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王近山将军的成名之战

Posted 日军

篇首语: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王近山将军的成名之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王近山将军的成名之战

  在抗战影视第一剧《亮剑》中,李云龙率部伏击日军战地观摩团,还干掉了一个日军少将,让楚云飞佩服不已。这场战斗的原型就是韩略村伏击战,正是由李云龙最主要的原型人物王近山将军指挥,王近山也是经此一战而声名鹊起。不过围绕这一战,一直存在很多争议和疑问。

  李云龙的原型

  一提起《亮剑》,人们最有兴趣的就是李云龙的原型是谁。其实在李云龙身上融合了好几位解放军开国将领的故事,比如杨成武、皮定钧、钟伟等都有体现,当然最多的还是来源于外号「王疯子」的王近山。王近山1915年出生于著名的将军县湖北红安,1930年参加红军,从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一直到师长。抗战中历任八路军副团长、团长、副旅长、旅长兼军分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关中警备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历任纵队副司令员、司令员、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第十二军军长和政委、重庆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在二野中素以勇猛著称。在《亮剑》中伏击日军战地观摩团无疑是重头戏,而历史上这一战的原型正是本文所要介绍的韩略村伏击战,也是王近山的成名之战。

  此战的参战部队是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16团,这支部队最早的前身是1938年1月由386旅769团1连、5连、10连、2营机枪连和骑兵连组成的129师东进纵队,5月扩编为东进纵队第1、2、3团,7月东进纵队整编,1团和3团合编为新1团调归386旅,这个新1团就是后来的16团。《亮剑》中,李云龙一开始就是新1团的团长;而现实中,王近山在1942年5月任129师386旅旅长,后来又兼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是16团的顶头上司。

  韩略村伏击战

  1943年10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从第69、第62、第37师团中抽调了16个大队,再加上伪军,共计两万余人,采取铁壁合围、铁滚扫荡、梳篦清扫的「铁滚式三层阵地新战法」,对太岳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同时,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胡宗南的河防大军计画闪击陕甘宁边区,为此,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遵照刘伯承、邓小平的指示,派386旅旅长兼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王近山率领16团,西渡黄河,驰援延安。

  10月中旬,王近山率领16团从长子县出发,18日跳出日军的封锁到达临汾,22日来到了洪洞县南、北卦地。这里距离临屯(临汾至屯留)公路很近,日军在公路上运输相当频繁,而且戒备非常松懈,所以王近山决定在韩略村打一次伏击战。韩略村是公路边的一个大村子,北距洪洞约25公里,西距临汾约18公里,地处临屯公路进山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早在1939年,日军就在韩略村东侧建起了炮楼,经常驻守着一个小队的兵力,负责保护公路。王近山伏击地点就选在距离炮楼不到500米的地方,因为在这个位置处公路正好在沟底,而且是只能通过一辆卡车的窄道,两边都是好几米高的陡壁。这段窄道延伸约500米,非常适合伏击。由于距离炮楼比较近,公路上来往的日军自然会比较麻痹一点,但炮楼被村子的风口垣墙遮挡住,看不到伏击地点。

  然而,16团的干部并不同意王近山的计画,因为这次16团的任务是护送部分机关干部及中央的部分干部家属赶赴延安,并将在16团的基础上扩编成新的守备旅。出发前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明确指示:原则上集中行动,仅派出小部队进行侧翼掩护,沿途不求战不恋战,全速行军赶路,如果遇到战斗,则力求速战、速决、速离。所以,这样主动求战寻战,是不符合任务精神的,打败了那问题就严重了。但王近山作为最高指挥最后拍板:打!不过王近山也不敢怠慢主要任务,派16团政委常祥考率领第1营和3营2个连共5个连以及团直属队保护干部队和家属先通过临屯公路,代团长袁学凯带1个排和当地民兵封锁韩略村东侧的炮楼,保障伏击作战的顺利进行,自己则率领2营3个连和3营1个连共4个连来负责伏击。可见王近山心中非常清楚轻重缓急。10月23日下午,参战的团、营、连干部,化装到韩略村附近仔细侦察了地形,地方干部也迅速动员群众和民兵准备配合部队作战。

