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何应钦否认签署了“高桥便函”

Posted 协定

篇首语:努力让人有了奇迹般的进步,努力可以让人有了奇迹般的成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何应钦否认签署了“高桥便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何应钦否认签署了“高桥便函”

何应钦认为日方当时正期待中国拒绝撤军。以获得军事冲突之藉口,而当时河北各中国驻军并无作战之部署,“战守皆自为难”。他在6月9日已向蒋建议下令中央军调驻豫省,“期能保全平津及国家元气,留作持久抗战之基础”。10日上午得汪之指示后,他于当日下午约晤高桥,口头告以:“(一)河北省党部之撤退,已于今日下令。即日起结束;(二)五十一军已开始移动,预定11日起。用火车向河南省输送,大约本月25日输送完毕,但如因车辆缺乏。或需延长数日;(三)第廿五师、第二师己决定他调。预定一个月内运毕;(四)关于全国排外、排日之禁止。已由国民政府重申明令。”高桥对何应钦之答复表示满意,无异词而去。因此何应钦原认为“河北事件”已告一段落。但隔天(11日)高桥又到军分会,会见军分会办公厅副组长朱式勤。要他转交一份日文觉书,要求何钦照缮一份后盖章送回。该觉书全文如下:

甲、在中国方面对于日本军曾经实行之事项如左:(一)于学忠及张廷得一派之罢免。(二)蒋孝先、丁昌、曾扩情、何一飞之罢免。(三)宪兵第三团之擞去。(四)军分会政训处及北平军事杂志社之解散。(五)日本方面所谓蓝衣社、复兴社等有害于中日两国邦交之秘密机关之取缔,并不容许其存在。(六)河北省内一切党部之撤退,励志社北平支部之撤废。(七〕第五十一军撅退河北省外。(/又)第二师、第二十五师撇退河北省外,及二十五师学生训练班之解散。(九)中国内一般排外排日之禁止。

乙、关于以上诸项之实行。并承认附笔事项:(一)与日本方面约定之事项,完全须在约定之期限内实行,更有使中日关系不良之人员及机关,勿使重新进入。(二)任命省市等职员时,希望容纳日本方面之希望。选用不使中日关系成为不良之人物。(三)关于约定事项之实施旧本方面采取监视及纠察手段。

以上为备忘起见,特以笔记送达。

觉书,是日本在外交方面提交给对方的一种非正式文书,在各种机构中广泛应用,大多包含一些约束性条款,中文可译为“备忘录”。

高桥送来觉书之目的,一则希望中国方面将口头承诺加以书面文字化,增加其约束力,二则增加“附笔事项”,使华北行政用人皆须符日方意旨,三则高桥自抬身价,欲在文书上造成与何应钦具对等地位之错误印象。何应钦对于高桥将他视为此次交涉之对手,十分震怒。加以南京中央早有不用文字或书面之原则,故派朱式勤将觉书送还,并向高桥说明,日方所希望各点,已由华北当局自动实行,无需再以书面答复,同时电告中央,表示已拒签高桥觉书,并得南京之同意。

6月13日,何应钦以河北事件已了结。并为避免高桥仍来纠缠。于是离北平赴南京向政府报告事件交涉经过。高桥于同一天又来军分会,仍提出文字与前述“高桥觉书”完全相同的书面文件,只是将“觉书”正式改为“备忘录”,要求由高桥代表梅津美治郎,军分会办公厅主任鲍文樾代表何应钦,共同签字。但这一要求仍被何应钦拒绝。高桥此后与中国外交部驻北平人员继续交涉,表示此备忘录是奉东京军部之命办理,如不能实现,无法复命。中国方面则一再坚拒。日方于是稍示让步,放弃索取备忘录,只要求中国方面给一个表示承诺的书面通知。经双方一再磋商,并修正文字,最后在7月6日,经行政院长汪精卫同意,由何应钦以一普通信函形式,寄交北平军分会,派人送高桥转梅津,全文如下:

透启者,6月9日酒井参谋长所提各事项,均承诺之。并自主的期其遂行。特此通知。此致

梅津司令官阁下

何应钦民国24年7月6日

高桥接受了这封打字便函,河北事件到此才正式告一段落。

此打字便函,根据何应钦的说法,仅系一单纯的“通知”,他本人未签字、盖章其上。但站在日方立场,则视为双方“协定”已经成立。起初日本人多称为“华北协定”,以此为藉口,破坏中国在华北的行政主权。军分会办公厅主任鲍文樾、河北省主席商震苦于应付。1935年12月初,因日方军机以“协定”为由,任意飞临北平上空示威,何应钦第一次透过报纸发表声明,否认有“协定”之存在;1936年1月,蒋介石对全国中校校长及学生代表谈话,公开否认有何梅协定。虽然中国一再否认。但日方并不理睬,可以说,在“便函”发出之后,“何梅协定”的有无之争已经开始了。

相关参考

人物志 何应钦 生平事迹简介,何应钦个性品质,何应钦怎么死的?

何应钦(heyingqin,1889—1987),中国国民党军一级上将。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兼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军事委员会军政部长兼参谋总长,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等要职。战后曾任国民政府

中国历史 中国现代史·历史人物·何应钦

中国现代史·历史人物·何应钦字敬之,贵州兴义人。早年就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2期步科。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育长,7月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活动。1

知名人物 何应钦生平故事简介,何应钦历史评价,何应钦怎么死的?

何应钦,字敬之,1890年4月2日(清光绪十六年闰二月十三日)生于贵州兴义。父亲何其敏承继祖业,经营一家染织作坊。何应钦九岁入小学,1906年被保送贵阳陆军小学堂,1909年升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同年

知名人物 历史上的何应钦是个什么样的人

何应钦,字敬之。生于1889年,祖籍江西,后迁往贵州省兴义县。1910年起,先后入贵州初级和武昌中级陆军学堂学习。1908年,由陆军中学派往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翌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10月,辛亥

历史人物 何应钦简介 蒋介石八大金刚之何应钦的生平 何应钦上将是怎么死的

  中文名:何应钦  别名:何敬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www.cha138.com  出生日期:1890年4月2日  逝世日期:1987年10月21日  职业:

历史军事 受降却像投降

国民政府有一张关于受降的官方照片,为1945年9月9日上午9时﹐何应钦在南京陆军总部大礼堂主持受降典礼﹐日本陆军中将小林浅三郎向国民党一级上将何应钦递交投降书。不加解释的话,双手弯腰接受降书的何应钦倒

何应钦资料介绍,何应钦是怎样一个人

何应钦资料介绍何应钦是怎样一个人?怎么死的?  何应钦是中华民国时期的一级上将,早年在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革命战争,失败后重回日本继续完成学业。直到1916年,何应钦再次回国

历史秘闻 何应钦排名第一

全榜网网导读: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国民党十大元帅何应钦排名第一”的详细内容!国民党曾在共产党之前,对中国实行了短暂的统一,长年的战争使得老百姓的生活动荡不安,因此对这段和平时光也是十分珍惜的。接下来,

日军投降仪式上何应钦为何两次向日方起立还礼

1945年9月9日,是值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暨中国战区中国军队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仪式地点确定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校大礼堂内。美国、英国、法国、苏联等国的军事代

民国历史 何应钦与棉湖大捷

  民国军政强人何应钦,在“黄埔系”中地位与影响仅次于蒋介石,被戏称为黄埔军校“慈母”、“黄埔系”首领,综其毕生功名荣辱都与黄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