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秦国以12万兵力胜三国24万兵力

Posted 联军

篇首语: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秦国以12万兵力胜三国24万兵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秦国以12万兵力胜三国24万兵力

白起和伊阙之战有着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如果没有伊阙之战,他或许可能就因此沉寂,不在有那么显赫的名声。白起在伊阙之战可以说是打出风头,是他的成名之战。在伊阙之战后,白起因为战功卓著升为国尉。

白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和军事家。他的先祖是秦武公的嫡子公子白,但是因为在秦武公去世后公子白并没有继承秦武公的基业,反被弟弟德公将君位夺走,德公将平阳封给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后,他的后人便以白为姓。白起出生的时候秦国已经非常的强大,在秦昭王继位后,他贯彻了商鞅变法的国策,开始提平民出身的人才,白起就在其中脱颖而出。白起原先是担任左庶长,有领兵攻打韩国新城。他一举成名是因为伊阙之战。

伊阙之战中他消灭了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还夺取了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至此一战成名。之后,更是升职为大良造,起兵伐魏,夺取我国城池六十一座,这一战况为秦国东出崤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网络配图

再后来,因为楚国日益衰微,秦国就对楚国展开攻势,准备削弱楚国。在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白起带兵讨伐楚国,楚国割地求和。次年再次伐楚,白起夺取了楚国鄢、邓等五座城池。因为秦国一连串的打击,楚国最终被秦国所灭,白起也因此被封为武安君,自此开始白起名震天下。

要是说起伊阙之战有些人也有了解,但是要是说起伊阙之战背景想必知之甚少吧。伊阙之战其实就是当时秦国为了打开所谓的中原通道的一场战斗,伊阙之战是由白起在伊阙的迎战韩国、魏国、东周的一场战斗。

现在就来看看伊阙之战背景。秦国原先只是一个简单的诸侯国,原本并不强大,直到秦穆公的时候,秦国才开始参与到诸侯争霸中去。在战国初期时,韩、赵、魏三国被周天子所承认,于是成为了当时的新兴国家。当时的魏国是最强大的,因为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魏国是最早实行社会改革的国家,所以国力强盛。到了战国中期,则是另一番面貌,这时候可以说秦、齐、楚、赵、魏、韩、燕这七个国家争雄的局面已经有了雏形,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和齐国的邹忌变法让秦国和齐国都逐渐强大起来,而魏国衰弱,所以他的霸主地位被秦、齐两国取代。在秦惠文王称王后,各诸侯打偶先后称王,自此各个国家之间交战不断,外交也更加频繁,有出现“合纵连横”的斗争。

秦昭王继位后,秦国就开始加快吞并六国的步伐,在秦国进攻韩国的时候,还和韩国、魏国、齐国一起攻打楚国。面对四国大军,楚国做了多项部署,他一面抵抗秦国,另一面派军抗击齐、韩、魏三国军队。但是垂沙之战楚军大败。在这大战后,秦国想进一步攻占韩国和魏国的土地,但是担心齐国会出兵,就将计划暂时搁置下来。后来因为齐国的孟尝君逃到了魏国,还党人魏国的相国并且还进攻齐国,这时秦国知道机会来了,于是秦国开始交好齐国,由此秦国东侵有了非常好的时机。这就是伊阙之战背景。

在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役数不胜数,以多打少不是本事,以少胜多才是最妙的,那么就有人问“伊阙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吗?”秦军十二万对阵韩、魏、东周联军二十四万,并且战而胜之,当然属于以少胜多的战役。

网络配图

在兵力悬殊的伊阙之战中,白起能率领秦军打败韩、魏联军,全歼联军二十四万人,并且进一步扩大战果杀死敌军主将犀武,俘虏魏军的主帅公孙喜,最后更是占领伊阙及五座城池。这一战况或许是对“伊阙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吗?”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原本秦军和韩、魏联军是处于两军对峙状态。当时韩、魏、东周联军约有二十四万人,而且以魏国将领公孙喜为联军的主帅,而秦军在兵力方面则是远远不及韩、魏等联军,据说只有十二万余人,造成两军对峙的局面还是因为伊阙地势险要,而且韩国和魏国两军主帅不合造成的,如果秦军没有改变,那么伊阙之战将会是以韩、魏、东周联军获胜收尾。

不过秦昭王能任用平民出身的人才,于是便采纳了丞相魏冉的建议,把主帅向寿替换成了原是平民出身的白起。白起知道两军主帅不和,而且两军位置又有着不小的距离,于是便采取了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作战策略,从而大破韩、魏、东周联军。之后他全歼了联军二十四万人,杀了主将犀武,俘虏了魏军主帅公孙喜。白起还趁韩、魏两国在伊阙之战惨败的时候,起兵度过黄河,还夺取了自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伊阙之战的时候秦国能以一国之力对抗韩、魏、东周联军,可以看出秦国是非常强大的,由此可见伊阙之战结果肯定是秦国胜利了。不过有人好奇为什么伊阙之战结果会是秦国而不是三国的联军呢?