  10月24日凌晨,王近山带着4个连悄悄进入伏击阵地。8时许,临屯公路上尘土飞扬,显然有日军车队出现了。8时20分,日军3辆小汽车在前,10辆卡车在后,一辆接一辆进入了伏击圈。王近山随即发出攻击信号,负责断头的3营9连集中火力猛烈射击3辆小汽车,日军司机被击毙,小汽车翻倒在路边,车上的军官从翻倒的小车里爬出来慌忙组织力量企图突围。同时,负责截尾的2营6连也已经用手榴弹和掷弹筒炸毁了最后两辆卡车,堵住了日军车队的退路。这时两侧伏击部队一起开火,先是猛投手榴弹,然后又是步机枪火力齐射,但日军在这样的突然袭击下仍然抵抗,甚至还有十几人组织起来向八路军的机枪阵地实施反击。王近山意识到如果不能迅速解决战斗,一旦拖延时间附近日军来援,战斗情况就会相当不利,因此立即下达死命令,要求部队狠打猛冲,不惜一切代价迅速歼灭敌人。他自己也是老习惯,脱掉上衣,亲自到一线指挥。在王近山身先士卒的带领下,部队向日军发起了冲锋,以白刃战迅速结束战斗,并立即分成几路往苏堡方向转移。韩略村东面炮楼的日军小队兵力单薄,在整个战斗中始终未敢出战。

  此战日军车队180余人(一说120人)除了极少数人逃脱外,其余全部被歼,13辆汽车全部被烧毁,缴获重机枪1挺,轻机枪2挺,掷弹筒2具,步枪50余支。而16团伤亡50余人。

  事先有没有情报?

  韩略村战斗虽然结束了,但是有关这场战斗的争议和疑问却一直不断。不少资料中提到,被消灭的这批日军战地观摩团,180人中大部分是军官。那么,第一个疑问就是王近山事先有没有得到相关情报?

  过去很多资料都称,这一战是王近山看到临屯公路上日军来往频繁戒备松懈,临时起意抓一把再走,纯粹是顺手牵羊的行为,只不过运气实在太好,居然这么随手一网下去就捞到条大鱼。

  但是现在又有新的资料认为王近山事先得到了情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16团到达洪洞县后,洪洞县武装委员会主任孙名烈带地方同志慰问部队,提到韩略村村长王明秀前一天曾经报告,韩略村日军炮楼的鬼子透露,他们的大太君后天要坐汽车经过这里。这个情报引起了王近山的重视,于是决定在韩略村设伏消灭日军大太君。但是疑点在于,如果是高级军官的行动一般都是属于机密情报,韩略村据点小队级别的日军怎么可能知道?而且在伏击打响后,明知道是高级军官遭到伏击,怎么又未出来接应?

  第二种说法是太岳军区司令部情报科长刘桂衡从临汾城内获得的情报,日军军官战地参观团将经临屯公路进入太岳地区进行战地观摩。而当时离临屯公路最近的部队就是正在赶往延安的16团了,于是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通过电台命令王近山务必全歼这个日军战地观摩团。这个说法的疑点是当时八路军团级部队一般是不配电台的,而且如果这个说法属实,那么王近山的伏击战就不是自己临机决断,而是根据陈赓司令员的命令决定的。这样一来16团干部又怎么会有所反对?另外,王近山率16团到达延安后受到毛主席接见,毛主席就表扬他:「早就听说四方面军有个王疯子,敢打没有命令的仗。」要是有陈赓命令的话,这个敢打没有命令的仗又从何说起呢?

  如果说没有情报,完全是误打误撞地伏击了日军军官观摩团,那王近山的运气也实在是太好了。

  战地观摩团到底是什么部队?

  争议和疑问最大之处就在于韩略村伏击的到底是怎样一支日军?

  通常认为是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组织观摩「铁滚扫荡新战法」的军官团,但人数上有180人和120人两种说法,从日军3辆汽车和10辆卡车的规模上来看,180人的说法应该更合理些。

  至于这180人中到底有哪些军官,那说法就更多了。最离谱的居然是有少将级军官9人,大中少佐级军官99人,甚至其中还有皇族成员。一次战斗击毙9名少将,在抗战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所以这种说法显然不正确。

  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击毙服部直臣少将、6名联队长、10名少佐,其他则是「支那派遣步兵学校」两个中队的成员,全是中队长以上军官。不过这一说法也有很多疑问,首先是服部直臣少将,日军中倒是有这样一号人物,但此人1944年出任独立步兵第2旅团旅团长,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在石家庄率部缴械,1947年去世。在1943年的韩略村伏击中被击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还有资料称他是21旅团旅团长,这也明显不对,因为在日军华北方面军的序列里根本没有21旅团。21旅团属于第5师团建制,1939年11月参加桂南作战,在12月的昆仑关之战中遭到重创;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调到南方军参加了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莫尔兹比港的作战,1943年时根本没在中国战场。6名联队长也有疑点,在日军编制中,联队长一般都是大佐军衔;如果大佐阵亡,通常都会追晋为少将,而日军从未有过在一次战斗中追晋6名少将的记录。

