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6万劳工白骨筑成 设有慰安所
Posted 关东军
篇首语:勤勉是幸运的右手,世俭是幸运的左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6万劳工白骨筑成 设有慰安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6万劳工白骨筑成 设有慰安所
6万名劳工的白骨构筑“军都”
1932年秋天,日本关东军开进黑龙江省当时为一寒村的孙吴,修筑北黑铁路,开始实施以孙吴为中心的“北部正面”军事基地建设。所谓“北部正面”,就是关东军针对进攻苏联阿穆尔州而进行的边境和纵深的军事部署。
关东军在孙吴县逊别拉河两岸集中修筑关东军第4军第123师团指挥中心。来自辽吉黑、山东、河南、河北的6万多名中国劳工在关东军刺刀、皮鞭的威逼下从事非人的劳役。仅北孙吴工程结束时,劳工就死掉6000多人。无数劳工的白骨构筑成关东军庞大的“军都”。孙吴镇北郊北山脚下大片开阔地上,10万间青灰色营房星罗棋布。有中将指挥官官邸、规模庞大的将校级军官俱乐部;有陆军医院、通信队、军马队、野炮队、照空队,残杀无辜的日本宪兵队、狼狗队;还有两个军中慰安所。
从1937年至1941年,日本关东军在孙吴县城修建了两所兵工厂、两座大型野战货物仓库、3个机场。庞大的军事设施从现在的孙吴县兴北乡洒北村向东沿山边草地,一直延伸到县城东部的曾家堡北山,长达9公里。孙吴县城西山有关东军细菌部队孙吴支队,南山有军用无线电台。如此庞杂的地上地下、立体交叉、多种用途的军事设施,加上日本军政界、商人、侨民的办公、居住区,形成了一座相当大的军事城。
关东军以6万名劳工白骨垒筑成如此庞大的军事基地,必然有它秘密的指挥中心。那么,这个指挥中心建在哪里呢?
解开“特仓”之谜
多年来,孙吴县的文物管理、文史研究、地方武装等部门,一直在共同寻找日本关东军第4军123师团的秘密指挥中心,经过多年探寻,终于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
1990年秋天,一个前来孙吴的关东军士兵旅行团带来了一幅《123师团军史》附图。经分析查明,日本关东军驻孙吴123师团司令部当年就设在北孙吴,即现在孙吴县亚麻原料厂内,由此向北是步兵267、268连队的防地。这里有大范围的工事群,后来经过探查,陆续发现了交织成网的战壕、十分隐蔽的通道、地下发电站、粮食仓库、水井和沿军用公路两侧的射击掩体、重炮堡垒、扼守山口的碉堡。这些构筑好像是在护卫着一个重要的目标。
这个目标一定是123师团的指挥中心。但它在哪里?答案仍然扑朔迷离。
1993年夏天,又一批日本关东军老兵旅游团来到孙吴,临走时赠送给孙吴文史工作者一本厚厚的史料书———《松风·第123师团(孙吴)战史》原著。书中详尽记叙了日本关东军从入侵孙吴到战败溃逃的史实。原师团通信队有线队长外村善藏的文章特别引起了探查小组人员的注意。现摘录如下:
在北孙吴“腹部”阵地花见山,有个通常被叫“特仓”的永久性地下建筑物。在战前,不随身带特别许可证的人,即使是少尉以上的军官也不能靠近。这“特仓”正是孙吴阵地的中心部———师团司令部。它就设在地下隧道里。称为“特仓”,是因为花见山的中心部位有弹药库、粮食库等很多仓库(地下建筑物)。为了伪装其中的司令部驻地,所以起名叫“特别仓库”,简称“特仓”。
“特仓”内部有师团长室、参谋部、作战室和通信室等。师团的中心机构都集中在这里。阵地内的电台总机是师团通信有线交换机。师团通信队和“特仓”内部电台构成联网。
文章中还有几幅附图,详细说明指挥中心的位置、山势走向、建筑结构和附属设施方位。这些珍贵的资料,使关东军第4军123师团秘密指挥中心的地点清晰起来。
“特仓”撩开神秘面纱
1993年9月,孙吴县文物管理、旅游外事、党史研究与地方武装部门联合组成的探查组,开始了最后寻找“特仓”阵地的行动。小组人员头顶秋阳,拨开丛生的荆棘,攀援于野岭荒丘之上,仔细地寻找。在孙吴县城北部,被日本关东军称为花见山的一处地势险要的地方,先找到了一座全水泥构筑的地下建筑物。这就是地下发电站。循着这个线索,他们又陆续找到了3个已被烧毁的木结构半地上工事,与地图对照,认定为野战医院、炊事房和粮食仓库。这里,前有军用公路,后有数条堑壕。那么,在建筑群落之中间、草深林密之处,定然会隐藏着一座庞大的工程。依据这一分析,调查组分3路向中间聚拢。最后,他们一齐发现了这个谜中之谜的日本关东军123师团地下指挥中心———“特仓”阵地。
