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国人皆曰可杀出典何方
Posted 国人
篇首语:人生就像骑单车,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国人皆曰可杀出典何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国人皆曰可杀出典何方
【成语】国人皆曰可杀
【注音】guó rén jiē yuē kě shā
【同韵词】恶语相加、败国丧家、引贼入家、大方之家、议论英发、噼噼啪啪、一触即发、七步八叉、妙笔生花、下马看花[1]
成语出处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
【释义】
战国时期,孟子与齐宣王谈论关于选拔人才的问题,孟子认为国君选拔人才应该不论地位高低与关系的亲疏,关键在于看重人的才能贤能程度。在对于免职与开除问题,应该征询国人的意见,如果国人认为他确实可杀,就应该杀了他。
【今用】
后人用“国人皆曰可杀”形容罪大恶极的人,全国人民都说他该杀。
成语示例
查汪逆收集党徒,附敌叛国,订立卖国密约,为虎作伥,固国人皆曰可杀。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
相关参考
成语一举两得成语故事所属朝代:晋代拼 音:yījǔliǎngdé出 处《晋书·束皙传》:“赐其十年炎复,以慰重迁之情,一举两得,外实内宽。”解 释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典 故东汉初,被
数典忘祖的主人公是谁数典忘祖是什么意思 数典忘祖出处 《左传昭公十五年》:“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数典忘祖释义 典,古代文化典籍,也指古代的礼制和历史。“数典忘祖”,比
数典忘祖的主人公是谁数典忘祖是什么意思 数典忘祖出处 《左传昭公十五年》:“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数典忘祖释义 典,古代文化典籍,也指古代的礼制和历史。“数典忘祖”,比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见他矮小就嘲笑他,抓一个小偷说是齐国人。晏婴回答说:“人们都知道橘树逾淮为枳,齐国人到楚国来成为小偷,环境改变而已。”巧妙地应对楚王。楚王刮目相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杀妻求将是什么意思 成语杀妻求将主人公是谁
成语故事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曾经向曾子求学,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纸上谈兵故事简述 赵括纸上谈兵为什么会失败
纸上谈兵的典故出自何处?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有哪些?纸上谈兵的意思是?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谁 闻鸡起舞的历史人物
闻鸡起舞的故事——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
孔夫子是反对犯上作乱的,比如张三杀了君主,孔子就在他的编年史上写为张三弑其君。但如果张三杀的是一个昏君,孔子就隐去了张三的名字,写为国人弑其君。这就叫做春秋笔法。杀人的主体成了国人,是国人皆曰可杀的意
【成语故事】从前一个外国和尚到一座中国庙里烧香,庙里的小和尚问他何姓及来自何国,外国和尚不懂他的话,跟着说何姓何国人。小和尚向住持报告外面来了何国一个姓何的和尚。众和尚纷纷出来看热闹,搞得大家啼笑
从前,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买双鞋穿。他先把自己脚的长短量了一下,做了一个尺子。可是临走时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却发现尺子忘在家里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