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跟不上队伍就可能会没命

Posted 伤员

篇首语: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跟不上队伍就可能会没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跟不上队伍就可能会没命

一篇爱国作文引领她走进抗战后方的医院,从淞沪会战开始,抗战八年期间她一直辗转在各个部队医院之间从事护士工作,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扬子晚报记者前天在南医大二附院的病房找到了正在此住院的吕能仪女士,虽然今年已经94岁高龄,可吕奶奶耳不聋眼不花,脸色红润、精神矍铄,老人在病床上接受了扬子晚报记者独家专访,娓娓道来自己亲身经历的抗战故事。

  考护士

  一篇充满爱国热情的作文打动考官

  她被部队医院破格录取

1920年,吕能仪出生在当时的淮阴一个经济拮据的家庭,8岁时母亲去世,家里还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她是最小的孩子。1937年,她17岁时小学毕业,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她跟哥哥一起去河下(当地地名)报考部队医院的护士,当时医院正在大规模招募医护人员,后来才知道,当时是因为淞沪会战即将打响,军队要充实战时后方医院的医护力量。

当时医院招募人员是要考试的,吕能仪刚刚小学毕业,从来没有出过家门,也没有参加过医护培训,按理说没有什么优势。可是吕能仪至今还记得很清楚,当时的考试内容出乎所有人意料,并不是考什么医护常识之类,也没有考什么地理战争知识,而是给她出了一篇作文题,名字叫做《怎么抵御外侮》,当时具体怎么写的已经记不完整了,但里面有一句话,94岁的吕能仪一张口就说了出来“我想大家都不要打牌了,集中在一起去对抗侵略者吧!”就是凭着这篇充满一个小姑娘朴素的爱国情怀的作文打动了考官,吕能仪在众多的应征者中被录取了,而跟她同时录取的大多是大学毕业生,男生居多,被录取的女孩只有六个。

吕能仪说,当时跟她一起去应征的哥哥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被录取,不过哥哥不气馁,跟着她的医院跑了很多地方,后来医院转移到汉口时,哥哥也进入医院从事外勤工作。

 进医院

  遇上淞沪会战爆发 护理抗日伤员她感觉很自豪

记者查阅史料了解到,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中日双方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

战斗在上海的市区和郊区进行,中日双方共有约8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48个师和24个旅6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虽然中国军队伤亡惨重,但也彻底粉碎了日军叫嚣的“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吕能仪跟记者回忆说,自己进入部队后方医院时,并不了解前线的局势,但当时她记得进医院不久后就陆续有一批一批的伤员送来,身上有枪伤,也有刀伤。当时她刚刚进医院,对护士工作并不熟悉,就跟着做一些病员护理工作。她还记得当时护理过一位姓霍的师长,腿上受了伤。因为这个医院是野战医院,大批伤员经过简单处理伤势后,迅速转移到大后方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一个17岁的姑娘,每天看到这么多伤口鲜血淋漓的重伤员,会害怕吗?老人微笑着说,“我不害怕,还觉得能在这里工作,为抗日的伤员同胞们服务,很自豪。”虽然每天连轴转,连休息时间都没有,可吕能仪一点也没觉得辛苦,仗着年轻身体好,一股劲地埋头做下去。

 救伤员

  前方伤员不断送来 每天从早到晚忙个不停

八年抗战期间,吕能仪一直都在后方医院中从事伤员护理工作,一开始是第十二后方医院,后来到第五后方医院,第12兵站医院(音)等,跑过江苏、上海、湖南、贵州、安徽、湖北等多个省份。吕能仪还记得,自己后来随着医院辗转到武汉、贵州等地时,已经学会了打针、换药等医护工作,每天都为伤员们进行护理。这些战场上下来的抗日英雄们,有的是伤了胳膊,有的是被子弹射中,有的甚至被截肢,伤员们大多是青壮年,最小的不到20岁。

在这些医院,吕能仪到现在还记得,在贵州时,手术室主任姓张,叫张局蓝(音),是从日本帝国大学学医归来的大学生,福建人,他每天为很多重伤员和受伤难民做手术,最大的手术就是截肢。

在湖南,吕能仪还曾经客串军区宣传团的演员,排练表演节目,她说,自己当时很年轻,表演得不错,就被派去演出,慰问出征军人的家属。

  大转移

  跟不上队伍就可能没命 曾经刚过河,身后大桥就被炸塌

因为战地情况变化,医院需要常常转移。“当时环境很残酷,跟不上医院转移,可能就会死掉。”

吕能仪说,自己当年年纪小,很机灵,每次都跟上了医院转移的步伐,有时候自己还在洗着澡,一声命令下来,澡没洗完,甚至衣服还来不及穿好,就要赶紧拎着简易的行李爬上车走了。

