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百闻不如一见的故事

Posted 典故

篇首语:看书和学习是思想的经常营养,是思想的无穷发展。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百闻不如一见的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百闻不如一见的故事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

  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释义 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见一次。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 亲见可靠。

  故事 西汉宣帝时期,羌人侵入边界。攻城夺地,烧杀抢掠。宣帝 召集群巨计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 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 他自告奋勇,担当这一重任。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听别人 讲一百次,不如亲眼一见。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算计好的。我愿 意亲自到那里去看看,然后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向陛下 上奏。” 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出发。队伍渡过黄河,遇到羌 入的小股军队。赵充国下令冲击,一下子捉到不少俘虏。兵士们准备 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到此,不可远追。如果遭到 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 部下听了,都很佩眼他的见识。 赵充国观察了地形,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了解 到敌军的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 的策略,上奏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参考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精卫填海的故事

夏朝以前,国家还没有形成,那时候的帝王,远不如后来帝王那么阔气,享有许多特权;而是纯粹的人民公仆,只有尽义务的份儿。帝王的子女也没有什么太子,公主之类的特殊称呼,身份也尊贵不起来,和老百姓的子女一样。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自惭形秽 成语自惭形秽的出自哪里

  出处《世说新语·容止》  骡骑王武于;是卫玠之舅,隽爽有风姿,见玠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释义“惭”,惭愧;“形秽”,丑陋,不体面。因为自己在某一方不如别人而有一种惭愧的感觉。  故事晋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自惭形秽成语自惭形秽的出自哪里

  出处《世说新语·容止》  骡骑王武于;是卫玠之舅,隽爽有风姿,见玠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释义“惭”,惭愧;“形秽”,丑陋,不体面。因为自己在某一方不如别人而有一种惭愧的感觉。  故事晋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一事无成的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当了省郎的官,因官运不怎么亨通,不管做甚么事情,往往都不如他的心意,所以时时出去,想藉游玩散散心。有一天,他到了京国寺,游倦了,就寄宿在寺里。晚上做了一个梦;他梦中走到一处巖石下,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势如破竹的故事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大将杜预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邯郸学步的故事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邯郸学步的故事 成语邯郸学步的故事是什么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目不识丁的故事

  目不识丁,指连一个字也不认得,形容人不识字或没有学问。出自《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其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构成主谓结构。历史上曾有关于目不识丁的争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笨鸟先飞是什么意思

  成语典故_成语笨鸟先飞是什么意思?笨鸟先飞的故事简介  笨鸟先飞,比喻才力不如人的人,凡事比人赶先一步。多用于自谦。语出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一折:“[三末云]:二哥,你得了官也。我和你有箇比喻,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相濡以沫的主人公是谁

  【注音】xiāngrúyǐmò  【典故】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大宗师》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庄子家贫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妻子叫他外出借粮食,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