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汉朝为什么没办法灭绝匈奴?乌孙族起到重要作用
Posted 单于
篇首语: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汉朝为什么没办法灭绝匈奴?乌孙族起到重要作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汉朝为什么没办法灭绝匈奴?乌孙族起到重要作用
其实汉朝时期的军事能力已经非常强了,为什么依然不能把匈奴灭绝呢?汉武帝就是因为对匈奴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才让他成为了汉朝最强皇帝。但哪怕是这样,匈奴还是存货了下来。主要是当时中原部队去草原打仗并没有很大的优势,而且草原面积很大,部落非常分散,想要全局剿灭几乎不可能。而且还有些少数民族一直在汉朝和匈奴之间徘徊,乌孙族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乌孙国坐落于古代中原王朝的西北部,“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是西域诸国中的最强国。夹在敌对的两大政权大汉和匈奴之间,乌孙自然而然地卷入了两个强国的斗争,它的向背决定了两大强国之间的战争结局,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那么,在大汉、匈奴之争中,乌孙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至于它左右了两个大国的力量,甚至改变了匈奴的命运呢?
一、倚赖匈奴
乌孙是战国至南北朝时期居于天山以北的游牧民族,具体民族起源不详。
在汉朝之前,乌孙并未进入中原王朝的视野,直到西汉时期,乌孙已经人口众多,兵力强大,是西域首屈一指的大国。
当然,这些兵力无法与大汉、匈奴正面抗衡,但乌孙的存在无疑让两大强国同时将眼光盯在了西域,它成为左右两国之争的关键点。公元前2世纪,共居于祁连、敦煌一带的乌孙和月氏发生战争,月氏趁匈奴大军征伐东胡的时候进攻乌孙,乌孙国王难兜靡被杀,乌孙国灭。
但是难兜靡刚出生的儿子猎骄靡活了下来,相传猎骄靡在荒郊野岭避难的时候有飞鸟给他喂肉、有野狼给他喂乳汁,匈奴人见状,惊为天人,以为他是天神下凡。
于是猎骄靡被匈奴冒顿单于收养,一颗复国的种子自此深深埋在了匈奴。
猎骄靡在匈奴人的养育下长大,“(单于)使将兵,数有功”。在公元前177年左右,猎骄靡跟随匈奴老上单于进攻月氏,月氏兵败西迁,逃到了伊犁河流域。
赶走月氏人后,老上单于将原先的乌孙子民悉数交还给猎骄靡,帮助他重新建国。不过原先的祁连、敦煌之地已经分封给了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重新建立的乌孙国并不在河西走廊,而是在阿尔泰山附近。
乌孙复国对匈奴、大汉的国际关系和欧洲的民族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对于大汉来说,一个在西域势力强大的、亲匈奴的国家存在无疑是一件坏事,拉拢乌孙成了大汉“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思想的关键环节。
从地理位置来说,乌孙更靠近匈奴、远离大汉,“未知其(汉)大小”;从个人感情来看,猎骄靡被冒顿单于收养,后来的老上单于、军臣单于都待他不薄(匈奴惯例,只有单于的兄弟子侄等亲近的人才能统兵,猎骄靡也能“将兵”,足见历代单于对他的信任)。
因此,复国后的乌孙无可非议的站在了匈奴这边。
但是,猎骄靡野心勃勃,不肯屈居人下。乌孙复国后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营,国力逐渐强盛,特别是在军臣单于死后,猎骄靡“不肯复朝事匈奴”,双方也发生了军事冲突,“匈奴遣兵击之,不胜”,这为大汉拉拢乌孙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归汉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拉拢乌孙及其周边国家。
此时的西域仍然在匈奴的掌控之下,乌孙并没有因为张骞的来访而瞬间脱离匈奴、联合大汉,而是采取折中方案,送给了大汉数十匹好马作为答谢,同时派遣使节到大汉访问。
正是这次访问改变了历史,访问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乌孙使节看到了大汉社会的富庶和军队的强大,乌孙对大汉的态度由此发生转变。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将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嫁给猎骄靡,猎骄靡立其为右夫人,双方和亲。此后不久,匈奴单于也将女儿嫁给猎骄靡,成为左夫人(乌孙以左为尊)。三个国家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
这种微妙的关系持续了很长时间。一方面,乌孙和匈奴仍然是从属关系,乌孙不敢和匈奴公然决裂;另一方面,大汉在与匈奴的作战中没有展示出必胜的实力,这成为乌孙观望形势、不敢贸然联合大汉的主要原因。
