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到底其是坠海身亡还是因病而死

Posted 元年

篇首语:所谓得体,就是有些话不必说尽,有些事不必做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到底其是坠海身亡还是因病而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到底其是坠海身亡还是因病而死

   ,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卢照邻、 、杨炯四人,都是当时最有才华的作家,不过四人皆 得离奇。关于 的 ,有溺水和溺水惊悸而死说,有卒年二十八和三十五说,有死于南海和吴越说。不过无论怎么说,王勃命运多舛的一生虽是短暂,但却十分光彩。>  王勃,字子安,绿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高宗和 时期有名的才子。他的祖父王通是隋初著名的学者,号「文中子」,叔祖父王绩是隋末唐初的著名隐逸诗人。王勃六岁能文,九岁时阅读著名学者颜师古所注的《汉书》,竟能写下洋洋洒洒十卷本的《汉书注指瑕》,指出书中的不少错误。十四岁时,诗文已经写的很出色了。青年时代,王勃就「迫乎家贫,道未成而受禄」。他出仕以后,曾任虢州参军,后又因事两次废官,一生郁郁不得志。>  王勃是一位才学兼备的青年诗人,写过很多学术著作,在诗歌创作上,他和那些同时期的宫廷诗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其代表作品,是脸炙人口的五言小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琅琅上口且意味深长;骈文则以《滕王阁序》为世人所传诵。杨炯在《王勃集序》中说:「(勃)尝以龙朔初载(661年),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竟为雕刻。糅以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遂使繁综浅术,无藩篱之固;纷绘小才,失金汤之险。积年绮碎,一朝清廓。」从这段评论中可以看出,王勃对「龙朔初载」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人所持的反对态度以及他在诗歌革新领域里取得的初步成绩。>  长期以来,关于王勃死因、遇难地、卒年的传统说法,认为他死于坠海,落水地点在南海。这个说法来源于新、旧《唐书》的有关记载。《旧唐书》说王勃因为奔赴交趾探亲而死于上元二年(675年):「(勃)坠水而卒,年二十八。」而《新唐书》中则记为「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根据《新唐书》推算,王勃死于上元三年(676年)。>  与王勃同时代的诗人杨炯也验证了此说,他所撰写的《王子安集序》中也认为王勃死于上元三年。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普遍接受,深信不疑。然而,有人认为此说颇为可疑。>  有学者经过自己的一系列考证,指出了新、旧《唐书》以及杨炯序言中是错误的,并且考证出王勃应死于文明元年八月(684年),享年35岁。同时还考察到王勃的《三月上巳祓禊序》中,有「永淳二年(683年)暮春三月,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的记载,知这年王勃仍在世。其时祓禊的地点应该在江南,可证明王勃晚年还在江南度过了一段为时不短的隐居生活。>  有人曾看到过罗振玉校勘辑录的日藏本《王子安集佚文》,是戊午年(1918年)的木刻本。内有附录文一篇,题为《自没后彭执古孟献忠与诸弟书》,这是王勃写给「王六贤弟」的书信。王勃共有排行六人,王劝排行第六,故而名为王六。王劝也是一位颇有文才的青年诗人,《新唐书》是这样夸奖他的:「生子如是,可夸也。」彭执古等人的慰问信中说道:「岂谓贤兄长逝,化为异物。笔海绝流,词岑落构,梁木其坏,吾将安放。下官等慷慨耿介之士,薛萝泉石,过大梁而想侯赢,登九原而忆随会。潘黄门之沼,无复琴尊,孟尝君之池台,空余风月。伤心已矣,如何如何。」因此可知,王勃之死是出于「自没」,即自己沉海而死。>  那王勃又是如何「自没」的呢?王勃的族叔王承烈有一篇致祭文道出了其中的秘密。他写道:「悲久客兮他乡,伤非春兮几载。波惊东会,景落西虞。」其中「东会」指的应该是会稽一带,而「西虞」则是指王勃的故里龙门一带,因虞舜二帝都曾在蒲阪建都,故泛称「西虞」。「波惊东会」是说他在会稽一带投水自杀的事实。自杀地点若是在会稽,这便与前文所说的王勃曾在江南有过一段隐居生活互相吻合。王承烈的致祭文写明日期是文明元年八月,就是王勃死后不久的初祭。因此杨炯所说「上元三年」,极有可能是「文明元年」之误。>  有了这些历史资料,千百年来王勃之死的谜团便可拨开云雾,昭然若揭。王勃死后,根据王承烈的信件,里面说到了王勃的灵枢问题。「旁问使者乃云:亡从孙灵柩在彼。闻之转增惘然。」这里也恰恰驳倒了王勃死于南海之说。王勃确实去过交趾,而且还在那里奉养过他的父亲。杨炯的《王子安集序》中说道:「弃官沉迹,就养于交趾焉。」我们是否能够把这些话结合起来,理解为王勃去交趾而坠入南海呢?显然不能。从王勃的文集中我们可见到王勃从交趾回来写的诸多文章,证明他是平安从交趾回来的。我们只要细细想来便可知,以当时的条件,茫茫大海,在南海是不可能找到王勃尸体的。>  那么日藏本《王子安集佚文》的可靠性究为如何?学者发现,这些佚文抄本的末尾载有「庆云四年七月廿六日」的字样。庆云是日本文武朝时期的年号,相当于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若我们假定的王勃卒于文明元年(684年)成立的话,此抄本即在王勃卒后23年所撰。原抄本中还有日本元正天王的御笔。元正为奈良朝的第二代女皇,灵龟元年(715年)即位,养老八年(724年)退位。此书藏于日本天皇宫内厅正仓院的宝库中,是日藏的秘籍,很少出库。考证者又详细诉说了他如何得到这个本子以及后来如何又在美国的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获得手抄本的佚文一长卷,上面也写明了原为日本上野氏所藏。另外,学者所见的正仓院影印本里面,其中的「天」、「地」、「星」等字,用的都是 时期所独创的字体而写成,至此可判断是唐初抄本,毫无疑问。>  学者的言之灼灼,分析得合情合理,证据确凿,把几百年传承下来的有关王勃的遇难,做了一番全新的解释说理,从而推翻了千百年来人们一致公认的南海溺水的事实。>  此后也有人发表文章认为王勃南行省父返归途中,遇风浪坠入海中,但终被人救出。因王勃不习水性,受惊后一病不起,卒于高宗仪凤二年,时年28岁。《王子安集》中有《上已浮江宴序》,内容与《三月上巳祓禊序》有很多相同之处,当同为王勃南游过吴越时所撰,具体时间应在他任沛王府修撰期间,即总章二年春,故序文中「永淳二年」应为「总章二年」之误。推考王勃事迹,他当卒于南方,并就葬于南方。王承烈当时的住所与王勃的卒地很远,因而才会作致祭文。也有可能是王勃死后若干年,其灵柩迁回时,王承烈才为文致祭。按这个观点,王勃不是溺水而卒的,而是病死的。也不是死于吴越,而是死在南海附近。吴越的诗文只是他以前路过时的作品。>  仅仅凭借著这样一本日藏抄本,便推翻了早已被公认的说法,似乎力量尚显不够。说王勃因受惊而病死,更是一个新颖的观点。看来这个关于王勃「自没」的争论还会一直延续下去。

