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问鼎中原是春秋时期一个有标志性的行动
Posted 公孙
篇首语: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问鼎中原是春秋时期一个有标志性的行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问鼎中原是春秋时期一个有标志性的行动
九鼎是夏朝的夏禹在治水时得到了民众的厚爱,各个诸侯都拥戴他,夏禹把进贡的铜材做成了九鼎,九鼎是九州的象征,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个朝代,历代来都是把九鼎作为世代相传的国宝,它象征天子的尊严,王位的神圣不可侵犯,从来都是像神明一样来进贡的,不容许任何人过问。
楚庄王即位之后,楚国的实力不断的强大,楚庄王对内进行改革政治,多外进行讨伐叛乱者,不断向中原地区用兵,与晋国争夺中原的霸主地位。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借口以讨伐蛮族为理由率领军队来到了周国的境内,并在周国的境内开始了大规模的阅兵仪式。日益衰落的周国看到楚国的军队来到周国的境内当然非常的惶恐,周定王派善于辩论的王孙满去会见了楚庄王。楚庄王一见到王孙满就劈头盖脸地对王孙满进行询问,他还特意询问了周鼎的重量大小。王孙满知道他的用意,九鼎乃权力的象征,楚庄王询问九鼎是在窥视中原,想与周定王平分中原。
公孙满知道他的用意之后,便对他说:“国家的兴亡并不是九鼎的大小重量所能决定的。”楚庄王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他当然是非常不甘心的,于是就告诉公孙满他们楚国所折下的兵器都能铸成一个九鼎了。可见,楚庄王是非常的嚣张,多中原的地位觊觎已久。但是,公孙满并不是楚庄王一个威胁就能使他屈服的,之后他又列举了九鼎的来历和九鼎的相传的经历,让楚庄王明白所拥有九鼎的人一定是有德的贤君,并不是有材料就能够随便拥有的。楚庄王在听了公孙满的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便悻悻地离开了。
相关参考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问鼎中原的典故出处 成语问鼎中原和谁相关
成语典故_问鼎中原的典故出处成语问鼎中原和谁相关? 问鼎中原的典故:问鼎中原,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
鼎本来是古代烹饪的器具,最早的鼎是由黏土烧制而成,后来又有了青铜器做的铜鼎。鼎被视作传国的重要的器具,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因此鼎就被赋予“显赫”、“尊贵”、“重大”的意义,也有很多成语也说明了鼎的
问鼎中原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庄王带兵北伐,以朝拜的借口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小,有夺取周王朝天下的形势。 公元前606年,进行北伐的楚庄王以讨伐陆浑之戎为时机,把楚国的大量军队开到了周王
成语典故_问鼎中原的故事:问鼎中原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问鼎中原,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
成语典故_成语一鸣惊人出自于哪个典故 春秋时期,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中原,史称“春秋五霸”。在“五霸”当中,以楚国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文化最盛。楚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
问鼎中原中的鼎是大禹治水时,用九州进贡的铁铸成的,它是九州的象征,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把它作为世代相传的国宝,它标志着天子的尊严,象征著王位的神圣,从来都是奉若神明,不容许任何人
春秋战国 楚庄王活了多少岁 熟悉又陌生的春秋战国(十二)从一鸣惊人到问鼎中原
一谈到一鸣惊人,大家都知道他属于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他还为我们留下了问鼎中原的成语典故。可是,楚庄王即位之初,却是一位“扮猪吃老虎”的伪装者,那么他为何要蛰伏三年之后才展现出自己的治国才华,他又是如
历史典故 逐鹿中原成语故事_成语“逐鹿中原”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逐鹿中原成语故事_成语“逐鹿中原”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 逐:追赶。鹿:比喻政权。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泛指中国。成语意思是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用法】 比喻很多人为了夺取政权
探囊取物有什么成语典故【故事】:五代时期,北方后周人韩熙载到南唐去做官,朋友李谷为他饯行,韩熙载想带兵平定中原,李谷说他如果当上宰相一定带兵像手伸进口袋里一样夺取江南。李谷被周世宗任命为将军进攻南唐,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见他矮小就嘲笑他,抓一个小偷说是齐国人。晏婴回答说:“人们都知道橘树逾淮为枳,齐国人到楚国来成为小偷,环境改变而已。”巧妙地应对楚王。楚王刮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