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负荆请罪
Posted 门客
篇首语: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典故 负荆请罪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典故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代,赵国有两个贤臣,一个是蔺相如,一个是廉颇。蔺相如因为在与秦国的两次外交攻防战中,凭借着勇气与机智使赵国处于不败之地,所以官阶升至上卿,朝廷朝会时的位置还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因而十分不满。他认为自己一直以来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屡屡建功,而蔺相如只不过会逞口舌之能,便从一个出身卑贱、微不足道的门客,官至上卿,实在让人无法忍受。廉颇于是宣称:一定要找机会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听说了以后,便刻意回避廉颇,常常以生病为由不出席朝会。在路上远远地看到廉颇,也要车夫先把车拉开躲到一边。结果,大家都认为蔺相如畏惧廉颇,廉颇因此十分得意。蔺相如虽然不以为意,但他的门客、亲信却对他怯懦的行为感到不满,引以为耻,纷纷求去。
这时蔺相如才解释说:「我敢公然地在朝廷上叱责秦王和羞辱他的臣子,又怎么会怕廉将军呢?只是想到秦国之所以至今不敢出兵攻打赵国,是因为对我们两个人有所顾忌。如果我们互相争斗,有任何一方伤亡,都可能会使国家遭致兵祸。国家的安危当然重于私人的恩怨,所以我才会不断地忍让啊!」后来这番话传到廉颇耳中,他觉得非常惭愧,于是脱了上衣露出臂膊背负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家认错。蔺相如并不怪罪他,两人反而从此成为生死与共的好朋友。
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负荆请罪」,用来比喻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和原谅。
相关参考
负荆请罪的历史人物是谁? 负荆请罪,成语,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自己严厉责罚。负荆请罪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战国时代赵
廉颇负荆请罪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侵入赵国边境,占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个花招,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渑音miǎn)去会见。赵惠文王开始怕被秦国扣
廉颇负荆请罪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侵入赵国边境,占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个花招,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渑音miǎn)去会见。赵惠文王开始怕被秦国扣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是赵国的良将、上卿。他对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上感到愤愤不平,多次向蔺相如寻衅,相如每次都退让避匿。相如对部下解释说:我不是怕廉将军,而是怕二人争斗,必
本文摘自《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作者:张港,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 廉颇负荆请罪是家喻户晓的故
渑池之会公元前282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取了赵国的简(今山西离石县西)和祁(今山西祁县)两块地方。次年,秦国又派兵攻占了赵国的石城(今河南朴县西南);又过了一年,再向赵国进攻,两国交战,赵国损失了两万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秦、齐、楚、燕、韩、赵、魏,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著机智
负荆请罪廉颇最后怎么样了?英雄迟暮,甚是悲凉!历史新知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干部,作为一个骁勇善战,多次带队立功的优秀将领,他确实有充分的理由瞧不起蔺相如。>蔺相如原来是宦官
负荆请罪廉颇最后怎么样了?英雄迟暮,甚是悲凉!历史新知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干部,作为一个骁勇善战,多次带队立功的优秀将领,他确实有充分的理由瞧不起蔺相如。>蔺相如原来是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