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利萨海战的起因是什么

Posted 历史

篇首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利萨海战的起因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利萨海战的起因是什么

1866年6月,普鲁士与意大利联合向奥匈帝国进攻,前者想把德意志境内各邦都划归普鲁士,后者则想克复威尼斯。意大利人在陆地上失败了,为了能在和平谈判中讨价还价,它寻求海上的胜利。意大利的海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它有12艘铁甲舰,包括新的蒸汽动力快速舰“意大利”号和“迪波托加罗”号,新的有炮塔和撞角的“铅锤”号(“阿芳德托尔”号),全部舰船均配备大口径“阿姆斯特朗”线膛炮。此外,还有16条木壳蒸汽机舰船。

但是意大利的水兵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他们的军官缺乏进取心,他们的司令官C·C·佩尔萨诺上将似乎对他的这一行一无所知。 与佩尔萨诺的十几条铁甲舰相比,奥匈帝国只有7艘铁甲舰,全部是蒸汽快速舰,但都有点陈旧了。他们的木壳舰主要有1艘蒸汽动力舰“凯撒”号,5艘螺旋桨快速舰和1艘海防舰。每艘木壳舰上,只有少部分炮是线膛炮,事实上奥匈帝国的火力还没有意大利的一半。但是他们的不可估计的优势在于他们的舰队司令海军少将B·冯·特格特霍夫,他的士兵训练有素,既有进取心,又精通他们的专业,这些都是意大利指挥官们所缺乏的。

佩尔萨诺起初置“清剿亚得里亚海的敌人”的命令于不顾,仅仅把安科纳基地的军舰作些无谓的调动,在这期间,他没有操练那些未经训练的炮手。最终皇帝下了一道强制命令,“对敌人的要塞或舰队发起攻击,任何行动都被认为可能取得胜利”。佩尔萨诺在此命令的推动下,准备夺取利萨这一奥匈帝国小岛。

意大利海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之一,拥有12艘铁甲舰,其中包括新式的“意大利”号、“迪波托加罗”二艘快速舰,以及装有炮塔的新式战舰“铅锤”号,另外还有16艘木壳蒸汽机军舰。

奥匈帝国海军仅有7艘铁甲舰,其余均为木质军舰。

相关参考

世界历史 利萨海战

利萨海战利萨海战是意大利独立战争期间,意大利与奥地利两国舰队在亚得里亚海利萨岛附近海域进行的海战。这场举世注目的,以蒸汽为动力的铁甲舰之间的首次对决,成为当时欧美各国海军都必须深入细致地在战术、武备和

历史军事 丹麦海峡海战的起因是什么

丹麦海峡海战(BattleoftheDenmarkStrait,1941年5月24日)是一场发生于丹麦海峡、在英国和纳粹德国之间爆发的一场海战。在这场海战中,皇家海军调集了1艘战列舰及1艘战列巡洋舰,

历史军事 埃斯帕恩斯角海战起因是什么

东所罗门群岛海战(1942年8月24—25日)之后一个半月,日美双方都在设法向瓜岛输送援兵和补给品,均未使用大兵力群进行海战。由于美军已开始使用瓜岛机场,日军难以掌握制空权,便利用暗夜以驱逐舰向该岛输

历史军事 阿克提姆海战的起因是什么

公元前31年9月2日,阿克提姆海战爆发。罗马统帅阿格里帕率领260艘战船,在希腊西海岸迎战安东尼率领的220艘战船。由于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里奥佩特拉弃军而逃,导致安东尼的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此次海战成为

历史军事 泗水海战的起因是什么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军偷袭珍珠港,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几乎在同时,日军已在马来西亚登陆,四个小时之后,日军又在菲律宾登陆。当天上午8时,荷兰对日宣战;日本对此并未作出反应,却于9时30分向

历史军事 科罗内尔海战的起因是什么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暗杀,这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虽然战争没有立刻爆发,但欧洲主要强国显然已经为此作好了准备。大战之初,德国海军的策略是保存实力并威胁英国本土,因此它

历史军事 维堡海战的起因是什么

1787年,土耳其要求俄国归还克里米亚,承认格鲁吉亚为土耳其的属地,并对出入海峡的俄商船进行检查。俄国拒绝土耳其的要求,土耳其遂出动军队对俄开战。土耳其出动了20万军队和一支强大的舰队(战列舰19艘、

历史军事 第乌海战的起因是什么

达·伽马离开印度走后,他留下的5艘船就担负起掠夺阿拉伯船只、破坏埃及与印度之间贸易的任务。这是葡萄牙也是欧洲人在亚洲设立的第一支永久性舰队。为了报复,沙末林组织了反对葡萄牙和柯钦联盟的5万大军讨伐与葡

历史军事 普奥利萨海战中的撞击战术

在19世纪的欧洲,普鲁士与奥地利战争不断。就在1866年的时候,普鲁士的盟友意大利在利萨岛与奥地利发生了海战。这次海战的战术精髓就在于撞击战术,最终以奥匈帝国的胜利收尾。现在我们来具体看看战争过程吧。

日德兰海战的简介日德兰海战的起因是什么

  【日德兰海战的简介】日德兰海战的起因是什么?日德兰海战造成的影响  日德兰海战发生在1916年5月31日,直到1916年的6月1日才结束。这场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这是英德双方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