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美國科學院院報》反水了

Posted 历史

篇首语: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美國科學院院報》反水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美國科學院院報》反水了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岑少宇】
4月8日,《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發表了一篇文章,在國際學術圈與中國輿論場內,又掀起了些許波瀾。有些媒體和自媒體在報道時,將其視為病毒溯源的重要證據;與之相反,學術界卻對其有不少批評意見。
PNAS論文好眼熟
這篇題為《Phylogeic work analysis of SARS-CoV-2 genomes》的文章,與之前被部分人引為「溯源證據」的兩篇論文有些相似之處:即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版納所)的《Decoding the evolution and transmissions of the novel pneumonia coronavirus (SARS-CoV-2) using whole genomic data》,以及多位中國科學家共同撰寫的《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2》。
看英文名字也許你還不熟悉,不過一提坊間流傳的說法——「五毒說」和「S型、L型」,大概就知道了吧。
PNAS論文的配圖
被錯誤歸納為「五毒說」的版納所文章的配圖
《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2》的配圖
三篇論文都是根據早期樣本的基因差異建立網路,看著相似一點都不奇怪。只不過版納所和PNAS的主要歸類,都是依據網路的結構,而S型、L型的歸類則是根據兩個互相關聯的位點——8782與28144,PNAS論文的網路中,A類與B類分支也正是據這兩個位點形成的。
一些媒體與自媒體對文章的解讀也相似,認為其中某一個類群更為「古老」,進而認為「古老」類群在哪個地方多,那個地方就可能是起源地。
遺憾的是,「古老」類型的推斷並不成立。PNAS論文與另兩篇論文一樣,都用蝙蝠冠狀病毒序列RaTG13作為參考。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就指出過:
大牛Andrew Rambaut一連噴了好幾條推特,以下只是其中的三條:
Andrew有一條推特尤為重要,可以直觀看到用RaTG13為什麼錯了。他用差不多時間段的156個基因組,建了一棵樹(JC69是Jukes和Cantor 1969年建立的模型),圖中右側往下一串密密麻麻的,就是新冠的分支,而上面一個孤零零的紅點,則是RaTG13,用相距這麼遠的玩意兒定根不是搞笑嗎?
在方法上,PNAS論文還廣受詬病的一點是,這麼晚還在用僅僅160個樣本,如果是2月的文章,還說得過去,可現在還發這樣的文章,遲鈍得簡直像IE瀏覽器。
版納所等文章提前上網進一步放大了PNAS論文的滯後感,但即使忽略這一點,PNAS論文確實也沒有帶來多少新東西。但後者甚至沒有提及這兩篇已有頗多討論的類似文章。
不過,我在這裡要為論文作者說兩句公道話,現在固然已經公布了大量樣本基因,但一般而言,它們對溯源並無幫助。我在最近的文章里寫過:
因此,作者沒有用上後來的幾百上千個數據,並不是什麼過錯。
但早期數據的弊病,作者也沒有克服。我曾說明:
早期樣本的數量需要增加,但如果只是在原有數據中,稍微放寬選取的時間,是沒有用的;如果新測了一些早期樣本,但這些樣本是按照舊原則確定的,同樣也沒用。簡單地說,測來測去都是市場相關、武漢相關或中國相關的病例,那麼溯源問題幾乎不會有突破性的進展。
怎麼做才有用呢?對於這樣一個存在大量輕症且可自愈的疾病,需要廣泛尋找更早的疑似病例檢測。
可見,在這樣的情況下,論文作者用的數據不多,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在數據沒有根本性突破的時候,確實做了無用功。
PNAS論文將古生物學已有不少應用的系統發生網路,應用到病毒進化上,算是一點小小的創新。但版納所的文章用得更早,連軟體都是一樣的NETWORK(當然具體工具還是有所不同)。
系統發生網路,和一般的系統樹相比,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就是樣本會出現在節點上,而樹的樣本出現在末端。系統發生網路在病毒進化中也許可以更好地反映出重組信息。
學術研究會有路徑依賴,但我想病毒學家此前沒有積極應用系統發生網路的原因,可能不只是這樣。樣本間兩兩比較地構建系統樹,也許更方便將流行病學調查的數據納入模型,而這些對病毒學研究是至關重要的。
因此,PNAS論文的這些小創新,很難得到喝彩。
這裡插播點學術八卦。學術圈很快注意到,這個古生物學方法的遷移很可能來自作者之一、古人類學者Colin Renfrew,而另外三個是Forster一家……
這篇文章呢,正巧是Colin Renfrew以美國科學院院士的身份在自家院報上「貢獻」(contribute)的。有人嘲諷說,其實誇師娘的文章都能「貢獻」到院報上,我覺得有點誇張了;但「貢獻」文章有相當一部分質量不高,這樣的說法並不誇張。
另外,《2018 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把PNAS降為了2區,只把Nature和Science留在了1區。
更早幾年,有人在學術論壇上說:「PNAS是美國科學院院刊,在上面發文章,美國科學院院士有一定的特權(一年能contribute 4篇),由此導致一些不規範和不公平在所難免。現在國內一些課題組有錢,常請一些美國科學院院士過來交流訪問,然後通過這些院士在PNAS上發文章,接著拿著這些文章當作重大成果去申請經費,其中有些文章的水平連專業學科二類雜誌的水平都達不到。特權的存在是這麼多年來PNAS常被人詬病以及在一些學科領域顯得非主流的一個重要原因。」
