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有小聪明却不懂治国的昏君
Posted 年号
篇首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有小聪明却不懂治国的昏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有小聪明却不懂治国的昏君
说起这位明英宗 ,真是好有一比:在北京高峰时段开车——-生不完的气。> 先说年号问题,明朝皇帝,在位时间再长,年号也只有一个,惟独他特殊,在位总共不过十五年,年号却有两个,前一个叫正统,后一个叫天顺。倒不是因为他非要搞特权,两个年号之间,是由一大串可气的事穿起来的。> 先说正统朝,差不多是地球人都知道的,这么多的忠良干才他不信任,偏宠信一个教书先生出身的太监王振,一干阉党把国家祸害得乌烟瘴气。后来瓦刺犯边,忠臣良将的苦劝不听,偏听死太监撺掇,非要御架亲征,带着几十万人牛气哄哄出了长城,按说既然亲征你就好好打啊,他不,走到半道又后悔了,连敌人影都没见着撤兵,撤兵么撤得快点啊,跑还没跑成,让人家围在土木堡包了饺子,稀里糊涂一场混战,几十万大军全死光,连本人都当了俘虏,丢人到如此,不是可气么。> 他被抓到蒙古高原上去啃生羊肉了,烂帐总要有人收拾,皇帝让人绑了,敌人打到家门口了,总不成学宋朝来个衣冠南渡吧,还好有他亲弟弟给他收拾,弟弟朱祁钰继承帝位,改年号为景泰,可气的正统朝总算结束了。景泰帝信用良臣于谦,成功组织北京保卫战打垮敌人,再运用外交压力,逼得瓦刺把英宗放回来当太上皇,总算不用学宋徽宗那样客死他乡。作腾半天,祖宗江山差点丢了不说,皇位也作腾没了,这样的闹剧,不怪他自己么。> 虽是傻事败事一箩筐,但傻人总算有傻福,虽说皇位没了,命还是保住了,回来舒舒服服过太上皇的日子倒也不错,可他不消停,拉帮结派培植私人势力,几年后趁著弟弟病重搞了场「夺门之变」。夺回了皇位不说,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杀掉了功臣于谦。并把当初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们来了个大清洗,掌握朝政大权的全是如徐有贞,石亨,曹吉祥这样的奸险小人。虽然过了没几年,这几个人也被明英宗清算,下狱的下狱(石亨),充军的充军(徐有贞),被杀的被杀(曹吉祥),可明朝的政治气象,怎一个乌烟瘴气了得。> 皇位夺回来了,自然就要改年号。于是,明英宗改年号为天顺。从正统年到天顺年,打败仗,杀忠良,宠小人,乱国家,尽是他办的败事,每每读史到此,不知有多少人气得直哆嗦。> 可正统朝的事毕竟年头远了,真正给后世攒下麻烦的,是天顺朝。> 「天顺」么,字面意思讲,自然有风调雨顺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天顺」朝时代的明朝,运气还真不坏,别的且不说,单说绑过明英宗票的瓦刺,那在土木堡创下击败明朝几十万大军,活捉明朝皇帝伟业的瓦刺首领也先,没死在大对头明朝手里,倒在内战中被一刀砍死。到了天顺朝时期,瓦刺又和邻居鞑靼打个不停,因此,虽然少了良将于谦,但终天顺一朝的边境形势,还总算是太平无事。> 边境无事,关起门来搞建设也不错,老百姓么,要的不就是个太平日子?可天顺朝的事,却真个不太平。先是拥立英宗复位的三员猛将:大学士徐有贞,武将石亨,太监曹吉祥,相互之间先干起仗来,拉帮结派,你争我抢,最后相继败亡,虽说没惹什么大祸,可从天顺初年到天顺五年,这帮人来回折腾,至于国家建设之类的正事,那是顾不上了。> 按说官场斗争,小人得志,盛世也好,衰世也好,都算是寻常事。封建时代,只要有明君坐镇,因势利导,非但惹不出什么麻烦,搞好了也能有个国泰民安呢,至于当时的皇帝明英宗 嘛…………> 这人,饶是办了这个多傻事,可你要说他是 ,还真有点冤枉他了。> 就拿土木堡之变来说,御架亲征被抓了俘虏,进了蒙古人的战俘营,按说够丢人了,可他不,当囚徒还当出水平来了,日子没多久,从蒙古人的看守,到那些跟他打过交道的许多蒙古将军,甚至到瓦刺首领也先的弟弟伯颜,全和他成了好朋友,一个个对他死心塌地。甚至那位伯颜将军,多次为了放不放他回国的问题竟然和亲哥哥也先吵得脸红脖子粗。到了他被接回京城,伯颜将军亲自相送,一直走了几十里才洒泪而别。这份凝聚力,哪像个 ,分明是明君的气度么> 再说到个人私生活问题,朱祁镇和他的正宫钱皇后,真称得上中国历史上一对有名的患难夫妻,他被抓到蒙古的时候,钱皇后哭坏了眼睛,把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搜罗出来送到蒙古那边去赎他。为了说服朝臣迎回英宗,她以死相争,结果摔瘸了腿。到了朱祁镇被放回来后,两人被幽禁在南宫,生活困苦,更是靠钱皇后纺纱卖钱,贴补家用。钱皇后情深,朱祁镇也专情,重登皇位以后,对钱皇后依旧礼遇有加,夫妻恩爱一生,既能共患难又能共安乐,这份模范,别说是皇帝,就是今天那些一夜暴富的款爷们,能做到的又有几个?