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最强将领李晟号称“万人敌”终却敌不过它

Posted 唐朝 将领 李晟

篇首语: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唐最强将领李晟号称“万人敌”终却敌不过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唐最强将领李晟号称“万人敌”终却敌不过它

正如唐德宗李适本人一样,大唐到了他手上时,已经是在矛盾中走向衰弱。德宗在位期间,对外联合回纥,南诏等打击吐蕃,创造了一定意义上的有利环境,但是也只是一定而已,大唐早已不能一家独大了。

这会儿不单是外患连连,就算在大唐内部,也是矛盾重重,藩镇尾大不掉,官员也爱内讧,生生地把个最强最忠的中流砥柱给喀掉了,让人感叹。

这个砥柱是指李晟,他在内斗中耗尽精华,郁郁而终。

李晟很早以前就出了大名。早年他跟随王忠嗣打吐蕃时,就得了个“万人敌”的绰号。吐蕃这块大唐后花园式的地方应该是安稳如山,因为都说文成公主入藏嘛,应该很好啊。可惜,真相永远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文成公主下嫁,本身就是被人家打趴下的变种求和,陪嫁史无前例的丰厚。只可惜,吐蕃人从来不尊重弱者,唐太宗父子在时都还没事打打秋风,到了安史之乱后,就更不把大唐放在眼里。李晟跟随王忠嗣,见惯了吐蕃人的嘴脸。吐蕃和大唐对战,不但城池未得,还被人给打了回来,就连士兵,都损失了不少。王将军大怒,召集军中善射的小兵小将,就要在城墙上给那叫嚣要单挑的蛮夷来个对决。李晟大放异彩,一箭射中,王忠嗣很高兴,拍拍他的背说:“此万人敌也。”

李晟是不是真如王忠嗣所说的万人敌?应该是的。单兵作战能力很强,纵观李晟一生,作战次数极多,立功无数。几乎每一次升官,都是踩着战功上去的。

李晟升左羽林大将军,是因为攻打了反叛的羌军;

他升任太常寺卿,是因为攻打党项有功;

他升任泾原等兵马使兼右金吾大将军,是因为只从节度使李抱玉手上领了一千人,扫平定秦堡,生擒慕容钟,解灵州之围;

他入朝升任右神策军都将,是因为从吐蕃人手里抢回了节度使马璘;

德宗继位后,吐蕃进犯剑南,李晟攻下飞越等三座城,渡过大渡河;

建中二年,魏博节度使田悦反抗朝廷,兵围临活和邢州,李晟身为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与马燧,李抱真等合兵援救,李晟斩田悦部将杨朝光,洛水大败田悦,后升检校左散骑常侍,兼魏府左司马;

因为德宗奖赏不均,朱滔王武俊率军围困赵州,李抱真和马燧起了纠纷,李晟主动做了两人的胶水,二人合力攻敌;

当然,在李晟的人生中,不可能只有如此功劳,他最大的功劳,其实是保护德宗,稳定国家。

泾原兵变,朱泚在长安称帝。唐德宗逃往奉天,令李晟勤王。李晟不顾张孝忠的劝阻,奔赴国难,率军经飞虎道(即灵丘道)至代州(今山西代县),被任命为神策行营节度使。后刘德信战败而回,与李晟同处一境。稍不同的是李晟在渭北,而刘德信在渭南。军人,就应该战死沙场,如果说有皇帝的命令撤军那倒是可以理解,但是皇帝处境危险,有人却当了逃将,那怎么行?李晟最终以此罪名将刘德信斩杀,并兼并了他的部队。

唐德宗逃跑到奉天后,当地最高领导李怀光请求与李晟合兵一处。李怀光是一员将军,更有着政治小九九,开国时代,肯定是要杀敌立功。但是在德宗时代,那就是保护皇帝最为重要了。这会儿德宗不在京城,最大的功劳就一定是保护他。所以李怀光要求与李晟合兵。虽然合力,看起来功劳少了一分,但只要找机会挤了李晟不就好了?