相关参考

王勃之死悬疑:到底是坠海身亡还是因病而死

王勃,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四人,都是当时最有才华的作家,不过四人皆死得离奇。关于王勃的死,有溺水和溺水惊悸而死说,有卒年二十八和三十五说,有死于南海和吴越说。不过无论怎么说,王勃命

唐代大诗人李白到底是因病而死还是落水溺死?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

历史人物 到底其是被炮伤致死还是因病

  天命十一年(1626),六十八岁的马上皇帝在宁远城遭到了明大将袁崇焕的顽强抵抗,兵退盛京(沈阳),不久便撒手人寰。突然驾崩的为自己的子孙们留下了未竟的大业,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解。关于他的,

三高症患者,死于心梗,因病而死

为延续前两册精彩内容,本书将视野集中于对明清最高权力斗争有巨大影响之皇室宗亲,及密切影响宫廷政治生活之宫女太监,详解其成败关键与命运走向,并透过对御药御膳之解析、国宝文物之品鉴,真实再现一个纵横捭阖、

光绪皇帝真的是因病而死的吗

1908年七月的一个傍晚,天色渐暗,一位名叫赵士敬的士人与朋友吃完饭后在一起谈天说地,突然窗外有大光亮,同时还伴有隆隆霍霍的响声,似雷非雷,似鸟飞鸟。赵士敬等人急忙出屋观看,只见一颗大流星从西北掠过,

顺治帝是73岁圆寂还是24岁死于天花?

关于顺治到底是怎么离位的,传统上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顺治在顺治十八年因病而死。具体原因是因为爱子、宠妃的相继病亡,福临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击,身体每况愈下,后又染上了天花,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166

历史顺治怎么死的

1.历史上顺治是怎么死的至于世祖章皇帝到底是怎么离位的传统上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世祖章皇帝在顺治十八年因病而死。具体原因是因为爱子、宠妃的相继病亡,福临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击,身体每况愈下,后又染上了

历史秘闻 历史顺治怎么死的

1.历史上顺治是怎么死的至于世祖章皇帝到底是怎么离位的传统上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世祖章皇帝在顺治十八年因病而死。具体原因是因为爱子、宠妃的相继病亡,福临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击,身体每况愈下,后又染上了

宋钦宗是怎么死的

  宋钦宗赵桓死于1156年,因病而死,一说参加马赛被乱马践踏而死。  宋钦宗赵桓(1100年D1156年),是北宋末代皇帝。生于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人南下

华佗学医

 华佗学医  华佗是古代三国时的神医,他料病如神,预知生死,治疗神奇,手到病除,但你知道他是怎么把医术学得那么好吗?请接下来看。  华佗小时候失去了父母,母亲因病而死。华佗发誓,长大以后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