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孤独的苍鹰称霸西域

Posted 西辽

篇首语: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孤独的苍鹰称霸西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孤独的苍鹰称霸西域

  提到契丹人,我们的脑海中除了浮现那位因建立大辽而威名显赫的耶律阿保机,以及因辅助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而成名的耶律楚材外,似乎就再也找不到其他的印象了。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位契丹人曾发出过狂暴的怒吼,他的声音几乎传遍整个草原。只是,由于远离了中原故土,他在我们的史书中所占篇幅甚少。然而,在中亚文明史的浩瀚篇章中,他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他是 ,西辽帝国的建立者,一个充满复国热血却最终遗恨 的孤独的苍鹰。>  关于 的出生,至今依然是历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有的说他生于公元1095年,这时的辽帝国已经盛极而衰。但更多的学者认为,他应该生于1087年,在辽帝国的发迹地——上京,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  历史对于耶律大石早年生活的记载,是非常简略的,我们只知道他从小好学,善于骑射。通汉文、契丹文。后来,凭著优异的学识,他考中了进士,成为《辽史》中辽朝唯一一个契丹族的进士。再后来,他历任泰、祥二州刺史,辽兴军节度使等。除此之外,关于他生活的其他细节,就好比他的出生年份一样,让后世挠头不已。>  也许是上天在开玩笑,凭著丰厚学识挤进帝国政治核心的耶律大石,最终却不是靠文采赢得掌声,而是靠一场场的战争攒下自己的无限威望。>  公元1122年,快速崛起的女真人与北宋军队同时向辽发起了猛攻。北面,金兵把辽兵杀得目瞪口呆节节败退;南面,十数万宋军两次越过黄河,直逼辽最后的国都南京城(现北京)。然而,让人更加目瞪口呆的是,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居于绝对优势的宋军,居然被已经疲弱不堪的辽兵打得落花流水找不着北!据称,这两次的军事失利,让北宋自王安石变法以来的所有老底都输得精光。>  让宋朝输得如此惨烈的,正是耶律大石。他凭著军事上的杰出才华,登上人生的第一个高峰。不过,真正让他爬上顶峰的战斗,还在后面。>  公元1124年,昏聩的辽朝末代 天祚帝一时脑热,竟执意向金出兵。在当时的耶律大石看来,这个决定实在是荒唐至极。当年辽兵数十万都被金人杀得支离破碎,更何况如今的这些残兵败将?>  在经过多次劝阻都无效后,绝望的耶律大石只好带着他的亲信200人夜遁西北,远走可敦城(今外蒙古土喇河上游)。此时的他不会知道,自己将来会开创一番远超父辈的丰功伟业。他只想逃,他想活命,因为只有活着才能重振大辽。这时候,要学勾践,不能学项羽。>  不出半年,不能隐忍的天祚帝便被俘虏,辽朝灭亡。耶律大石对此痛心不已,他愤慨地对部将们说:「我祖宗艰难创业,历世九主历年二百,金以臣属逼我国家,残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 蒙尘于外,日夜痛心疾首,我今仗义而西,欲借力诸蕃,翦我仇敌,复我疆域。惟尔众亦有轸我国家,忧我社稷,思共救君父,济生民于难者乎?」语毕,众将激愤,无不动容,纷纷誓死追随,以重建大辽。>  史料记载,耶律大石在可敦城经过五年的休养,逐渐站稳了脚跟,拥有精骑万余。他成功地拉拢西夏、北宋(此时已与金人反目)及白达达部(即后来的蒙古汪古部),与自己联手抗金。只是,他心里很清楚,与偌大的金国相比,自己依然小得可怜。>  于是,当1130年金兵大举向可敦城攻来时,耶律大石很识时务地选择了继续西行。与东边那块啃不动的骨头相比,西边的情况好对付得多。一年后,他的人马穿过阿尔泰山北麓、叶尼塞河上游的黠嘎斯人、乃蛮人领地,在今天新疆塔城地区的额敏县扎下了根,并在这里筑了一座也迷里城。>  凭借著也迷里三面环山,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以及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的环境优势,耶律大石逐渐壮大了起来。而他的到来,也让混乱不堪的 形势顿时有了新的秩序。据阿拉伯史学家伊本·阿西尔的《全史》记载,耶律大石来到也迷里之后,在这里修筑城池,招抚当地部落,使得部众人数增加到了4万户之多,成为雄踞 的霸主。>  公元1132年,耶律大石在部众的簇拥下,正式登基,称天祐 ,年号延庆。并根据当地部族的习惯,上尊号「菊儿汗」,意为「汗中之汗」。在耶律大石的心中,自己创建的政权是辽的正统延续,因此国号依然为辽。然而后世的史家们认为,这个政权应称之为西辽,因为中原正统的辽朝早在8年前就灭亡了。穆斯林的史料称西辽为「哈剌契丹」,即「大契丹国」之意。>  登基不久,耶律大石就相继降服了高昌回鹘、东喀喇汗王朝、葛逻禄人(突厥族后裔之一)与康里人(据说是古代高车人后裔)等,使他们成为自己的附庸。后又将都城移到巴拉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托克马克境内),改其名为虎思斡耳朵,意为强而有力的宫帐。至此,耶律大石在西域的地位已经不可撼动。然而,他依然不能忘记自己来自中原,于是,他向部众发起了东征号令。杀青牛白马祭天树旗,并慷慨激昂地说道:「我大辽自太祖太宗艰难而成帝业。其后嗣君耽乐无厌,不恤国政,盗贼蜂起,天下土崩。朕率尔众,远至朔漠,期复大业,以光中兴。此非朕与尔久居之地……」旋即,统兵七万,誓师出征。>  然而遗憾的是,这次东征却以失败而告终。他不是败给了金军,而是败给了茫茫的戈壁。「行万余里,无所得,牛马多死,勒兵而还。」(《辽史》)面对这样的失败,耶律大石不得不仰天长叹:「皇天弗顺,数也!」>  东征不力,那就西征吧!于是,耶律大石的铁骑几乎踏遍了整个中亚,无论是西喀喇汗王朝,还是塞尔柱土耳其帝国,或者花剌子模王国,都被他一一征服;他在西域大力推行汉文化,汉字是西辽主要的官方书面语。不仅不量重用汉人工匠,还广泛传播中原的生产方式与技术工艺。在宗教方面,耶律大石也展现出极大的宽容性,无论伊斯兰教,还是佛教、景教、拜火教,都可以在他的帝国里畅行无阻。以至于后来《世界征服者史》的作者志费尼误以为他秘密成了一位穆斯林,另一位历史学家伊本·阿西尔则认为他是一位摩尼教徒,甚至,几千里外的欧洲人曾一度坚定地认为: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位信仰基督教的国王约翰,他率领大军打败了基督徒共同的敌人。>  根据学者研究,后来穆斯林文献常把北中国称为契丹(Khita,Khata),另外俄语、希腊语及中古英语则干脆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Kitay,Kita1a,Cathay)。这些,都是耶律大石所带来的附加影响。>  公元1143年,这位不可一世的军事天才终于没能熬住岁月的侵蚀,客死在虎思斡耳朵,终年58岁。壮志未酬身先死,从此,他的复辽大业也跟着他一起走进了坟墓。>  许多年后,辅佐成吉思汗东征西讨的另一位契丹人耶律楚材,在途经寻思干(今撒马尔罕)时曾颇有感触地赋诗一首,「后辽兴大石,西域统龟兹,万里威声震,百年名教垂。」以纪念这位同族的前辈。>  只是,契丹人最终都没能打回自己的故土,而契丹这个民族,也慢慢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耶律大石在西域的那一声怒吼,成了契丹族最后的回光返照。>  耶律大石之后,再无耶律大石。