但李晟是皇帝钦点的神策行营节度使,相较而言,他的职权还更大一些。但县官不如现管,李晟还是得从他手里讨要军粮等物资。

于是,在兵权分配、军粮供给,出兵时机等因素上,两位明争暗斗,李怀光怕被李晟吞并,而李晟也怕李怀光吞并他。

于是,双方小摩擦不断。对此,德宗皇帝也是看得真真的,自从逃难后,他就明白了,自己的小命随时捏在各位节度使手中,稍有不慎,自己就再也回不到长安了。为此,他派翰林学士陆贽去做李怀光与李晟的润滑油。

当然可以理解李怀光的心思,而李晟无疑考虑的更多。在见到李怀光迟迟不肯进兵时,他说叛军占领了京城,皇帝流亡在外,应该以皇上为先。目的是保护唐德宗。皇帝都没了,国家自然也就乱了,再奢谈争权夺利,那就都成一句空话了。两支部队合并,杀回京城,为让李怀光放心,李晟说要当李怀光的先锋,可见在国家利益面前,李晟还是退了一步,也更让人觉得他值得信任。

相较而言,李怀光的表现就有些令人不解。如果说他的兵马远道而来,要稍做休整才能战朱皇帝的话,那也说得过去。只是他驻军咸阳八十多天,一直在等待战机,始终不肯出兵。战机这东西,的确是需要耐心等待,但一等近三个月都没有一次合适的机会,那也说不过去,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他和朱皇帝有勾结。无论事实真假,李怀光的目的,并不完全在于拯救,更多的恐怕还是有私心。在这样形势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李晟奏请皇帝采取应变措施,调三偏将成三州刺史,各自领兵守卫,万一形势不对,也可以真正自保。

此时,吐蕃也表示要帮忙灭朱皇帝,到底谁真谁假?但很可惜,唐德宗在无法判断的情况下,选择了既不完全相信李晟,也不完全相信李怀光等人。他的矛盾性格再一次展现无疑。其实早前,他离开京城时,准备逃往成都,李晟和严震等人坚决不同意。很明显,四川地理形势当然不错,易守难攻,但真的远逃四川,就让人看出了他对重回京师的无望,打一场皇帝都不认可的仗,会赢吗?神仙也难赢了。

在朱皇帝与李怀光之间, 李晟率领孤军作战。名义上有李怀光相助,但事实上,李怀光的鬼胎是个人都能看得出来。没有兵,李晟谦词厚币求李怀光,毕竟也没有闹翻脸。没有粮食,李晟请张彧征调京城赋税,而在军队里,他进行全军总动员:“国家多难,皇帝流亡,目睹危难,为节义而死,是我们份内的事。你们此时不杀匪首,立功博取富贵,就不是英雄豪杰!”

英雄总是热血,孤胆英雄更让人敬重。在众多节度使围观的过程中,李晟显示出了他超强的意志力,他的忠义正直,感染了三军将士。华州军,神策军,奉天军,邠宁军,纷纷助阵,终于克复京师。

朱皇帝败逃,皇城收复。远在梁州的德宗泪流满面,说:“天生李晟,为社稷万人,不为朕也!”的确,克复长安,延续社稷,造福于大唐百姓。

李晟大气迎接皇帝回归,并称自己没能及时消灭叛贼,致使皇帝陛下两度流亡,身为神策营的人,有死罪。德宗虽曾疑过,却也有他的大气之处,他封李晟为司徒,兼中书令,实封一千户。

收复神京,说来容易,其中艰难自不待言,当皇帝都一而再,再而三的放弃,当朱皇帝把神策军将领包括李晟的家属都抓为人质的时候,李晟显示出了高贵的人格,不能因一家一姓而置天下于不顾!

江山终于重回德宗手里,祖宗泉下有知,也当庆幸。为此,李晟得到了一个臣子能得到的最高褒奖:

田宅,排场,立纪功碑,德宗亲写碑文……能给的都给了。

不过,正如前文所言,德宗性格矛盾,尤其是他在经过包括泾原兵变等一系列事情后,变得极其敏感。

长安收复后,他又回到了前线,担任他的凤翔、陇右、泾原节度使、行营副元帅,进驻泾州。李晟从少年时代起就一直与吐蕃人打交道。他明白这些人从来都是谁的拳头大就听谁的话,没有信义可言。对吐蕃,必须严防死守。宰相韩滉支持李晟的意见,请求调发军粮供给李晟,让其攻击吐蕃。

