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松竹梅是不是岁寒三友?岁寒三友指的是什么?

Posted 历史

篇首语: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典故 松竹梅是不是岁寒三友?岁寒三友指的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典故 松竹梅是不是岁寒三友?岁寒三友指的是什么?

松竹梅是不是岁寒三友?岁寒三友指的是什么?

  松竹梅是我国深受古代文人骚客所喜欢的三个植物,我国古代文人又喜欢借物抒情,所以松竹梅备受关心,那么松竹梅是不是岁寒三友?岁寒三友指的是什么?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解答。

  岁寒三友:汉族古早寓意图案。指松、竹、梅经冬不凋,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松竹梅傲骨迎风,挺霜而立,精神可嘉!象征常青不老的松、象征君子之道的竹、象征冰清玉洁的梅三种植物组成,因其寒冬腊月仍能常青。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遭权臣迫害,被捕入狱。经王安石等人营救,始得从轻定罪,安置黄州管制。黄州即今湖北黄冈。作为“罪人”的苏轼初到此地时,心情很苦闷。稍后,家眷来依,朋友来访,苏轼的心绪慢慢好转,但生活上又发生了困难,便向黄州府讨来了数十亩荒地开垦种植,借以改善生活。

  这块地,当地人唤作“东坡”,苏轼便自取别号为“东坡居士”。??苏轼在东坡栽了稻、麦等到农作物,又筑园围墙,造起房屋来。房子取名“雪堂”,并在四壁都画上雪花;园子里,则遍植松、柏、竹、梅等花木。一年春天,黄州知州徐君猷来雪堂看望他,打趣道:“你这房间起居睡卧,环顾侧看处处是雪。当真天寒飘雪时,人迹难至,不觉得太冷清吗? ”苏轼手指院内花木,爽朗大笑:“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意为风声和泉声就是可解寂寞的两部乐章,枝叶常青的松柏、经冬不凋的竹子和傲霜开放的梅花,就是可伴冬寒的三位益友。徐君猷闻言,对苏轼以“三友”自励,保持凌寒留香的高尚情操,肃然起敬,从此更留意对他的照顾了。

  松、竹、梅的“岁寒三友”图案,一般都用在日常生活中。仁人志士借此体现傲霜斗雪、铁骨冰心的高尚品格,老百姓则看重其长青不老、终冬不凋,引申为生命力的旺盛,所以也成为吉祥的象征。

相关参考

岁寒三友指的是什么?传统文化中的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指的是什么?在我国古代往往会以岁寒三友来称赞一个人的品格高尚,所谓“岁寒三友”,即松树、翠竹、梅花。松树四季常青,姿态挺拔,叶密生而有层云簇拥之势,欹斜层叠,不啻马远、刘松年笔意。在万物萧疏的

老祖宗名言“人穷不交三友,落难不求三人”,背后道出无尽心酸

人并不是生而平等的,也没有所谓的上帝会来帮助谁度过苦难。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平凡是不错,可是有些人一辈子平顺,而有些人却从出生开始就一路坎坷。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很多命途多舛的人都能够勇敢地站起来,赢得

历史人物 清朝书画家、篆刻家陈豫钟简介,陈豫钟边款风格是怎样的

简介“希濂之印”边款陈豫钟工画山水、松、竹、梅、兰,尝以篆法写墨笔松竹梅卷,书法苍雅圆劲,黄易为题岁寒图三字。精于小篆籀文,兼及秦汉,皆得古法,摹印尤精。工篆刻,早年师法文彭、何震,后学丁敬,作品工整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解悉

孔子曾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也就是说,以骄傲为乐,以到处游玩、游手好闲为乐,以大小宴为乐,都是有害的快乐。可见,孔子反对游手好

梅花象征什么样的人莲花呢

梅花象征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的人,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莲花象征“中通外直,

为人处事,记住这4句话,更容易取得成功

人情世故就是和别人交往,就是要求自己去识人,交友。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柔善,友便佞,损矣。而鬼谷子就专门对于识人有所研究,当初他的目

“江郎才尽”中的“江郎”,究竟指的是谁

几千年来,古人留下了许多文化财富,其中就包括成语典故,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比如“望梅止渴”,它与三国枭雄曹操有关,一次行军途中,士兵们都渴的不行了,曹操对他们说不远处有一大片梅

历史人物 白居易饮酒

  一般来说,不懂酒者,无诗;不好酒者,无好诗;不善于在酒中觅得诗魂诗魄者,诗人的想象翅膀,也难以高高飞翔起来。白居易将酒、诗、琴,视作“北窗三友”,可是,在他的诗集中,写琴的诗,其实是屈指可数的,而

历史人物 高中探花邓洵美简介

五代十国人物本名:邓洵美别称:高中探花民族族群:连州主要成就:答同年李昉见赠次韵邓洵美相关作品《答同年李昉见赠次韵》词场几度让长鞭,又向清朝贺九迁。品秩虽然殊此日,岁寒终不改当年。驰名早已超三院,侍直

中国古人写的历史书籍范仲淹写了

《宋史》载,范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二卷,《奏议》十五卷,《丹阳编》八卷。北宋有刻本《范文正公文集》,南宋时有乾道刻递修本、范氏家塾岁寒堂刻本,皆二十卷。宋自建国至仁宗七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