考证不准。再者,石敬瑭说汉话、食汉禄,还留下「磨穿铁砚」这一励志 。据说,当年石敬瑭考科举屡试不中,却屡败屡试。有人讥笑问他「何时中第?」,石敬瑭答曰:「直到我的毛笔磨穿铁砚为止!」。因此,即便石敬瑭是沙陀族人,也是「汉化了的沙陀族人」。他为了谋得皇权而勾结契丹出卖燕云十六州,一样是数典忘祖,一样是卖国行径!>  到了宋太宗当政时期,由于北汉被灭,失去了这一战略缓冲带,宋辽两国国境接壤。已统一中国南方的宋太宗梦想做「统一之祖」,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客观而言,两次幽燕之战,都是宋太宗主动挑起来的。第一次幽燕之战打着「统一」的旗号尚且说得过去,第二次则是趁辽景宗去世,辽圣宗年幼、萧太后女人当朝的空当期,想占个便宜,道义上似乎站不住脚。据说,萧太后在上京点将台调遣精兵强将奔赴战场时,痛斥宋太宗谋害亲兄(太祖赵匡胤),又欺负大辽皇室「孤儿寡母」的不齿行径,激起大辽将士同仇敌忾的愤慨,誓与宋军决一死战!>  后世对宋太宗的为人评价极低,他「烛影斧声」有谋害亲兄篡位之嫌;他逼死亲侄、虐待亲嫂令人心寒;说到军事水平,宋太宗志大才疏,远不及他的哥哥赵匡胤。>  宋太宗虽「不识兵」,玩弄权术却是高手。他知道杨业洞晓边事,不计他是北汉降将,派他领兵戍守边关。杨业屡挫辽兵创建功勋,太宗旧将不免妒火中烧、攻讦不断。宋太宗把攻击杨业的奏章退给杨业本人以示信任,令杨业感激涕零。>  不过,宋太宗与杨业间的关系表面看起来「君臣无欺」,但这信任却是有限度的。首先,杨业领兵基本不超过万人,军权并不高。其次,宋太宗为杨业精心设计了一个「牵制型团队」。他明知道潘美与杨业出自不同派系,却让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他更知道刚愎自用的监军王嫉妒杨业、不服潘美,却让他手握比潘美更重的权力,任由他对杨业指手画脚,无视此人凌驾主帅潘美之上发号施令,与潘美分庭抗礼,最终导致了杨业的阵亡悲剧。>  在这种「牵制型团队」里,杨业的合理化建议不被采纳,反而成了这一制度的牺牲品。从这一角度重新评析杨业之死,令后人不免仰天长叹,一代名将杨业究竟是死在辽军之手,还是亡于大细明体制?>

相关参考

忠臣杨业究竟死于何人之手?不是传说中的潘美

关于北宋名将杨业之死,真实的历史记载与小说戏文里的描述几乎截然相反。潘美果真是谋害杨业的元凶吗?杨业战死何地,是金沙滩还是陈家谷?辽宋两国间爆发的惨烈无比的幽燕之战,究竟有何鲜为人知的缘由始末?求索这

历史人物 一门三忠烈,李如柏最后死于满清之手

故事的主人公可能大家有点陌生,但偏爱明史的朋友都知道这个人,他就是晚明大将李成梁以及他的两个儿子李如柏和李如松。>>李成梁,字汝契,号引城,辽东铁岭人。祖上因躲避唐末变乱避于朝鲜,明朝自朝鲜内附。关于

义成公主简介 义成公主死于何人之手?

  在隋朝末年有一位特殊的女性,在隋朝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这个人却并不为后人熟知,虽然你经常能在史书中看到关于她的只言片语,但总难让人记住。  她如幽灵一般,在文字间出现又隐没。此人就是隋朝公主

揭秘曹髦死于何人之手 曹髦年纪轻轻却去世

曹髦算是一位天上掉下来的皇帝。他是个悲剧人物,他的死,有一个人难脱关系,那就是臭名昭著的司马昭。虽然年纪轻轻的就去世了,但是他在后人眼里还是有一定的美名的。曹髦剧照曹髦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业早成,给郭太

揭秘曹髦死于何人之手 曹髦年纪轻轻却去世

曹髦算是一位天上掉下来的皇帝。他是个悲剧人物,他的死,有一个人难脱关系,那就是臭名昭著的司马昭。虽然年纪轻轻的就去世了,但是他在后人眼里还是有一定的美名的。曹髦剧照曹髦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业早成,给郭太...

颜良文丑死于何人之谋?曹魏的战术大师荀攸

喜欢看三国演义的朋友可能都认为颜良文丑是死于关于之手,然而,非也。原来颜良文丑尽之手主谋另有其人而非关羽,这是怎么回事呢?提起颜良文丑之死,很多人都会想起关羽,演义中关二爷阵斩此二人,煞是威风,尤其是

颜良文丑死于何人之谋?曹魏的战术大师荀攸

喜欢看三国演义的朋友可能都认为颜良文丑是死于关于之手,然而,非也。原来颜良文丑尽之手主谋另有其人而非关羽,这是怎么回事呢?提起颜良文丑之死,很多人都会想起关羽,演义中关二爷阵斩此二人,煞是威风,尤其是

蒙恬究竟为何愿死于赵高之手

蒙恬是秦始皇时代的人,从他祖父那一代开始,他们家就一直为秦国服务。到了蒙恬这一代,他们家在秦国拥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任命蒙恬为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对抗匈奴。蒙恬是秦始皇最坚定的支持者

张飞究竟死于谁人之手是范疆和张达吗

历史上说是被范疆、张达两人所害,但是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两个人能害死张飞,所以就大胆揣测张飞的死另有阴谋,下面我们切来说说看这些推断的缘由,看看到底是哪些疑点让人们会怀疑张飞的死存在一个天大的阴谋。首先,

北宋“杨家将”第一大将杨业,虽没多少知识,却忠烈武勇善用智谋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杨业,历史上著名的“杨家将”的第一代大将。并州太原人,父亲杨信是后汉麟州刺史。杨业性格倜傥豪侠,擅长骑马射箭,特别爱好打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