这是一片毁于战火的废墟。几十吨重的水泥块被爆炸抛于数十米外。前面是深深的山谷,东西两侧翼是散兵工事群。草原下面数十米处有南北两个隧道口。狭窄的入口,只能容一个人弯腰通过。越过前面的射击孔,往下走几级就到了地下阵地的走廊。这是一座长70米、宽10米、高2.5米的大型建筑,全部用1.5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在当时足以顶住重炮和重型炸弹的轰炸。1945年8月12日,123师团司令官北泽中将就是在苏军飞机空袭孙吴时经过秘密通道、进入地下指挥中心负隅顽抗的。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投降诏书。苏军攻入“特仓”,考虑到是战时状态,所以把“特仓”阵地夷为平地。
藏匿于草莽深处、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特仓”阵地终于被发现了。
如今,踏寻“特仓”阵地,映入眼帘的是被完全炸开的70多米长的全钢筋水泥浇铸成一体的地下工程,像一头硕大的怪兽被开膛破腹,肚肠裸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当年的日本关东军123师团的指挥中心已成为那场战争留下的废墟,就像是战败的日本关东军,狼狈不堪。
岁月流逝,硝烟散尽,但劫后的余痛犹存。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灾难的日本应当进行深刻反思。而曾饱受侵略之苦的中国人民,则更应增强国防意识,建设强大的国防。
相关参考
二战第一个日军慰安所揭秘 多少年来,国人在纪念抗战的过程也是在轻抚战争留下的创伤。但有一道伤疤,中国人却不轻易碰触。由于各种原因,除了近年来在网络上会有偶尔的曝光,权威的中国历史书上几乎从不提及中国
二战第一个日军慰安所揭秘 多少年来,国人在纪念抗战的过程也是在轻抚战争留下的创伤。但有一道伤疤,中国人却不轻易碰触。由于各种原因,除了近年来在网络上会有偶尔的曝光,权威的中国历史书上几乎从不提及中国
南京的侵华日军「”慰安所”与「”慰安妇”经盛鸿2014年6月7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将南京利济巷日军「”慰安所”旧址正式定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目前有7幢房屋,约2000平方米,
初冬的温暖阳光洒向大街小巷,中山东路上法桐静立,车来车往;科巷里菜场饭馆密集,人声喧闹。就在这样一幅日常生活的画面旁边,有一条连接中山东路和科巷的“利济巷”,70多年前,利济巷2号是日军设立的一处慰安
初冬的温暖阳光洒向大街小巷,中山东路上法桐静立,车来车往;科巷里菜场饭馆密集,人声喧闹。就在这样一幅日常生活的画面旁边,有一条连接中山东路和科巷的“利济巷”,70多年前,利济巷2号是日军设立的一处慰安
即整个的二战期间,被日军强迫为性暴力制度的受害者人数应在36万至41万之间,其中约有半数即20万左右为中国妇女。尽管这个数字只是在近13年来研究和实地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的一种推论,但它可以大致反映中
即整个的二战期间,被日军强迫为性暴力制度的受害者人数应在36万至41万之间,其中约有半数即20万左右为中国妇女。尽管这个数字只是在近13年来研究和实地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的一种推论,但它可以大致反映中
昨天上午,上师大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举行了「血色残阳『慰安妇』——日军性奴隶历史记忆」展览,166个上海日军慰安所分布图第一次被展示出来,为确定这166个慰安所位置,研究团队用时22年。 昨天
台湾媒体曝日军处死800慰安妇内幕 近日台湾《旺报》记者探访云南龙陵县,据报道,日军在1942到1944年间攻占龙陵,广设慰安所供日军逞兽欲,据记载,1942年5月底,日军从台湾调派上百名慰安妇到滇
台湾媒体曝日军处死800慰安妇内幕 近日台湾《旺报》记者探访云南龙陵县,据报道,日军在1942到1944年间攻占龙陵,广设慰安所供日军逞兽欲,据记载,1942年5月底,日军从台湾调派上百名慰安妇到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