  至于「支那派遣军步兵学校」的说法也值得商榷,抗战期间日本陆军在中国大陆有过四所军校,但都是在东北的关东军所开办的学校,属于中国派遣军的只有支那派遣军步兵教育队和北支那步兵下士官后补者队,都只是「教育队」的编制而不是学校,相比之下,还是支那派遣军步兵教育队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个步兵教育队主要是对基层军官进行短期培训,如果全是中队长以上军官的话,那么恐怕至少要六七个师团的全部中队长才能达到这个数量,因此可能性并不大。

  另外,如果180人全是军官,没有护卫部队,就更不可能了。从缴获的武器来看,基本就是一个步兵小队的编制武器,所以很可能是有一个小队的护卫队,加上十几辆车的司机,真正军官也就在100人左右。

  尽管对于这次战斗还存在很多疑问,但是击毙大批日军军官却还是个不争的事实,确实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这一战后,恼羞成怒的冈村宁次声称就是牺牲掉两个联队也要把这支八路军消灭,于是从扫荡部队中抽调兵力前来围剿,使其对太岳根据地苦心策划的大扫荡因此流产。而16团则迅速离开洪洞,毫发无损地按原定计画赶往了陕甘宁边区。

相关参考

历史军事 王近山简历 王近山的后代现状王近山子女是谁

王近山简历王近山(1915-1978),原名王文善,湖北省黄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十师三十团排长、副连长

历史军事 影响王近山一生的三位元帅级老师都是谁

“勇”如徐帅1930年,赤色风暴席卷大别山,年仅15岁的王近山(1915-1978年,湖北红安人,开国中将)参加了红军。严酷的革命斗争形势使得红军干部奇缺,1931年,16岁的王近山就是在这种血雨腥风

历史人物 疯将王近山在朝鲜战场上的受挫与辉煌

  「疯子」战将扬言打到美国去,不料入朝作战,却打了一个大败仗。毛泽东深夜召见:你是个常胜将军,但不能轻敌和骄傲。知耻而后勇,「疯劲」发作,「三调12军」,硬是拿下上甘岭,震撼全世界。多年后,他面对电

王近山的后代现状王近山子女是谁 王近山简历

王近山简历王近山(1915-1978),原名王文善,湖北省黄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十师三十团排长、副连长

王近山的后代现状王近山子女是谁 王近山简历

王近山简历王近山(1915-1978),原名王文善,湖北省黄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十师三十团排长、副连长

历史人物 尤太忠是谁

很多人把亮剑里面的李云龙的原型归到开国中将王近山的身上,因为两人有太多的相似,所以有时候说起“李云龙”的时候就想起了王近山将军,王近山中将在开国将军里也是十分的有名气,特别是他手下还有三员战将,被政委

历史人物 李德生:《亮剑》原型王近山麾下的三剑客

2005年,电视剧《亮剑》荧屏热播,主人公李云龙以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军人气质吸引了众多观众,而作为原型之一的开国中将王近山的故事,也更多被人熟知。提起王近山,他麾下的三员猛将则被誉为军中“三剑客”,分别

历史人物 亮剑原型王近山去世前后

1974年年初,王近山渐感身体不适。>11月份,因大吐血,他不得不住进医院,医生检查不出病情,经请示后决定实行手术检查,一打开腹腔,结果是胃癌。不幸的是,术后肠子又破了,造成肠漏,大便不断漏出,他又不

历史秘闻 王近山將軍學習風琴,學了一周也沒學會,氣得一錘把它砸爛了

眾所周知,王近山將軍脾氣急,性子烈,在戰場上猛衝猛打,在生活中也經常不耐煩,他的參謀武英就講過兩個很有趣的故事。在一次戰鬥中,王近山的部隊繳獲了一架風琴,沒有人會彈,王近山說:「放我那裡吧,我保證一個

哪位开国中将与妻妹婚外情?李云龙原型王近山

战功赫赫的开国中将王近山,与小姨妹传出绯闻后,坚决同结发妻子韩岫岩离婚,受到严厉处分,从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降职到河南省一个条件艰苦的农场任副场长,成为轰动一时的“铡美案”典型。王近山的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