> 气度不凡,人品也不差,智商问题呢?你不能不承认,办过这么多错事的朱祁镇,有时候让你聪明的难以置信。被囚禁瓦刺的时候,他身边的太监喜宁反了水,投奔到蒙古人门下当了汉奸,日日出坏主意,几次都差点置他于死地。可朱祁镇绝,骗瓦刺说自己给大明写亲笔信,要大明接受瓦刺的要求。条件只有一个:叫喜宁去送信。等著喜宁乐颠颠的进了大明地界,早已准备好的明军将士一拥而上,将其五花大绑,不久就碎尸万段。原来,朱祁镇暗地派随从跟着喜宁,并给大明边关将领送去了要擒杀喜宁的亲笔信。一张纸条就解决了问题,这份聪明,你能说他糊涂?> 再就是后来夺皇位,一夜之间取代了自己的弟弟重坐了江山,还有天顺年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三位权臣相继乱政,朱祁镇拉一个打一个,不出几年就将他们一一收拾掉。这种人,说他是糊涂虫?那任谁都不信。> 另外,他在位的时候也做过一些好事,最著名的当属「优老之政」。规定全国百姓,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政府每年发放粮食钱帛,九十岁以上的加倍供给。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可免服官府差役。这大概是算得上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福利政策」了。如此看,这位皇帝大人,还是很有人情味的。> 可说到底,他真不是个好皇帝。聪明也好,专情也好,他独独欠缺一样大智慧--治国。> 治国就像下棋,黑白交错,恩威并施,要的是统筹把握全局的能耐,是切中要点问题的大谋略。朱祁镇聪明不假,可那都是小聪明,善良也不假,可也都是小恩惠,真正可以让国家富强的大智慧,他是最欠缺的。所谓黑猫白猫,抓住耗子是好猫, 贤君,治好了国家是明君,那些个他身上的种种「美德」,放到评价皇帝身上,除了增加点「八卦」外,统统白搭相关参考
中国历史上的昏君,其实不见得个个都是昏庸之辈。乐不思蜀的阿斗和“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毕竟是少数;其他即使如成天和嫔妃玩做买卖游戏的南朝东昏侯、整日只知道做木匠活的明熹宗,其实也就是心思没放到大事上去
中国历史上的昏君,其实不见得个个都是昏庸之辈。乐不思蜀的阿斗和“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毕竟是少数;其他即使如成天和嫔妃玩做买卖游戏的南朝东昏侯、整日只知道做木匠活的明熹宗,其实也就是心思没放到大事上去
本文摘自《解放日报》2007年10月13日第07版,作者:张鸣,原题:《本站网的坏脾气》 有为政府的代价&
我国历史上的昏君其实并不见的他们就是平庸之辈,像晋朝的晋惠帝这样的昏君是在是少数,例如明朝的明熹宗也只是没把心思放到正事上罢了,单说智商他们也不是很差的,有些皇帝就是因为太聪明了后来反而成了昏君了,而
历史上王朝更替,政权灭亡频繁,那些不幸成为亡国皇帝的的人,有的是造化弄人,有的却是咎由自取。而后者占了很大一部分。他们并非都是愚蠢无能之辈,事实上许多亡国之君都聪明绝顶,只是不适合做皇帝而已。北宋的末
核心提示:杨广之聪明多才,恐怕放到中国本站网上所有明君行列中也不会逊色。他自己也认为,就算是跟士大夫们比才学,他也应该做皇帝的。话虽有点浮夸,但此公才学确实有。如果不聪明而且多才,恐怕杨广不会有那么多
史上最聪明的 ”昏君”,被抓去当俘虏,后敌人流泪亲自送他回国
中国历史上皇帝换了无数,有些是传承而来的皇位,有些是自己争取而来的皇位,有些则是被大家推上去的皇位。当然不管这个皇位是如何来的,既然做到了这个位置,那么也应该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不过有些皇帝是真的不适合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明君,也有昏庸懦弱治国无策的;有名垂千古的治世之能臣,也有遗臭万年误国害民的佞臣。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其实,明君与能臣,与,都是相伴而生的。君主的慧眼识人
《滥竽充数》这篇小学课文,除了对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的南郭先生进行了鞭挞之外,对齐宣王也暗含批判讽刺意味。一个不会吹竽的人,竟然混在王宫吹竽团里好多年没被发现,齐宣王作为领导自然难辞其咎,这糊涂官当
每个人的成功,都绝非偶然,短暂的成功靠小聪明,若是想干出一番事业,必须拥有过人的智慧,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估计没有一位大臣不懂,如何能处理好君臣之间的关系,对于古代的大臣来说,绝对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