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穷苦教书匠出身的抗日真英雄
Posted 日军
篇首语: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穷苦教书匠出身的抗日真英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穷苦教书匠出身的抗日真英雄
马振华生于1905年。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任冀鲁边区抗日救国军政治部主任。1938年后任中共津南特委书记、盐山县委书记、边区战委会主任、边区民运部长、津南地委书记等职。1940年9月12日壮烈牺牲,时年35岁。
“边区的革命舵手、边区的抗日元勋、边区的慈母啊!你为革命壮烈牺牲”。这首在冀鲁边区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歌颂抗日英雄马振华烈士的。
马振华,1905年出生于河北省盐山县旧县镇(今千童镇)后韩沙洲村一个佃农家庭。1922年高小毕业后,在本村创办贫民小学、民众夜校,深受贫苦农民拥护。1932年秋,经津南特委书记刘格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4月,马颊河农民暴动失败后,津南一带充满了白色恐怖,革命形势陷入了低潮。马振华毅然舍弃教鞭,化名李泽民、李之如,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踏遍津南地区,组织进步民众参加革命。他有时扮作串书馆卖笔墨的商人,有时扮作“货郎”,有时又出现在短工市场上,联络发展党员,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救国的道理,开展党的地下工作,恢复遭到破坏的地下党组织。不到半年的时间,在他活动的地区有100多个村庄有了共产党员,70多个村庄恢复和建立了党的组织,党员数量达200余人。革命的种子在津南生根发芽,革命的影响一天天扩大。
全面抗战爆发后,津南特委和鲁北特委合并组建中共冀鲁边区工作委员会,马振华任组织委员。同时建立华北人民抗日救国会和华北人民抗日救国军,马振华任救国会会长、救国军政治部主任。针对救国军内部成分复杂的客观情况,既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充分发挥各个阶层的抗日积极性,又坚持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方针不动摇。12月初,救国军改称冀鲁边区抗日游击队。为加强党对部队的领导,马振华狠抓整顿工作,在各团设立政治处,连以上设指导员,同时,建立士兵政治课制度,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倡导官兵平等,开展官兵互教的练兵运动,使部队政治气氛活跃,士气高昂,战斗力提高。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他率部多次沉重打击日伪军,相继收复了盐山、庆云、无棣、乐陵、宁津等几个县城,有力激发了当地军民的抗战热情,游击队由原来的4个团1000余人,发展到24个团万余人,为开创和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38年9月,肖华率领八路军东进抗日纵队来到冀鲁边区,对救国军进行统一整编。为加强地方工作的领导,马振华调地方工作,先后担任冀鲁边区战委会主任、民运部长、组织部长、津南地委书记等职,从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巩固抗日民主政权以及除奸、破路、动员、筹粮等工作。当时情况十分复杂,敌我拉锯地区犬牙交错,又经常与敌遭遇。为了指挥抗战工作,他经常深入敌区召开各种会议。他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劳动,宣传抗战形势,掀起了津南300万群众的参军参战热潮。一次,马振华与东光县委的同志刚开完会,就遭遇了到村中抢掠的伪军。来不及突围,马振华让大家混在乡亲们中间,掩过伪军耳目,安全脱险。他说“人民战争,时刻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坚持敌后反“扫荡”斗争中,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顾不上照顾年迈多病双目失明的父亲、弱妻和幼子。1940年大旱欠收,他妻子携其幼子,沿门乞讨,以维持生活和供养其老父。马振华因工作忙碌,从未到家中看望。他为了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而忘却了个人的一切。有的同志劝他回家看看,他慨然地说:“像我家这样,甚至比我还要困难的抗属不是太多了吗?只有把鬼子打出去,国家富强了,大伙儿才能丰衣足食。”
