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铁杵磨成针出自哪里

Posted 老婆婆

篇首语: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铁杵磨成针出自哪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铁杵磨成针出自哪里

成语典故_铁杵磨成针出自哪里?铁杵磨成针的主人公是谁

  铁杵磨针(tiěchǔmózhēn)是一个成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是褒义词,可做谓语、宾语、定语、状语。那么铁杵磨成针这句话出自哪里?主人公是谁?

  铁杵磨针出处:

  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欲做针。”白曰:“铁杵成针,得乎?”曰:“但需工深!”太白感其意,还而终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李白)路过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为什么在磨铁杵),老婆婆回答:“我想磨成针。”李太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老婆婆自称姓武,现在磨针溪旁有武氏岩。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出自这个故事,这句话也成为激励后人持之以恒求学的名言警句。

相关参考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暗箭伤人出自哪里

成语典故_成语暗箭伤人出自哪里?暗箭伤人的主人公是谁  暗箭伤人ànjiànshāngrén基本意思为放冷箭伤害人。比喻暗地里用某种手段伤害人。近义词为冷箭伤人、笑里藏刀、暗箭中人等。那么暗箭伤人这句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哀鸿遍野出自哪里

成语典故_成语哀鸿遍野出自哪里?哀鸿遍野的主人公是谁  哀鸿遍野(āihóngbiànyě)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草木皆兵的典故 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出自哪里

成语典故_草木皆兵的典故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出自哪里?  草木皆兵的典故:草木皆兵出自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牛衣对泣 牛衣对泣的典故出自哪里

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牛衣对泣牛衣对泣的典故出自哪里?  牛衣对泣的故事,成语牛衣对泣是什么意思?牛衣对泣的典故出自哪里?牛衣对泣中包含什么故事?  【释义】亦作【泣对牛衣】牛衣:牛畜御寒遮雨之覆盖物。原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一鸣惊人的典故出自哪里

成语典故_一鸣惊人的典故出自哪里?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的储君也就是楚庄王在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背水一战背水一战的典故出自哪里

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背水一战背水一战的典故出自哪里?  解释: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形容不留后路,决一死战。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军皆殊死战,不可败。韩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 高枕无忧高枕无忧的故事出自哪里

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高枕无忧高枕无忧的故事出自哪里?  春秋的时候,齐国有一位叫做孟尝君的人,他在家里养了三千个客人,孟尝君把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种等级!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鱼大肉、出门的时候还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洛阳纸贵的故事 成语故事洛阳纸贵出自哪里

  洛阳纸贵的故事,成语洛阳纸贵出自哪里?洛阳纸贵的意思是什么?洛阳纸贵的主人公又是谁?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自惭形秽 成语自惭形秽的出自哪里

  出处《世说新语·容止》  骡骑王武于;是卫玠之舅,隽爽有风姿,见玠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释义“惭”,惭愧;“形秽”,丑陋,不体面。因为自己在某一方不如别人而有一种惭愧的感觉。  故事晋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自惭形秽成语自惭形秽的出自哪里

  出处《世说新语·容止》  骡骑王武于;是卫玠之舅,隽爽有风姿,见玠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释义“惭”,惭愧;“形秽”,丑陋,不体面。因为自己在某一方不如别人而有一种惭愧的感觉。  故事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