原本战局是处于僵持的,如果秦国当时没有采取行动的话,最后伊阙之战结果可能会被改写,秦国将不会胜利。在两军僵持许久后,秦昭王接受了丞相魏冉的推荐,让白起接替了向寿担任主将的位置。由于两军兵力悬殊,秦国的兵力不足韩、魏、东周联军的一半,但是凭借这伊阙地势险要,所以两军仍在僵持。白起担任主帅后,眺望韩魏两军,并且发现两军位置驻扎的并不紧密,后听情报兵消息说韩魏两军主帅并不和睦,想各自保存实力。于是白起想到了避实就虚、各个击破的策略。

网络配图

在战斗开始的时候,白起使用疑兵之计,只布置了少量的士兵同韩国军队对阵,还摆出想要进攻韩军的架势,让敌人误以为这是秦军主力的进军方向,借此牵制韩军。而真正的主力却被白起绕道带往韩魏等联军的后方,然后攻其不备,魏军因为毫无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不一会儿魏国就遭受惨败。韩军知道梦盟友被击溃也就迅速准备撤离,不想同秦军交战。没想到的是秦军乘胜追击,想要扩大战果,秦国将韩国军对杀的是片甲不留、尸横无数,还俘虏了魏军的主将公孙喜。

相关参考

历史军事 中国古代10大以少胜多战役 第一名以2万兵力战胜70万

其实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并不是很多,毕竟当时双方在装备上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基本上只要人数占优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所以以少胜多的战役才会显得格外珍贵。像在我们比较熟悉的三国时期,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就是以少

秦国因为此战损失三十万兵力,严重影响了一统天下的时间

今天我们来说说著名的邯郸之战。战国时期,长平之战是一半的背景下,秦军仍然没有拿下邯郸。为此,秦国大臣范睢于推荐郑安平为将军,率领军队以大量的粮食和草料支援王固,加强对赵的进攻。就赵国而言,长期的围困给

历史军事 夷陵之战孙权算以少胜多么?孙权和刘备分别有多少兵力?

三国当中最经典的三场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可以算是以少胜多,那夷陵之战也算是以少胜多么?当时孙权和刘备的兵力各是多少呢?关羽被杀的那段时间,正是蜀国兵力最强的时候,但最后的结果几乎是全军覆没,孙权

历史军事 赤壁之战刘备一共有多少兵力?2万还是2千说法不一

根据《三国志》当中的记载,吴蜀联军一共有5万兵马,曹操有10万到20万兵马,算是一场实力非常悬殊的战役了。不过刘备在此次战役当中,到底是贡献了多少兵马呢?有的说两万还有说两千的。如果刘备只有两千人的话

历史军事 淝水之战东晋能以八万胜八十万到底依靠的是什么?

说到淝水之战其实很多网友也是非常的清楚的,这个战役非常的有意思,有意思在什么地方呢?其实就是竟然以八万的兵力胜了八十万的兵力,这是怎么做到的呢?东晋到底是以什么依靠的呢?下面就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说

秦国有多少人?长平之战秦国如何养活60万士兵?

秦国有多少人?长平之战秦国如何养活60万士兵?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长平之战是中国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歼灭战,秦国和赵国兵力的总人数超过了100万,其中赵国约45万兵力,秦国约60万兵力

历史军事 甲午战争中,为何数十万清军只消灭了一千多日军

甲午战争是1894年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的一场全面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两国倾全国之力进行了巅峰对决,清政府投入了63万军队,加上民团等辅助兵力,总兵力超过100万,日本方面也几乎倾巢出动,投入24万军

历史军事 美专家称遏制中国是“幻想”需要200多万兵力

导读:6月14日报道美国一名分析人士6月9日在一个论坛上说,美国在亚洲的再平衡政策以及加深菲律宾等盟国关系的政策不是为了与中国武装对抗。《菲律宾明星报》网站6月9日以《美国和盟友不会对中国开战》为题报

历史军事 美专家称遏制中国是“幻想”需要200多万兵力

导读:6月14日报道美国一名分析人士6月9日在一个论坛上说,美国在亚洲的再平衡政策以及加深菲律宾等盟国关系的政策不是为了与中国武装对抗。《菲律宾明星报》网站6月9日以《美国和盟友不会对中国开战》为题报

三国历史 兵力比诸葛亮多8万,司马懿为何不敢主动出战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开始了他最后一次北伐。按照惯例,曹魏方面还是派遣司马懿迎战。但不得不说,司马懿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只能选择固守与蜀军拼消耗。最终司马懿熬死了诸葛亮,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