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有没有打算南迁?
Posted 太后
篇首语: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有没有打算南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有没有打算南迁?
说到土木堡之变这件事情其实也还是挺有趣的一件事情了,因为一次政变之后明朝政权就非常的危机了,精英武装力量已经消耗殆尽了,那么我们不妨问问,当时的明朝可以选择南迁的,那么明朝当时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土木堡之变后情势非常危急,明朝的精英武装力量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北京守备空虚。在这种情况下,人心不稳,确实有那么些人提出南迁。
比如星相学的爱好者,明朝的翰林徐珵就是一个,他对局势是一点都不看好,早早的就把家属秘密送回南方避难,朝廷询问他防守意见,他竟然直接说“天命已去”,惟有南迁才是正论。
这位徐珵,就是夺门之变里的徐有贞。
这种动摇军心的言论使得人心惶惶,一部分估计也是信了他的邪,不过好在当时还是有很多清醒的人。
当时的礼部尚书的反驳是,帝王的陵寝在北京,不可以迁。你有天命,我有祖制。
名臣于谦自然也是竭力反对迁都的,当时于谦是兵部侍郎,他认为如果南迁那就是重复南宋的悲剧,北京是天下根本,岂能拱手让人,应当召集各地兵马勤王死守才是正道,如果再有提南迁,直接斩首。
在于谦等人严厉的制止下,南迁之事没有人在提起。
除了外臣以外,一些太监也表明了态度,《国朝献征录》记载太监金英对众人说,如果有再提迁都的话,陛下杀无赦,当然这肯定也是景泰皇帝的态度。
虽然英宗被俘,但是其母孙太后一样很有影响力,孙太后当时对死守北京十分犹豫,询问当时的司礼监太监李永昌的意见,李永昌以南宋靖康之耻为例,劝服了孙太后。
可以说,在当时一部分人肯定犯了投降主义的错误,但最终还是主张坚守一方取得胜利。
相关参考
明英宗本人被俘,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土木堡之变”,跟“靖康之变”有一拼,皇上都被人逮着了。瓦剌首领也先,自称大元天圣可汗,想恢复大元江山,率十万大兵南下,直抵北京。于是,爆发了气壮山河的北京保卫战。土...
个人的一些推测土木堡之变明显没那么简单,因为土木堡的点已经在长城以内很远了,而且距离军事重镇宣府很近,但是明军既没有得到瓦剌骑兵主力靠近的信息,也没有得到宣府方面的援助,明军受困土木堡的关键时刻,正镇
明朝土木堡之变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土木之变”。土木堡之变时间为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的地点是今天的河北怀来东,具体是指明英宗当时听信其宦官王振的提议,不顾大臣的反对,御驾亲征瓦剌,最终惨败,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由于瓦剌部落的挑衅,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明英宗朱祁镇决定亲征。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出发了,而等待他们的却是灭顶之灾。大军行进到土木堡一带,遭到了瓦剌骑兵的突袭,几乎全军覆没
土木堡之变,指发生于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土木堡是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六传至英宗朱祁镇,继位时年仅九岁。明英宗是一个冥顽不化的少年皇帝,始终受太监王振操纵,终因宦官秉政,酿成一场大祸。是时,朝廷无主,军队溃败,城防空虚,贵族官僚陷入惊慌失措之中,人民遭
于谦与土木堡之变之前有什么关系呢?于谦是土木堡之变后保家卫国的功臣,也是挽救明王朝和弥补明英宗兵败被俘的人之一。于谦生平经历极其丰富,其年少时期就非常有才华,在其入宫后曾随明宣宗巡按江西,平反冤狱数百
于谦与土木堡之变之前有什么关系呢?于谦是土木堡之变后保家卫国的功臣,也是挽救明王朝和弥补明英宗兵败被俘的人之一。于谦生平经历极其丰富,其年少时期就非常有才华,在其入宫后曾随明宣宗巡按江西,平反冤狱数百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是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明英宗平日里对宦官王振言听计从,王振不顾王直等朝臣反对,鼓动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由于准备仓促,途中军粮不继,军
于谦与土木堡之变之前有什么关系呢?于谦是土木堡之变后保家卫国的功臣,也是挽救明王朝和弥补明英宗兵败被俘的人之一。于谦生平经历极其丰富,其年少时期就非常有才华,在其入宫后曾随明宣宗巡按江西,平反冤狱数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