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望尘莫及的故事 成语望尘莫及的由来

Posted 太守

篇首语: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望尘莫及的故事 成语望尘莫及的由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望尘莫及的故事 成语望尘莫及的由来

  南朝时期,宋国有个叫吴庆之的人,很有才学。当时的扬州太守王义恭对吴庆之特别赏识,便请他出来担任类似秘书的幕僚工作。王义恭在办公务时遇到什么问题,都向吴庆之请教之后才做决定。后来王义恭因公事被皇帝杀害,吴庆之觉得很惭愧,认为是自己的才能不足,辅佐不力,才导致这种不幸的结果。于是就找了个地方隐居起来,过著躬耕田亩、诗书自娱的日子,决心以后不再出来做官。

  不久之后,有个叫王琨的人就任吴兴太守。他早就听说过吴庆之的贤名,便决定请他出来,担任“功曹”的官职。可是,吴庆之不愿再参加政治活动。所以,尽管王琨开出的条件非常优厚,都没能说服他。王琨不甘心轻易放弃,找机会又与吴庆之谈起来做官这件事。吴庆之对王琨说:“我一向资质鲁钝,实在不懂什么官场规矩,只因为从前有个太守看得起我,所以,才勉强出来替他奔走了一段时间。如果你还是要我,那简直是‘蓄鱼于树,栖鸟于泉’(把鸟放在水里,把鱼养在树上)!”吴庆之说完后,连告辞都没说一声拔腿就跑。王琨急忙跟在后面追赶。但是,出门以后,只见前面扬起漫天的尘土,吴庆之已经跑得不见踪影了。

网络图片

  另据《后汉书·赵咨传》记载:赵咨受命为“东海相”,上任时经过荥阳。荥阳县令曹嵩等候在路口,专诚迎接他,因他俩原本相识,想请他在荥阳稍事停留,彼此谈谈。但赵咨见了曹嵩,连车也不下就走了。曹嵩想送他到城外的十里长亭,不料赵咨的车子走得挺快,一会儿就“望尘莫及”了。

相关参考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鞭长莫及的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来自itlearner  鲁宣公

历史典故 “鞭长莫及”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鞭长莫及”的历史典故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成语】鞭长莫及——《左传.宣公十五年》【解释】及:到。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成语故事】“鞭长莫及”这则

历史典故 “鞭长莫及”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鞭长莫及”的历史典故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成语】鞭长莫及——《左传.宣公十五年》【解释】及:到。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成语故事】“鞭长莫及”这则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鹬蚌相争的故事

成语典故_成语鹬蚌相争的故事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来自成语大全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约法三章的故事

成语典故_成语约法三章的故事  秦二世是个无能的皇帝,他不但信任奸臣赵高,而且还杀了许多忠心的大臣。老百姓都过得很不好,因此,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而刘邦和项羽就是归属于楚怀王的军队中。  有一天,楚怀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望洋兴叹的故事

成语典故_成语望洋兴叹的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何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一衣带水的故事

成语典故_成语一衣带水的故事  出处《南史·陈后主纪》隋文帝谓仆射高颖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释义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域。原指窄小的水面间隔,后泛指地域相近,仅隔一水。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百闻不如一见

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百闻不如一见  汉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  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唇亡齿寒的故事

成语典故_成语唇亡齿寒的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牛衣对泣 牛衣对泣的典故出自哪里

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牛衣对泣牛衣对泣的典故出自哪里?  牛衣对泣的故事,成语牛衣对泣是什么意思?牛衣对泣的典故出自哪里?牛衣对泣中包含什么故事?  【释义】亦作【泣对牛衣】牛衣:牛畜御寒遮雨之覆盖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