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东吴君主孙权被谥为大皇帝
Posted 公孙
篇首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东吴君主孙权被谥为大皇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东吴君主孙权被谥为大皇帝
三国时期的三大杰出政治家中, 有好几个「之 」:他寿命 长,活了71岁;主政时间最长,执掌 政权长达52年之久;去世最晚,死于252年,谥大 ,庙号太祖,是中国古代史上三百多位帝王中死后唯一被谥为「大 」者,被誉为「千古大帝唯一人」。> 承继父兄之业,年未弱冠而坐拥江南。期间 善度大局,策略灵活。或降操,或联刘,一切皆随时局而变, 权深谙列国竞争之妙,终成一方霸业。历史学家陈寿这样评价 权:「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他善谋大局,是个很有作为的军事战略家;他善于用人,文武大臣愿为其用,甘为其死,豪俊之士均愿与之共成大业;他善于用威,专断大政,在政治、军事思想、用人、拓疆土、开发经济等诸多方面都很有作为。致使竞争对手曹操也不无感慨地赞扬他:213年正月,曹操再次亲率大军南侵,据《三国志蜀书》和《吴历》记载:「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另一敌对方的诸葛亮在《隆中对》也不得不夸孙权善于用人:「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孙权领导下的孙吴政权之所以能够雄踞江东,与魏、蜀鼎足而立,固然有其「地利」,即北控大江、西扼三峡之险,然而更重要的是凭借「人和」,即孙氏父子在开创吴国基业时善于笼络人才、使用人才,内部团结一致,从而「跨制荆吴,而与天下争衡」。举贤任能是孙氏父子割据称雄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在孙权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知弟莫如兄,孙策在临终时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三国志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 孙权也深深地认识到,为确保江东,需要各方面人才的通力合作,「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众之所积也。……故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三国志吴主传》引《江表传》孙权语)> 善于用人是孙权的制胜武器。孙权用人不拘一格,不分亲疏,且能用人不疑。吕蒙原是一名小校,一次孙权阅兵,看到吕蒙为数不多的军卒步伐整齐、精神振奋,便破格提拔吕蒙。后来吕蒙英勇善战,曾助孙权打败关羽,夺取荆州。公元221年,当刘备举倾国之兵进攻 时,孙权派诸葛瑾前去说和。有人认为诸葛瑾必将一去不返,孙权却说:「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果然,诸葛瑾公私分明,不久便回吴覆命。而陆逊本是一介书生,未有战功。在孙刘大军开战后,经吕蒙推荐,孙权对陆逊赋以大权,大胆提拔。陆逊不负所托,在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正是孙权的知人善任,破格用人,才使得孙吴政权一直是人才济济,没有出现蜀汉后期人才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史书记载:「孙权善抚将士,能得臣下死力,将士都愿以身事主。」孙权不仅会用人,而且还善容人,有「忘其短而贵其才」的雅量,全面评价下属,调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发挥他们的长处。吕范性好威仪,其居处服饰奢靡,有人举奏他「服饰僭拟王者」,然而孙权深知吕范为人忠诚,多立战功,「不怪其侈」。甘宁粗猛好杀,但甘宁「开爽有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孙权不计较甘宁的缺点,对甘宁格外厚待。甘宁深受感动,作战更加勇敢。凌统性情暴躁,曾过失伤人,因屡建战功,一直被任为亲信大将。凌统死后,孙权将其二子收养宫中,「爱待与诸子同」。周泰出身寒门,其部下朱然、徐盛等老将心不服。孙权在宴请诸将时让周泰脱下上衣,露出每次作战留下的伤痕,并把著周泰的手臂流涕说:「卿为孤兄弟,战如熊虎,不惜躯命,被创数十,肤如刻画,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随后又让周泰带着兵马作前导。于是徐盛等称服。大司马朱然病重,孙权白天减食,晚上不睡觉,派人送医药食物,相望于道。朱然病死,孙权「素月及举哀,为之感恸」。吕蒙患病,孙权将其迎置内殿,不惜赐千金募求名医,「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 孙权不仅亲贤爱士,更善于采纳下属的劝谏,向臣下认错,反躬自责。虞翻一一列举孙权过失犯颜谏争,孙权很不高兴。在一次酒宴上,虞翻伏地佯醉,孙权大怒,拔剑要杀虞翻。大司农刘基当即谏阻。孙权不仅认错,而且下令左右:「自今酒后言杀,皆不得杀。」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向孙权称臣,孙权决定派张弥、许晏持金玉珍宝,出使立渊为燕王。张昭及朝中大臣认为公孙渊不可靠,坚决劝阻。孙权不听,张昭一怒之下称疾不朝。