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关于浑河血战的评价是怎样的

Posted 努尔哈赤

篇首语:不怕山高,就怕脚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关于浑河血战的评价是怎样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关于浑河血战的评价是怎样的

浑河南北大战,令轻取沈阳的后金军意外遭逢劲敌,连续多次恶战,多次失利,险像环生,倍极艰苦。

后来的清人魏源也感慨其为:"是役,明以万余人当我数万众,虽力屈而覆,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

而明人倍感自豪,《明熹宗录》称之为“凛凛有生气”“时咸壮之”。

尤其是秦良玉所派川东土司兵面对数倍强敌的壮烈表现,极其令人敬仰。后来的兵部尚书张鹤鸣曾经评说此战:"浑河血战,首功数千,实石柱、酉阳二土司功”。其他明军也大多都英勇刚烈,为人所不齿的贪生怕死者少之又少。

这场惊天动地之战,也引起当时朝鲜人的极大观注,时任满浦佥使的郑忠信向李朝报告中说“虏中言守城之善莫如清河,野战之壮莫如黑山(即浑河)《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后来也赞道“虏之死伤亦相当,虏至今胆寒”。

而根据后金自己的史书,八旗所部确实受到极其沉重的打击,伤亡惨重。

尤其是红甲喇军、白旗军、连努尔哈赤最精锐的黄旗军都曾在坚强的川军面前败下阵来。

八旗军多名将领甚至在激战中被明军活捉。

为了稳定军心士气,祷念在此役众多的阵亡者,努尔哈赤还在十六日专门举行了祭奠亡灵的大会。

八旗战亡将领见于史料的有:雅巴海、布哈、孙扎钦、巴颜、雅木布里、实尔泰、郎格、杜木布、大哈木布禄、旺格等共九人。

根据《满文老档》之太祖卷19里的记录,努尔哈赤对浑河北岸八旗步兵败于川东土司兵之事极为愤恨,进行追查,革去了参将拜音达里、游击伊郎阿之职。

主要罪状是与川兵相遇时“不战而败走”,批评雅松“率吾常胜之军,望风而走,以失锐气”(见《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三)

相关参考

历史军事 战斗力曾经强到恐怖的戚家军为何在浑河血战中全军覆没

中国古代,有两支以主帅姓氏命名的无敌军队。一是南宋岳飞率领的岳家军,一是明朝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岳家军是在岳飞集结、收容其余宋朝军队的基础上形成的,底子不错。而戚家军的底子则是一帮从来没有打过仗的农民

戚家军在抵抗清兵过程中结束历史使命 浑河血战

公元1621年三月十二日,努尔哈赤率领大军围攻沈阳。明朝守将何世贤、尤世忠因怒出城与敌接战,中伏双双战死,城中上万蒙古饥民斩关落桥内应后金军,号称固若金汤的沈阳一天便被攻破,城内兵民被杀者七万人。当时

戚家军在抵抗清兵过程中结束历史使命 浑河血战

公元1621年三月十二日,努尔哈赤率领大军围攻沈阳。明朝守将何世贤、尤世忠因怒出城与敌接战,中伏双双战死,城中上万蒙古饥民斩关落桥内应后金军,号称固若金汤的沈阳一天便被攻破,城内兵民被杀者七万人。当时

历史军事 血战卡昂的战役背景是怎样的

卡昂战役(康城之役,英语:BattleforCaen)是1944年6月至8月的大君主作战期间,盟军与德军在法国北部卡昂爆发的一连串战役。盟军原预计在D日当天攻占法国诺曼第地区的最大城市卡昂,并要达到下

历史军事 关于大卢基战役的评价是怎样的

大卢基战役是苏德战争中期苏军发动的进攻战役。1942年11月4日至1943年1月20日,由加里宁方面军实施。目的是粉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大卢基集团(9个师),使之不能调往斯大林格勒。1942年11月28

历史军事 关于汤迪比战役的评价是怎样的

“汤迪比战役”对西非历史影响甚大。随着摩洛哥占领桑海王国的心脏地区,原来许多依附于桑海的君侯国纷纷自立。桑海既无力驱逐摩洛哥,也无力羁縻各君侯国。至于摩洛哥人,在西苏丹各族人民看来,它是异族入侵者,因

历史军事 关于汤迪比战役的评价是怎样的

“汤迪比战役”对西非历史影响甚大。随着摩洛哥占领桑海王国的心脏地区,原来许多依附于桑海的君侯国纷纷自立。桑海既无力驱逐摩洛哥,也无力羁縻各君侯国。至于摩洛哥人,在西苏丹各族人民看来,它是异族入侵者,因

历史军事 关于马塔潘角海战的评价是怎样的

在马塔潘角战败后,意大利舰队不敢再进入地中海东部,虽然德国空军保证提供空中掩护,但意大利海军高层已失去信心,因此,马塔潘角海战对盟军来说是战略上的重大胜利,此后,盟军可集中资源在1941年4月希腊陷落

历史军事 关于班诺克本战役评价是怎样的

爱德华二世一路逃回东洛锡安的登巴城堡(Dunbar),然后坐船返回英格兰。英格兰在班诺克本的伤亡人数估计最多在9000人,于是成为整个英格兰王国七百多年历史上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而苏格兰方面则损失

历史军事 关于罗禅征伐的评价是怎样的

罗禅征伐是中朝两国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的重要见证,在两国关系史上具有很大意义。朝鲜派来的鸟枪手在抗击俄国的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罗禅征伐之后,清军乘胜追击,大破俄军,于1659年攻占雅克萨等俄国据点,暂时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