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族尊严还是为生存而战? 秦汉大规模对外战争

Posted

篇首语:少年乘勇气,百战过乌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民族尊严还是为生存而战? 秦汉大规模对外战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民族尊严还是为生存而战? 秦汉大规模对外战争

秦、汉两代帝国,均有过大规模对外战争,且皆具备获胜的记录。这在不少后世人的眼里,成了不可磨灭的盛世象征。似乎用武力解决问题,就是民族尊严的体现。除去上纲上线外,少有人探究帝国对外战争的原因。毕竟,所谓尊严和面子问题并不是政治的全部。

●河套草原是优质资产

秦、汉两个帝国,均有过大规模对外战争,且皆具备获胜的记录。尤其是汉帝国的胜绩更是彪炳史册,被后世广为传诵。民族主义者、唯物史观者,无不对此推崇备至,在他们的眼中,似乎开疆拓土,对外征战,用武力解决一切问题就是盛世的象征。一句口号喊得异常响亮: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关于此,我不想谈论如此意气用事有无必要,更不愿意上纲上线地把问题抬到民族尊严的高度上去。个人认为,摸清楚战争的起因及其根源,比关注胜负更为重要。因为影响到战争胜负的因素太多了,而且绝大多数因素都过于偶然。

在秦篇中,战争的利益脉络我们已经理清,但是并未详细介绍诱发战争的客观因素和承载战争的客观环境。现在,我们就着力在战争诱因和环境上做精细的分析,以便从中摸索出些一些规律,顺便温习一下旧时的功课。

秦帝国时期,秦始皇帝嬴政曾派大将蒙恬远逐匈奴,占领了曾属于匈奴人的领地——河套地区。河套地区旧称河间,其位于北纬37度线以北,黄河“几”字弯流域,囊括了银川平原以及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这里土地肥沃、水草繁茂,可以说是天然的粮仓。曾有俗语说得好: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河套地区的富饶是由其地理位置所决定的,这里的气候、土壤、水源等天然条件均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是当时游牧民族的主要栖息地。

●经济压力迫在眉睫

前文中曾介绍过秦帝国的军国体制,这是秦主动对匈奴用兵的一个关键理由,即必须不断对外战争才能驱动国家机器,使社会的经济稳步有序地运转起来,同时夺取新的资源以供社会群落内成员使用。在秦帝国尽灭关东六国到对匈奴用兵前,前后有大约七年时间是没有战事的。军国停摆,意味着社会要面临一个运转惯性的问题。多年来习惯于征战的军人接近职业化,在社会分工中从事其他职业并不比长期处于军队外的人更有优势,说得更严重些,他们已经难以在常规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获得他们期望中的经济收益。经济效益驱使这些无处觅封侯的职业化军人拥有再次从军的需求,若不能满足,则可能成为社会的一大安全隐患。安抚这些退伍军人的成本也是非常高昂的。

另一个点燃战争导火线的因素是经济压力,准确地说是人口压力。秦帝国统一天下之时,除去战时的伤亡外,并无大量杀戮平民的现象,而是将旧时六国的人口和土地一起接收过来,整合成一个大帝国。旧社会群落解散并融合进新社会群落中,得到最大限度保全的人口,会成为人口继续增长的基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无序的人口增长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令社会感觉到经济的压力。前文记录过,公元前216年,秦帝国因政府制度的缺陷,导致了土地资源分配不合理,直接引起了经济危机的爆发,通货膨胀率奇高无比,具体表现则为粮食价格飙升。

公平地说,即使秦政府当时在土地制度上处理得体,预留好缓冲,也无法彻底根治人口压力的痼疾。也许矛盾不会表现得如此尖锐,呈爆发事态出现,可总有一天问题会呈现在眼前。归根结底,是生产技术的更新无法跟上人口的增长速度。

两者的压力都迫使秦帝国政府做出决断。在河套地区水土肥沃、宜耕宜农的诱惑下,在军事技术、力量上佳的前提下,秦帝国政府选择了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式来解除这种经济压力——输出暴力,即战争。

在无新技术更新生产能力的前提条件下,有这样一个公式可以说明帝国政府的决策取决于什么:

经济资源总量/人口总数=人均资源数量

当人均资源成为一个额定数字,低于这个数字将无法保障生存时,那么能作为变量而进行变动的,只有经济资源总量和人口总数这两个条件了。换句话说,要缓解这个压力,办法可以是增加经济资源总量,也可以是消灭人口,更可以是两者皆有之。如此看来,战争是惟一的出路,虽然有悖于文明及人道。

对外,如果打赢,可以获得经济资源;打输,可以消灭人口。在不致因战争失败而遭对方反噬并导致灭国的前提下,对外发动战争是个好的选择。若无能力对外征战,那么对内镇压因经济给养不足而由民众自发组织的暴乱行为,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由此可见,民族尊严、大义都不是发动战争的根本理由,至多是一种借口。实实在在的硬理由,是与经济完全挂钩的,来不得半点虚假。

相关参考

二战中为尊严而战的英国 二战后辉煌不再的英国

  二战中的英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继一战之后发生的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最后以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而告终。英国在二战中作为同盟国一员虽然取得胜利,但曾经的荣耀却一去不

成王败寇,靖难战争后的那些为建文帝而战的南军武将文臣们

朱棣一生打过无数次的仗,死后成为入祀太庙的第二位皇帝。他入祀太庙自然少不了陪祭的武将,尽管他做了皇帝后还征战不休,其间涌现出的战将如云,但能够跻身太庙陪祭的武将却全部是在靖难战争中建功立业的。在参加靖

历史上的正义战争

历史上的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各国正史上通常会把带有自卫性质或者民族解放性质的战争视为正义战争,把侵略战争或者为争夺霸权而战视为非正义战争。各国因政治利益缘故通常会利用宣传工具来任意解释战争的性质。我个

揭秘王宠惠:为中华民族赢得尊严的杰出外交家

引言1958年,77岁的王宠惠在宝岛台湾辞世。50年过去了,仍有很多中国人对他念念不忘,因为他为中国近现代法学界、外交界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中国近代第一张大学文凭的获得者、国民政府第一法学家、

强大蒙古可以征服欧洲,为何在中原只享国98年

宋金夏分治而战时,蒙古从草原上崛起。此时无论金朝还是南宋,都没有料到蒙古人如此强悍。宋金是世仇,两朝没有看清形势,一个为收服而战,一个为守地而战。宋金战争时,成吉思汗却放弃征伐两朝,转而把眼光放到西面

揭秘王宠惠:为中华民族赢得尊严的杰出外交家

引言1958年,77岁的王宠惠在宝岛台湾辞世。50年过去了,仍有很多中国人对他念念不忘,因为他为中国近现代法学界、外交界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中国近代第一张大学文凭的获得者、国民政府第一法学家、中国第一位...

历史百科 一场不宣而战的战争——第三次印巴战争

一场不宣而战的战争——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军队进入巴基斯坦境内印度同巴基斯坦自1947年独立以来进行了3次战争,其中1971年爆发的第三次战争最引人注目,成为70年代重大国际事件之一。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阶段特征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

为反腐而战 因腐败而亡

太平天国运动沉思录:为反腐而战因腐败而亡  1851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由洪秀全、杨秀清等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太平天国起义背后的基本原因就是国家的基本问题:日渐贫困,

历史秘闻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阶段特征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