后来,公孙渊果然杀死使臣,没其军资。孙权登门向张昭认错,「深自克责」,张昭不得已,才又参加朝会。陆逊为孙权废太子事再三上疏抗争,孙权多次派人指责陆逊,致使陆逊忧愤而死。数年后,孙权对其子陆抗说:「我先前听信谗言,对你父亲的忠信产生怀疑,很对不起你们父子。」> 更难能可贵的是,孙权高度信任自己选定的统帅,绝少亲赴前线指挥,而是交给属下去完成使命。其中,决定 命运的大战,即有周瑜指挥的赤壁之役、吕蒙指挥的荆州之役和陆逊指挥的彝陵之役。> 孙权本是极有雄心壮志之人,但更能韬光养晦。群臣曾劝说孙权在江东称帝,但孙权拒之未应。当时曹操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处于汉帝皇叔尊位,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因而曹、刘在政治上都具有优势。孙权自知不及,不愿过早暴露自己的政治意图。直至公元229年,曹刘死后,东吴的政局比较稳定,孙权认为条件具备,才称帝登基。> 229年称帝后,孙权下令修筑蓄水水利工程,开凿破岗渎运河,以解决灌溉和运输问题,发展江南的水利事业。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平定山越,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同时孙权也很重视海外贸易,他又多次派人出海。230年,他派卫温等航行到达夷州(今中国台湾),这是我国古代有关大陆人到中国台湾的最早记录。242年又派聂友等航行到朱崖(今广东徐闻)、儋耳(今海南省儋州市),加强了两岛和大陆的联系。当时的东吴船队还去过许多国家,东至朝鲜,南至今天的菲律宾、越南、高棉等地,西至印度、阿拉伯等,极大地促进了中外的交流。> 很不幸,雄才大略的孙权晚节不保,史称晚年的孙权「年老志衰,谗臣在侧,废嫡立庶,以妾为妻,可谓多凉德矣」。「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使本已凸显的内部矛盾更加复杂化,其身后的吴国最终沦落为党争剧烈、暴政盛行的黑暗王朝,最终也没能避免灭亡的命运。相关参考
孙皓 孙皓是吴国的末代皇帝,是的孙子,是孙权第三个儿子孙和的儿子。 孙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中国三国时代东吴的第四代君主(264年-280年在位)。他是孙权被废去皇太子地位的第三子
孙权为顺利称帝,磨叽了10年之久从211年-219年,建业作为东吴都城的试用期有9年,期间孙权夺回又大又甜的蛋糕——荆州,天下三分成定局。在一个正常人看来,孙权应当张灯结彩,赶紧缝制龙袍忙着称帝啊。然
孙权为顺利称帝,磨叽了10年之久从211年-219年,建业作为东吴都城的试用期有9年,期间孙权夺回又大又甜的蛋糕——荆州,天下三分成定局。在一个正常人看来,孙权应当张灯结彩,赶紧缝制龙袍忙着称帝啊。然而,让人瞠目...
和:(183—245),是三国时期的重要的人物,对三国的局势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学术界对陆逊的研究并不充分,多是从陆逊为将、为相的角度出发,分析陆逊的军事、政治、法律才能,少数的几篇文章研究了
唐玄宗 唐玄宗 唐玄宗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唐玄宗(李隆基),生于垂拱元年(685年),卒于宝应元年(762年),死后被谥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自唐朝后期起,人多称其为“孝明皇帝
孙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一名彭祖,字皓宗。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公元264年-280年在位。吴大帝孙权之孙,孙和之子。在位初期虽施行过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280
历史人物 孙权晚年为什么成了昏君?孙权做了这几件事让东吴痛苦不堪
孙权是曹操、刘备三人中活的时间最久的,但这对于东吴来说不一定是件好事。早年的孙权还算是位不错的君主,国家和内政处理的都不错,就连曹操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是到了孙权晚年,就开始犯糊涂了,成了一位昏君。
历史人物 孙权晚年为什么成了昏君?孙权做了这几件事让东吴痛苦不堪
孙权是曹操、刘备三人中活的时间最久的,但这对于东吴来说不一定是件好事。早年的孙权还算是位不错的君主,国家和内政处理的都不错,就连曹操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是到了孙权晚年,就开始犯糊涂了,成了一位昏君。
三国群雄割据时期,江东六郡被孙策统一,也奠定了后来东吴政权建立的基础,只可惜英年早逝,这么一大片土地只能交给自己的弟弟孙权。从后面的事情来看,很多人都会认为孙权是最没有领导能力的人,偏偏成为了一方霸主
历史人物 孙权的故事 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孙权怎么死的 东吴孙仲谋的妻子儿子死因
中文名:孙权 国籍:东吴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下邳(今江苏徐州) 出生日期:公元182年冬月二十五(壬戌年) 逝世日期:公元252年四月 职业:皇帝、政治家 主要成就:接手并安定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