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赵匡胤是兵变之后是怎么收复后周诸侯的呢
Posted 赵匡胤
篇首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赵匡胤是兵变之后是怎么收复后周诸侯的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赵匡胤是兵变之后是怎么收复后周诸侯的呢
虽然有一部分将领追随赵匡胤兵变,但还有很多官员和将领忠于后周。那么对待这些人,赵匡胤是怎么处理呢?对于李重进等顽固派,赵匡胤在即位之后立即出兵,在当年的六月、九月,赵匡胤亲自带兵,两次出征,武力平定。当赵匡胤陈桥驿站兵变之后,即刻向都城进发,可以从陈桥门和封丘门两个关口进入,一开始赵军选择陈桥门,但是陈桥守军拒绝开城门,于是转而从封丘门进入,守关官员闻风开门。等到赵匡胤即位之后却重赏陈桥官员,而杀掉封丘官员。作为一个君王,赵匡胤具有非凡的政治眼光。在兵变之后几天,想必天下汹汹,尤其是都城中那些没有参与兵变的后周官员,当人人自危。当人们面临危险的时候,都会采取行动来保障自身的安全。如果赵匡胤重赏封丘官员而杀掉陈桥官员,那么无疑就是把都城当中无数后周官员推到自己的对立面。而在此时,在淮南,在潞州,李重进等节度使手握重兵,而原后周的各路节度使也都在徘徊观望。是追随赵匡胤还是追随李重进?赵匡胤做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用小小的封丘官员的生命,换来了都城乃至整个后周王朝的官员的欢迎和接受。
这让刘邦,刘邦虽然是流氓出身,却同样颇有政治智慧。在平定天下之后封赏功臣,先加封了亲信故旧萧何等人,一时之间议论纷纷,功臣们常常聚集在一起。刘邦问,他们在一起说什么。张良说,他们在商议谋反。一些人和刘邦关系一般,甚至曾经是刘邦的敌人,都担心刘邦封赏不公,甚至是找机会给他们穿小鞋。刘邦很担心,就问怎么办。张良问,有没有一个人,是大家都知道大王最讨厌的?刘邦说,有啊,我最讨厌雍齿了。张良说,那好,请大王先重赏雍齿,以定人心。刘邦随即答应,于是一场政变消灭于无形。赵匡胤此举异曲同工。
在兵变之时,也有一些后周大臣起来反抗,比如韩通。在陈桥兵变之时,韩通担任检校太尉(最高军事长官)、同平章事(等同丞相),充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地位很高,而且在后周军队当中拥有极高的威望。当赵匡胤兵变之时,情况突然(陈桥距离京城仅20里),韩通立即飞马出皇宫,到京城抓捕赵匡胤母亲杜夫人,同时组织军队进行抵抗。但天不佑周,在杜夫人藏身之处并没有搜到人,而在组织人马的途中,被赵匡胤的先锋王彦升发现,王彦升立刻追杀韩通,直追到韩通家中杀死韩通。韩通死后,赵匡胤重赏韩通家人,追封为中书令,厚葬之。而赵匡胤的急先锋,立下汗马功劳的王彦升,反受到赵匡胤冷落,终身没有担任节度使。赵匡胤此举和杀封丘官员相同,只是王彦升为兵变大将,不能妄杀。对于终于后周的人员,或者无名小辈,或者已死官员,赵匡胤都重加封赏,但是对于那些还在位,且掌握朝中大权的原后周官员,赵匡胤手腕又是不同。
原后周官员中,地位最高的是两位丞相,范质、王溥,兵变之日,赵匡胤紧急召见二人,二人到了惶惑之间不知如何是好,赵匡胤面对昔日的上司,一时之间也拉不下脸,随行副将罗彦环,上前一步,大喝一声,见了陛下为何不跪!范质、王溥无奈只得下跪。赵匡胤当然是好言安慰,表示官职依旧,并且会另有封赏。两人都是明白人,自然表示感恩。随即,范质、王溥率百官朝拜新君,在可是随即赵匡胤免去王溥参知枢密院事职务,削夺其兵权,一年之后范质罢相,升太子太傅,三年之后王溥罢相,拜太子太保。很明显,范质、王溥都是前朝旧人,在稳定人心之后,赵匡胤就弃之不用。赵匡胤对忠于后周臣子,死的重赏,活的明升暗降,挂起来。而一般的官员对于后周并没有特别的感情,皇帝轮流做,今年到赵家,只要官照当,钱照拿,大家不会有什么意见,赵匡胤对于这种官员也一律接纳,并不排斥。
相关参考
虽然有一部分将领追随赵匡胤兵变,但还有很多官员和将领忠于后周。那么对待这些人,赵匡胤是怎么处理呢?对于李重进等顽固派,赵匡胤在即位之后立即出兵,在当年的六月、九月,赵匡胤亲自带兵,两次出征,武力平定。
虽然有一部分将领追随赵匡胤兵变,但还有很多官员和将领忠于后周。那么对待这些人,赵匡胤是怎么处理呢?对于李重进等顽固派,赵匡胤在即位之后立即出兵,在当年的六月、九月,赵匡胤亲自带兵,两次出征,武力平定。
要稳固江山,兵变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除掉后周的皇族实力,那么赵匡胤有没有对自己最大的政治敌人进行残酷的政治屠杀?没有。为什么没有?我们看看这样几年事情。赵匡胤带兵攻入都城,经过一番激战之后打入皇宫
要稳固江山,兵变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除掉后周的皇族实力,那么赵匡胤有没有对自己最大的政治敌人进行残酷的政治屠杀?没有。为什么没有?我们看看这样几年事情。赵匡胤带兵攻入都城,经过一番激战之后打入皇宫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陈桥兵变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当时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听
赵匡胤把后周大军带出首都开封的理由是北上抵御契丹和北汉的联合入侵,刚走到陈桥就发生了兵变,转头回开封接管了后周的政权。史料中把陈桥兵变说成是意外,对北方来犯的外敌自然也要有个交待。于是,史载,赵匡胤称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什么意思,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策划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 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病死,子柴宗训即位,年方7岁,主少国疑。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撤与石守信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说的是赵匡胤通过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了宋朝的故事。那么陈桥兵变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说陈桥兵变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兵变?陈桥兵变的时间陈桥兵变发生在后周。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期间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战争,也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他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夺取了后周政权,轻松当上了皇帝。那么,当时的后周皇帝柴宗训,以及其皇族的其他势力,为什么没有起兵反抗赵
(953年—973年),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原封为梁王。周世宗于公元959年6月病死,他于同月甲午日继位,沿用周太祖年号「显德」。> 人物简介> 后周恭帝(公元953年9月14日--公元97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