此后,大汉又派出解忧公主前去和亲,继续巩固双方关系。直到公元前1世纪,大汉对乌孙国的苦心经营终于取得了巨大回报。
公元前72年,匈奴进攻乌孙,汉宣帝派十五万大军、五道并进前往支援,汉、乌联军发起反击,大败匈奴。
此役,乌孙“获……骑将以下四万级,马牛羊驴橐驼七十余万头”,直捣匈奴“右谷蠡王庭”,与大汉合兵制胜。
公元前71年,匈奴再攻乌孙,结果碰上天降大雪,很多匈奴人冻饿而死,乌孙趁机联合丁令、乌桓发起反击,匈奴再败。
至此,大汉、匈奴之间长期的战略相持被打破,汉武帝“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终于实现,乌孙归汉成为大汉攻击匈奴的转折点,匈奴不得不面对两面夹击,开始走向衰弱,并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60年开始,匈奴陷入连年内战,经历了一系列单于争夺战以后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投靠大汉。
东汉中晚期,在大将军窦宪、耿秉等将领征讨下,北匈奴大败而逃,被迫西迁,在欧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也从此消失于中国历史舞台。
可惜的是,乌孙也未能保持强盛。从公元前53年起,乌孙国大、小昆弥并立,国家处于长期分裂,这种分裂状态一直持续数百年,直到5世纪初,乌孙被柔然所灭。
从背匈奴到归汉,乌孙的向背直接导致了匈奴力量的削弱以及大汉实力的增强,这也难怪当年的汉武帝为了“与乌孙共灭胡”,不惜打破儒家教条,“从其国俗”,让细君公主先后嫁给猎骄靡、军须靡父子。
“那堪将凤女,还以嫁乌孙”,后人对大汉的和亲政策往往颇有微词。但从结果来看,这种和亲政策无疑是取得重大成果的,大汉王朝之所以能击败匈奴,除了两汉强大国力以外,乌孙国的作用至关重要。
相关参考
汉朝历史 汉武帝与美艳女奴一夜风流后,给大汉带来三员猛将,直接灭了匈奴
汉武帝是汉朝最为出色的皇帝之一,汉武帝在位时,汉朝挫败匈奴,彻底扫除了匈奴对中原的威胁。在汉朝平匈奴的过程中,有三个著名的人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分别是卫青,千古一将霍去病和大司马霍光。而这
人物生平随主西行汉武帝时,汉朝对长期南下侵扰的匈奴,接连进行大规模军事反击;同时,汉武帝为了结成对抗匈奴的联盟,便与西域诸国中最强大的乌孙国(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联姻。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将
说起1938年的花园口决堤,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或许知道,有的还亲身经历过。当年,为了阻击日本军队的推进,最高层想到了以水代兵的办法,炸开了黄河大堤。那么,最重要的问题出现了,这次人为的灾祸到底起到了多
一个被打服了的匈奴首领,到宗主国朝谒,好吃好喝,全程免单不说,汉元帝的各种赏赐也让其跪了。呼韩邪单于眼泪哗哗的,心里说,陛下对我这么好,这辈子给您当儿子是不成了,请您同意我给您当女婿吧,「自言愿婿
猎骄靡在新疆的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因为他主张与汉朝结盟共同抗击匈奴,不断取得了胜利,所以才赢得了历史上的赞誉。01乌孙的历史背景两汉时期,乌孙是一个活动在祖国西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居住在新
乌孙国西汉初期游牧于天山以北。公元前2世纪初叶,乌孙与月氏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后放弃敦煌祁连间故土,迁至伊犁河流域游牧。后来与汉朝共同对付匈奴,汉朝先后有细君、解忧公主下嫁乌孙。从
乌孙――流浪的西域骑士西汉时期的乌孙乌孙国西汉初期游牧于天山以北。公元前2世纪初叶,乌孙与月氏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后放弃敦煌祁连间故土,迁至伊犁河流域游牧。后来与汉朝共同对付匈奴,
身为根正苗红的红三代、军人世家优秀品质的集大成者,李陵一直活得压抑而高调。从爷爷李广开始,李家人就似乎中了魔咒,始终没能在朝廷大展身手。解除魔咒,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成为新生代战神!他终于替自己争取到了一...
身为根正苗红的红三代、军人世家优秀品质的集大成者,李陵一直活得压抑而高调。从爷爷李广开始,李家人就似乎中了魔咒,始终没能在朝廷大展身手。解除魔咒,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成为新生代战神!他终于替自己争取到了一...
细君:满腔愁绪,郁郁而终汉武帝时,经卫青、霍去病的打击,匈奴远走漠北。后来,汉武帝采取迂回战术、积极打通西域,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匈奴。势力强大的乌孙国,成了汉朝主要的争取对象。乌孙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