吕能仪记得自己在贵州一个叫独山的地方,当时正在跟着医院转移,自己坐在前面汽车上,车子刚刚开过一座大桥,身后就传来轰隆一声巨响,回头一看,身后的大桥已经被炮弹轰塌了,后面的一些车子和人就都过不来了。这些人最后只能陆陆续续自己找路追上来。

吕能仪迄今还清楚地记得好多同事的名字,这些同事有的是在医院转移的路途中,意外受了重伤最后去世了;还听说有人在路上失散后,因为没钱没粮,最后饿死了。吕能仪也曾跟原来医院失散过,幸运的是她随后就跟上了一辆部队的军车,最终在贵州找到了医院。

战火中结下的情谊分外珍贵,直到现在,吕能仪还跟当年一个姓薛的同事有着联系,这位同事解放后一直在天津当老师,直到退休。

  度晚年

  退休后住过南京养老院 如今常住淮安老家

1945年,在侵华日军投降前夕,吕能仪25岁的时候,与一位老乡结婚了,不过婚后他们一直没有子女。解放后,1951年,吕能仪被卫生局分配到当时刚刚成立的南京第四医院也就是现在的南医大二附院做护士工作,一直工作到1980年退休。因为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就病逝了,退休后单身一人的吕能仪在南京养老院住了一段时间,年纪大了之后,想着叶落归根,也完成先生当年的心愿,就回到了淮安老家居住,这次也是因为生病需要住院,才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南京。

相关参考

快逃,晚了就没命了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积贫积弱的朝代,在那个时期的宋王朝同时受到西夏和辽国的夹击,在军事上并没有多大建树,因此纵观整个宋朝很难有拿得出手的大战,但面对强敌宋朝人依然有着自己独特的智慧。北宋元丰年间,当时的西

康熙若没杀此人,清朝可能会独霸全球,更没有后来的八国联军入侵

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很多人把它覆灭的原因归结于慈禧太后的不作为和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但其实清朝的覆灭,早在康熙的时候就已经能看出来苗头了,因为一直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厉害的国家,所以清朝很

曹操拥有专门的盗墓队伍 历史上最专业的盗墓者

中国古代有众多帝王,自然会有很多陵墓。按照古代的习惯,都会随之放入一些金银珠宝。这样也就加多了陵墓被盗的可能,尤其是在战乱年代。小编要说的一则关于盗墓的事则是发生在东汉年间。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

我国古代的十大刺客是谁

刺客这个身份,虽然说起来让人感到一些神秘,而且各种电视剧和小说里面所描绘出来的刺客都是神通广大,神出鬼没,执行一些暗杀的任务,但是这份职业同时也是高危职业,一个不小心可能就会没命。而我国古代出现过不少

历史军事 历史上对汉中之战的记载为什么很少?汉中之战比不上三大战役吗?

可能有很多朋友都奇怪,为什么汉中之战不算三国三大战役之一,而且史书对于汉中之战的记载也比较少。汉中之战可以说刘备和曹操都派出了最强阵容,惨烈程度也不输三大战役,为什么汉中之战就入选不了三国三大战役呢?

包拯也就是遇到宋仁宗,换成其他皇帝,他或许早没命了

在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作品《三侠五义》中,有一个叫庞太师的反面人物,他总是和包拯作对。就像影视剧中的和珅与纪晓岚一样,不过庞太师对于包拯,是恨入骨髓,巴不得将他剥皮抽筋,为何会这样呢?一来因为他是反面人

死也要死在红军队伍里

核心提示:“这次战斗后,为了使部队迅速摆脱敌人,军领导决定让我和部分伤病员留在当地养伤,可是我不愿意离开部队,说‘拖着伤腿走可能会死,就是死,也要死在红军队伍里’,坚决要求跟随大部队转移,军政治部主任

历史军事 邱少云是忍受火烧剧烈疼痛保全潜伏队伍不暴露的英雄

邱少云是人们心中的英雄,在一次潜伏任务中,所在潜伏区被敌军的燃烧弹射到,火势很快就烧到了他的身上,为了不让潜伏的战友被发现,他强忍火烧剧痛直至牺牲。火烧邱少云的英勇事迹被广为传颂,然而最近有些人从生理

历史人物 赵匡胤为什么比不上秦始皇、李世民?赵匡胤成就一直被人小看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赵匡胤的功绩还是比不上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等。他们三位都是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皇帝,难道赵匡胤就不能得此名号吗?虽然宋朝的军事能力的确有所弱化,但宋朝的文化发展是所有朝代当中最鼎盛的一

历史秘闻 他从皇帝沦为俘虏囚犯靠这招夺回政权儿子差点没命

皇权专政的封建社会,有一位皇帝饱受磨难,沦为俘虏,回国后再沦为囚犯,最后又再次登上皇位,也为后世做了件好事,他究竟是谁?明英宗朱祁镇,出生三个月被封为太子,公元1435年,七岁的朱祁镇即位登基称帝。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