與國內的這層關係,這是不是PNAS降區的主要原因呢?這隻能問中科院了。
八卦到此結束,回到正題。
媒體的烏龍
前面的討論或許還可歸為學術範疇,絕大部分媒體、自媒體工作者「無能為力」,但以下關鍵性誤讀還是難辭其咎的:論文作者壓根就沒有從某一「古老類群」中某地類型的多寡,去談論起源地。
對於致病微生物來說,某些分支變大,基因多樣性變高,不能單單憑此證明來源地是哪裡,我之前文章里舉過一個例子:
PNAS論文作者當然不會犯這樣的錯誤。我們可以比對論文原文與流傳的說法,看看誤讀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作者在摘要里說的是:A類與C類有相當多比例在東亞以外地區被發現。相反,B類是東亞最常見的類型,B類的原始類型似乎沒有傳到東亞以外,直到最初的突變產生B類衍生型後才傳出去。這一現象指向奠基者效應或東亞以外對B類原始型在免疫上或環境上的抗性。
在正文里說的是:根據同義突變T29095C,A類可以明顯分為兩個子簇。在T突變子簇里,四個中國個體(來自華南沿海省份廣東)攜帶原始類型,三個日本和兩個美國病人與之不同,有一些突變差異。據報告,這些美國病人都在推測是爆發源頭的武漢有居住史。
C突變子簇里有相對長的突變分支,包括五個武漢個體,其中兩個顯示在原始節點裡;還包括8個來自中國和鄰國的東亞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C突變子簇里幾乎一半(33個裡面的15個)的類型,在東亞以外被發現,主要在美國和澳大利亞。
一些媒體、自媒體說A類里「更多」「主要」的是美國、澳大利亞,實在離譜。仔細看原文就能發現,作者講到美澳時,只是提了其中一個子簇,而東亞以外的樣本,甚至還不到這個子簇的一半。
我都懷疑作者是不是寫錯了,在那張圓圈大小代表的樣本數沒有具體標註、T子簇與C子簇也沒有標註的爛圖上,根本看不清楚啊,一下子還真數不出15/33。
我乾脆下了數據表格看,給中國的標上紅色,總共12個,包括台灣、香港各1,給美國的標上藍色,給澳大利亞標上紫色,給歐洲標上綠色。作者原來沒寫錯,非東亞還真是15/33,其中美國7個,澳大利亞5個,兩者相加比C子簇總數的1/3,也就是11個多1個。
所以,美澳的「主要」是指A類中的C子簇中的非東亞樣本中的「主要」。可一些媒體和自媒體,竟然直接把中間內容全部砍掉了。
此外,從上面兩段引文里還可以看到,作者指出A類T子簇、C子簇的原始類型,中國都有份。不管A類是否真的「古老」,從這篇文章中,也無法得出令人滿意的關於起源的確切結論。
早在探討版納所論文時,就有不少學者指出,美國和廣東最早的病例,雖然因為錯誤的定根而被誤認為更「原始」,但都有武漢旅行史,而且發病時間晚於武漢早期病例。所以,很難說是從那裡傳到武漢的。
但我們也不能斷言,就一定是武漢傳過去的,新發現一批早期樣本,就有可能產生顛覆性的結果。
這可以充分說明,如我前面所言,早期樣本缺失帶來了多麼大的困境。
總體而言,這篇論文和先前的類似論文一樣,由於方法上的缺陷,在學術圈「收穫」了一堆批評,而媒體則由於誤讀,又鬧了一次烏龍。
科學的結論依然是,根據現有證據,不知道新冠病毒確切的起源。
政治與科學
有的朋友也許會問,新冠病毒起源問題已經政治化了,怎麼能就科學談科學呢?
然而,科學問題是基礎,如何做出政治決策是要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輿論戰就是戰爭,你可以把各種論據比作彈藥,科學家和科普工作者就是彈藥專家。他們有義務告訴指戰員們,哪些彈藥威力巨大,哪些彈藥可能是啞彈,哪些彈藥甚至可能會炸膛。至於在了解彈藥性能後,指戰員如何使用,那就是政治範疇了。
你也可以把一篇論文,視作輿論戰的一處戰場,科學家和科普工作者的任務就是勘察戰地,必須報告指戰員:哪些地形有利,可以大作文章;哪些地形不利,不妨避戰;還有哪些地形可能依然處於迷霧中,情況不明,需要慎重對待。
但是地形不利,地形不明,或許也可以「兵行險著」,也可能會取得戰果,這些也是政治決策者的工作。
反過來說,如果科學家和科普工作者,出於某種政治目的,刻意錯誤解讀論文,也就是給出了錯誤「情報」。這樣不僅沒有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反而有越俎代庖之嫌。
也有的朋友或許會說,那這些情報完全可以寫內參啊,為什麼要在公共領域裡發布呢?
這也許要歸結為新媒體時代的特殊性。如今的輿論戰有官方和民間兩種力量。「民間武裝」可以當好一個免疫系統,與癌細胞(境內謠言)和病原體(境外輸入謠言)作鬥爭。現在,極少數「民間武裝」還有走出國門、反駁謠言的可能。
「民間武裝」的這些行動,同樣需要「情報支持」。然而,他們不受官方節制,與官方不通情報,如果科學家和科普工作者只通過內部渠道向官方提供信息,這些「民間武裝」就得不到可靠的「情報」。
因此,在公共平台上,還是有必要堅持科普,堅持實事求是。至於「民間武裝」收到情報後,如何決策,如何行動,那是他們的權利。
也有人擔心,這些「情報」不會被別人利用嗎?當然有可能,但因此而閉塞信息,實在不符合互聯網精神,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向這麼廣大的「民間武裝」提供情報。
而且,目前沒有證據證明任何一個國家是病毒源頭,這些「情報」並不能被敵人用作實錘。有些美國人倒是想「兵行險著」,妄言源頭,妄用名稱,已經吃了從WHO、中國到美國國內反對派的很多批評。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政治化也許已經徹底阻絕了找到源頭的可能。如前所述,要找源頭,最需要的是突破早期診斷標準的限制,各國都應該去「偷墳掘墓」,但政治化後,恐怕誰都不想去做「吃力不討好」的事。
政治化真真切切地阻礙了「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構建,這一共同體事關每個人的福祉,誰有理由不譴責這樣的政治化呢?