抗日战争进行到第三年,日本侵略者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冀鲁边区党委提出“到敌人后方去,狠狠打击敌人”。据此,马振华深入敌占区开辟工作,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一天,日军在盐山附近的村庄四处烧杀抢掠。马振华带兵赶到,掩护群众转移。他绕到敌后,猛烈射击,将敌人引向自己。子弹打光了,敌人追上来。千钧一发之际,幸遇几位老乡。他们将他打扮成农民模样,一同被日军押回村里集合。日军头目恶狠狠地喊道:“谁是马振华,赶快出来。”没有一声回答,只有仇恨与蔑视的目光。日军从人群中拉出一位老人逼问:“你说,谁是马振华?”老人坚定地回答:“不知道。”日军急了眼:“这里有马振华,你们不说,就统统地杀死。”人群异口同声:“这里没有马振华!”日军队长嚎叫着:“限你们三分钟,不说出来,就开枪。”命令手下架起机枪。全场仍是鸦雀无声。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就在日军队长举手要下命令时,马振华从人群中闯出来,高声大喝:“住手,我是马振华。”但接着,青年们个个站出来大声说:“我是马振华!”“我是马振华”。大爷、大娘、妇女、儿童们也一齐高喊:“我是马振华!”日军既震惊又黔驴技穷,只好灰溜溜地收场。马振华在群众的保护下又一次安然脱险。
940年9月11日晚,马振华在宁津县柴胡店区薛庄村召集各县、区主要干部会议,研究部署对敌斗争策略。12日拂晓,由于叛徒告密,300多名日伪军将屋子包围。在生死的紧急关头,马振华命令道:“我掩护,大家快突围。”在马振华的指挥下,大家与日伪军展开生死决斗,奋力突围,终因敌众我寡,除部分同志突围成功外,马振华和宁津县委书记张维明等11名同志壮烈牺牲。马振华牺牲的时候,手里还紧紧握着一把铁剪子,准备与敌人搏斗。
马振华牺牲的噩耗,震撼了边区人民和全体共产党员,边区军民为失去自己的领袖沉浸在极大的悲愤之中!9月15日,津南地委、宁津县委同时召开了追悼大会,主席台两侧挂着两副挽联:“烈士血洒冀鲁大地,气冲霄汉留英名;军民泪流马颊南北,悲歌慷慨誓复仇。”“为国为民洒热血先烈精神永存,不屈不挠承遗志吾辈奋斗不息。”边区文救会还编印了纪念册《血仇》,记述了马振华烈士的生平事迹,并谱写了《歌唱马振华》的歌曲:“边区的革命舵手,边区的抗日元勋,边区的慈母啊!你为革命壮烈牺牲,振华!你的革命精神,吓得敌人发抖;你的无畏姿态,逼得敌人慌走;你最后还想多杀几个鬼子,一枪啊!正打在你的胸口!敬爱的同志,你,人倒下了,你的精神永垂不朽,你鼓舞着边区人民,踏着你的血迹继续前进!……”这首歌,在抗日烽火的岁月里广为边区人民传唱。1940年11月,经上级批准,宁津县改为振华县,以纪念这位为祖国的解放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人民英雄。
相关参考
想必大家看电视的时候,偶尔会看到有关土匪的情节,他们长相凶残,无恶不作,一切规矩对他们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而且,我们都知道,在我们国家解放前,那时军阀割据混战,土匪处处存在,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英雄,当
抗日英烈周元(1894-1938),字凯之。男,壮族,广西明江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8军173师副师长。2014年9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抗日英烈荣誉称号。 周元烈士简介周元烈士是广西明江人
抗日英烈周元(1894-1938),字凯之。男,壮族,广西明江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8军173师副师长。2014年9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抗日英烈荣誉称号。 周元烈士简介周元烈士是广西明江人
抗战英烈唐聚伍(1899—1939)原名福隆,字甲洲。满族,吉林双城人(今属黑龙江省)。国民革命军陆军东北游击司令。2014年9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抗日英烈荣誉称号。 唐聚伍烈士简介唐聚伍(
1944年5月初,单德贵突然投靠了驻扎在三河县的日伪,一时成了冀东部队和冀东百姓中的爆炸性新闻。一个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战功赫赫、令日寇闻风丧胆、建国后完全可以成为开国将军的优秀指挥员,为什么会
你可知道,电影《平原游击队》中那位智勇双全、屡建奇功,令日军闻风丧胆的游击队队长李向阳的原型,其实就是咱陕西蒲城人,他的名字叫包森。包森(1911-1942),原名赵宝林,又名赵寒。1911年出生于蒲
在东北大地,有两位大名鼎鼎的抗日英雄,一位是杨靖宇,一位是赵尚志,巧合的是,两位大英雄最后都是被叛徒、汉奸害死了。杀害赵尚志的人名叫刘德山,原本是当地的一个猎户,被日军收买后,当了汉奸,后来又经日军安
王璞,原名兰贵,1929年10月3日出生在河北省顺平县(原完县)野场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野场村距县城有近百里,位于太行山脚下。王璞的祖母是位心地善良的老人,父亲王三群、母亲张竹子是全村有名的老实人。王
誓志为人不为家,跨江渡海走天涯。男儿若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滨江述怀》这首诗的作者是赵一曼,小编记得在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关于她
李兆麟,原名李超兰。曾用名李烈生、孙正宗、张玉华、张寿笺。乳名小升子。家庭出身富农,汉族。辽宁辽阳县铧子乡小荣官屯人(现灯塔县)。一九一○年十一月二日生(农历十月初一)。一九三二年五月经林郁青同志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