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主人公是谁
Posted 典故
篇首语: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主人公是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主人公是谁
冒天下之大不韪出处
《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冒天下之大不韪释义
不韪。不是,错误。“犯五不韪”,可解释为:犯有五项错误。“冒天下之大不韪”,就是指犯了天下最大的错误。
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典故
春秋时代有许多诸侯国,其中郑国和息国紧紧相邻,它们与周室同宗,都姓姬。郑国不算很大,但息国更小。
息国虽然是个很小的国家,但他的统治者却不能与邻国友好相处,特别是常常和比他强大的郑国争吵。公元前712年,息国又为了一些小事与郑国冲突起来。
息君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马上下令出兵,去攻打郑国。
息国本身存在许多的弱点:一,不考虑出师正义不正义,二,不自量力,以小国入侵大国,三不与同姓兄弟国家和睦;四,不分是非曲直;五,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因而,在一开始就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
息君虽然犯有这五项错误,却仍然毫不醒悟。他不顾一切地指挥息军前进,在边境地带与郑军激战,遭到惨败。
息君狼狈逃回,仍不甘心。后来息国终于被强大的
楚国所灭。后人在评论息国的这次军事行动时说。息君犯“五不韪”而仍然一意孤行,招致失败不是活该吗!
相关参考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才高八斗的意思 才高八斗的主人公是谁
“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来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南朝宋国有谢灵运
骄兵必败出处 《汉书魏相传》:“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骄兵必败释义 骄兵:恃强轻敌的军队。骄兵必败:认为自己强大而轻敌的军队必定要打败仗。 骄兵必败
历史典故 逐鹿中原成语故事_成语“逐鹿中原”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逐鹿中原成语故事_成语“逐鹿中原”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 逐:追赶。鹿:比喻政权。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泛指中国。成语意思是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用法】 比喻很多人为了夺取政权
沉鱼落雁出处 《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沉鱼落雁解释 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导读:人人自危的成语故事出自于由于秦朝时期,这个成语股似乎的意思是残酷的统治,人人都感到危险。 根据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中所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视天下,丞相李斯陪同。他从浙江到山
人人自危的成语故事出自于由于秦朝时期,这个成语股似乎的意思是残酷的统治,人人都感到危险。 根据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中所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视天下,丞相李斯陪同。他从浙江到山东,当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暗度陈仓的故事 成语典故暗度陈仓主人公是谁
暗度陈仓的主人公-韩信 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但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一手遮天的意思 一手遮天的主人公是谁
【解释】一只手把天遮住。形容依仗权势,玩弄手段,蒙蔽群众。 【出处】唐·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一手遮天,意指倚仗权势,玩弄手段,瞒上欺下。出自唐曹邺《读李斯传》诗: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拔苗助长的含义 拔苗助长的主人公是谁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④归,谓⑤其人⑥曰:“今日病⑦矣!予⑧助苗长矣!”其子趋⑨而往⑩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无益⒂,而又害之。(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从前,宋国有个急性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肝脑涂地是什么意思成语肝脑涂地的主人公是谁
肝脑涂地gānnǎotúdì [释义]肝胆脑浆溅了一地。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涂:抹。 [语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