相关参考

美國科學家認為星際核戰爭毀滅了火星人

有人認為,遠古火星人被核戰爭摧毀約翰•勃蘭登堡博士所繪制的核彈爆炸地點,他認為這兩起超級核彈攻擊摧毀了火星文明騰訊科學訊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NASA已經向火星派遣了龐大的科學艦隊尋找火星生命,到目前為

美國科學家認為星際核戰爭毀滅了火星人

有人認為,遠古火星人被核戰爭摧毀約翰•勃蘭登堡博士所繪制的核彈爆炸地點,他認為這兩起超級核彈攻擊摧毀了火星文明騰訊科學訊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NASA已經向火星派遣了龐大的科學艦隊尋找火星生命,到目前為

美國科學家宣稱 可能找到了古埃及滅亡的原因

古埃及棺木年輪分析結果顯示,快速氣候變化可能與遠古埃及文明衰落密切相關。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遠古埃及文明的衰落可能是由於氣候快速變化所致。這將預示著當前全球氣候轉暖等變化將對

美國科學家宣稱 可能找到了古埃及滅亡的原因

古埃及棺木年輪分析結果顯示,快速氣候變化可能與遠古埃及文明衰落密切相關。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遠古埃及文明的衰落可能是由於氣候快速變化所致。這將預示著當前全球氣候轉暖等變化將對

人類何時開始直立行走科學家解密藍田直立人

■本報記者彭科峰日前,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朱照宇的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慰文,以及英國埃克塞特大學Dennell院士等合作,在《人類進化雜誌》發表了對藍田(

人類何時開始直立行走科學家解密藍田直立人

■本報記者彭科峰日前,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朱照宇的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慰文,以及英國埃克塞特大學Dennell院士等合作,在《人類進化雜誌》發表了對藍田(

历史军事 美國盟友反水

美國被稱作世界第一強國,不管是政經濟還是軍事,在世界範圍內都首屈一指。據統計,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新千年,全球153個國家和地區發生了250次區域衝突、其中美國借聯合國之名,以人權保障、維和行動、保

錢學森被美國軟禁的5年裏,我國爲接錢學森回家,付出怎樣的代價

錢學森,中國著名的科學家,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奠基人,空氣動力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被稱爲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錢學森從美國回到中國,將中國的導彈和

历史军事 用中文當敲門磚,假借科學家身份助力,此人為獲美國籍真是夠拼

說到美國,不可否認的就是美國的強大!所以,世界上各個國家都有人為了拿到美國綠卡而費盡腦汁!當然,如果是正常的拿到美國綠卡,這也無可厚非,畢竟是每一個人的選擇。但是有的人卻因為想要獲得美國綠卡而走各種各

世界上首次發現始柱角鹿頭骨化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鄧濤研究員等人最近在國際刊物《動物分類學》(Zootaxa)上發表了在甘肅臨夏盆地的晚中新世地層中發現的一個始柱角鹿新種,其年齡為距今800萬年前,經研究該新種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