只是德宗已经被战争吓破了胆,老是疑心将领为获军功,惹是生非。赶巧不巧的是,韩滉去世,后续执政者张延赏就多次诋毁李晟。德宗担心的事快要发生了,怎么可以让李晟久握兵权呢?任是他劳苦功高,任是他拯救了万民,但是不能一人独大,朝廷还得是朕说了算。于是,德宗采纳张延赏的意见,让刘玄佐、李抱真主持西北边事。

李晟再无兵权,虽然他象个妇人似的哭红了眼睛,把儿子送到长安当人质,甚至要削发为僧,只是德宗早不是那个东躲西藏的皇帝了,他的翅膀硬了,不需要李晟了。

真的不需要吗?其实不是的。只是李晟再也无力抗争了,因为他在抑郁中走向了人生末路,德宗知道后泪流不止,追封他为太师,谥号忠武,并亲自送葬,下诏配享德宗庙廷,也算是对他一片忠心的嘉奖吧。只是,这奖,对李晟而言,有什么用?走走过场罢了。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李晟为何被称作“万人敌” 李晟为什么惧怕文士

李晟李晟生于行伍之家,18岁就投身军队,跟随王忠嗣征战边疆,在征讨吐蕃时一战成名,被王忠嗣誉为“万人敌”!此后他讨伐河朔三镇,平定朱泚之乱,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公元793年,李晟逝世,追赠太师,谥号为

破一城三千人成无头尸 十六国他号称万人敌

邓羌,安定人(甘肃平凉),前秦名将,与张蚝被称为“万人敌”。邓羌不仅是个勇将,而且在行政上也颇有作为。359年八月,他担任御史中丞,配合王猛执法。他和王猛不畏豪强,执法严明,数旬之间,斩杀、罢免犯法的

历史军事 十六国他号称万人敌 破一城三千人成无头尸

邓羌,安定人(甘肃平凉),前秦名将,与张蚝被称为“万人敌”。邓羌不仅是个勇将,而且在行政上也颇有作为。359年八月,他担任御史中丞,配合王猛执法。他和王猛不畏豪强,执法严明,数旬之间,斩杀、罢免犯法的

历史人物 裴元庆的历史原型 号称“万人敌”的裴行俨

隋唐第三条好汉裴元庆是唯一能接下李元霸三锤的猛将,裴元庆是山马关总兵裴仁基的第三子,出场的时候只有12岁,两柄银锤重三百斤,五升斗大。>>裴仁基父子星夜赶往长安接受杨广的调令,结果杨广同国丈张大宾下棋

历史人物 李晟是个怎样的人 关于李晟的历史评价

李晟李晟被名将王忠嗣誉为“万人敌”,后世也用“器伟雄才”、“一代之贤将”等词来赞誉他,他的确为唐朝国家安定做出了贡献。公元793年,李晟逝世,追赠太师,谥号为忠武,德宗流涕不止,出葬时命令百官在路旁哭

中唐名将西平王李晟李良器 唐朝十大名将之一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唐朝宰相、军事家。李晟原为边镇裨将,以战功累迁至右金吾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封合川郡王。后来,李晟入朝任右神策军都将

中唐名将西平王李晟李良器 唐朝十大名将之一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唐朝宰相、军事家。李晟原为边镇裨将,以战功累迁至右金吾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封合川郡王。后来,李晟入朝任右神策军都将

堪称“唐德宗救火队员” 中唐大将李晟屡立战功

大唐帝国向来崇尚军功,又十分重视门阀制度,故此出身士族又英勇善战的名门子弟大批脱颖而出,构建了大唐无与伦比的辉煌,西平郡王李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出身于位列高门士族的陇西李氏,凭借满腔忠诚和过人胆色

堪称“唐德宗救火队员” 中唐大将李晟屡立战功

大唐帝国向来崇尚军功,又十分重视门阀制度,故此出身士族又英勇善战的名门子弟大批脱颖而出,构建了大唐无与伦比的辉煌,西平郡王李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出身于位列高门士族的陇西李氏,凭借满腔忠诚和过人胆色

中唐名将凉国公李愬李符直 唐朝十大名将之一

凉武公李愬(sù)(773年—821年),字符直。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唐代中期名将,为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有谋略,善骑射。因家族背景任协律郎、卫尉少卿等职。从小慈孝过人,李晟死后,与兄李宪坚持为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