相关参考

揭秘历史上称霸西域百年的女儿国 凶狠彪悍

  历史上真实的女儿国:历史上曾有一个凶猛强悍的女儿国,中国史书上记载的“一妻多夫制”的国家有三个:一是《北史》中的嚈哒(yàndā),另外两个是《唐书》中记载的

从土木堡之变到清准战争,卫拉特蒙古为何能一直称霸西域

▲封面图来自电影《游牧战神》准噶尔这个名字,对于熟悉清史的读者来说,肯定并不会陌生,作为后来「”十全老人”的武功之一,准噶尔经常被人们称赞为游牧民族「”最后的武德”。当然有关准噶尔到底能不能配得上这个

历史人物 苍鹰郅都,被誉为“战克之将,国之爪牙”

人物生平初露头角郅都是西汉杨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人,以郎官的身份服事汉文帝。郅都为人勇敢,有气力,公正廉洁,不翻开私人求情的信,送礼,他不接受,私人的请托他不听。他常常自己说:“已经背离父母而来当

西辽王朝在西域的扩张与统治 契丹雄霸西域

10世纪初,契丹族兴起,在中国北部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朝--辽。这个王朝存在二百多年,称霸于亚洲东部,影响远及欧洲。辽朝疆域广阔:东濒太平洋;西包额尔齐斯河上游地区,与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鹘王国为邻;北至

历史军事 西辽王朝在西域的扩张与统治

10世纪初,契丹族兴起,在中国北部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朝--辽。这个王朝存在二百多年,称霸于亚洲东部,影响远及欧洲。辽朝疆域广阔:东濒太平洋;西包额尔齐斯河上游地区,与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鹘王国为邻;北至

西域的神人郭侃:炮兵祖先巧工造出威猛火炮

西域的神人郭侃:炮兵祖先巧工造出威猛火炮拿破仑曾以炮兵纵横欧洲,称霸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炮兵被誉为战争之神。然而,炮兵的祖先却诞生在中国。宋绍兴31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以大军30万水

西域的神人郭侃:炮兵祖先巧工造出威猛火炮

西域的神人郭侃:炮兵祖先巧工造出威猛火炮拿破仑曾以炮兵纵横欧洲,称霸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炮兵被誉为战争之神。然而,炮兵的祖先却诞生在中国。宋绍兴31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以大军30万水

谁知道《百年孤独》为什么出名以及里面的经典句子

原因:在主题上,《百年孤独》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

五阿哥生母愉妃娘娘是晚年凄凉孤独而死吗?

愉妃娘娘是乾隆皇帝的妃子之一,生有一子永琪,是为乾隆帝的第五子。但永琪早逝,愉妃悲痛欲绝,下半生都生活在孤独和悲伤之中,死后被追为贵妃。根据记载,愉妃娘娘生于康熙五十三年五月初四,也就是公元1714年

美国历史 花园中孤独的诗人

艾米莉·狄金森(EmilyDickinson,1830-1886)的世界,于我,本是个陌生的世界。我读诗不多,她的诗,晦涩难懂,有的虽然机灵顽皮,我却偏偏只能读轻松快乐、通俗浅显一类。然而,越是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