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不可同日而语的故事成语不可同日而语怎么来的

Posted 苏秦

篇首语: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不可同日而语的故事成语不可同日而语怎么来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不可同日而语的故事成语不可同日而语怎么来的

  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从而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政治活动。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当时有个纵横家,名叫苏秦。他先到秦国游说秦惠王,结果没有成功。于是,他又到赵国游说。赵国的相国不喜欢苏秦,他又没有成功。后来到燕国,才得到一些资助。接着,他第二次来到赵国,这一回,赵国的国君赵肃侯亲自接待了他。

  他向赵肃侯分析了赵国和各国的关系:“如果赵国与齐、秦两国为敌,那么百姓就得不到安宁;如果依靠齐国去攻打秦国,百姓还是得不到安宁。现在,如果大王和秦国和好,那么秦国一定要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韩国和魏国;如果和齐国友好,那么齐国也一定会利用这种优势去削弱楚国和魏国。魏、韩两个弱了,就要割地,也会使楚国削弱。这样,大王就会孤立无援。”

  赵肃侯年纪比较轻,见苏秦说得头头是道,不住地点头称是。接着,苏秦又分析了赵国的实力和面临的形势:“其实,山东境内所建立的国家,没有一个比赵国强大的。赵国的疆土纵横两千里,军队几十万人,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可支用好几年。西、南、东三面有山有水,北面有弱小的燕国,也不值得害怕。现在各国中秦国最忌恨赵国,但为什么它又不敢来攻打赵国呢?原来是它害怕韩、魏两国在后边暗算它。既然如此,韩、魏可算是赵国南边的屏障了。但秦国要是攻打韩、魏两国,那倒是很方便的,它们必然会向秦国屈服。如果秦国解除了韩、魏暗算的顾虑,那么战祸必然会降临到赵国。这也是我替大王忧虑的原因。”

  赵肃侯听到这里,心里非常害怕,急着问苏秦应该怎么办。于是苏秦说道:“我私下考察过天下的地图,发现各诸侯国的土地合起来五倍于秦国,估计各诸侯国的士兵数量十倍于秦国,如果六国结成一个整体,同心协力向西攻打秦国,就一定能打败它。如今反而向西侍奉秦国,向秦国称臣。打败别人和被别人打败,让别人向自己称臣和自己向别人称臣,怎么可以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谈论呢?”

  接着,苏秦又讲了一些如何具体搞合纵的方法和策略。赵肃侯听完说:“我还年轻,即位时间又短,不曾听到过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各诸侯国得以安宁,我愿意诚恳地倾国相从。”

  于是,赵肃侯给了苏秦许多赏赐,用来让他游说各诸侯国加入合纵联盟。

  成语解释:

  不能在同一时间里来谈论,形容两者差距很大,不能相提并论。

  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相关参考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不可同日而语的故事

  解释:  不能在同一时间里来谈论,形容两者差距很大,不能相提并论。  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不可多得的故事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不可救药的故事

  西周的厉王生活奢侈,残酷的压迫和欺压人民。当时有位忠臣叫凡伯,常常冒死劝谏,希望厉王能改邪归正,但是他不但得不到厉王的重视,反而被奸臣所嘲笑。  凡伯眼看着渐渐衰弱的国势,内心格外焦急,于是就写了

历史典故 覆水难收成语故事_成语“覆水难收”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拼音】覆水难收fùshuǐnánshōu  【释义】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表示事已定局,不可挽回。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何进传》:“国傢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捕风捉影的故事

  “捕风捉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或无事生非。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郊祀志下》,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谷永,字子云,长安(在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安如泰山的故事

  解释:  安稳的像泰山一样。形容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背水一战背水一战的典故出自哪里

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背水一战背水一战的典故出自哪里?  解释: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形容不留后路,决一死战。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军皆殊死战,不可败。韩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车载斗量的故事

  【典故】遣都尉赵咨使魏。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裴松之注引《吴书》  【释义】载:装载。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用法】作谓语、定语;表示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安如泰山的故事 成语安如泰山讲诉了什么故事

  解释:  安稳的像泰山一样。形容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鞭长莫及的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来自itlearner  鲁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