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历史 黑暗混乱的西晋王朝
Posted 司马
篇首语:没有比知识更好的朋友,没有比病魔更坏的敌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晋朝历史 黑暗混乱的西晋王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晋朝历史 黑暗混乱的西晋王朝
二按说,一个由分裂达到统一的朝代,总该是面貌一新、有所建树吧?那也未必。西晋王朝结束了魏、蜀、吴三国割据政权的统治,实现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可是,“合”了以后,比“分”的时候更乱、更糟,弄得昏天黑地,一塌糊涂。而且,为时很短,整个王朝传了四帝,满打满算,仅仅五十二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短命王朝;如果从它出兵灭吴,到最后一代皇帝被俘,都城沦陷,实际上,统一中国不过三十年。一般地说,一个新兴的政权,总会比垮掉了的旧政权具有活力,具有较高的施政能力吧?西晋王朝却是例外。司马氏为了夺得政权,处心积虑几十年,把一切精力都放到如何谋国,如何篡位上,而当真正登上九五之尊,已经到了第三代,此时恰恰进入了危患重重的瓶颈期。当政者从根本上就不具备那种挽狂澜于既倒的决策能力,到头来,就只有宣告灭亡了。对此,宰相何曾早有预感。一次,他对儿子说:国家刚刚创业,应该朝气蓬勃,才是正理。可是,我每次参加御前会议或者皇帝的宴会,从没有听到谈过一句跟国家大局有关的话,只是说一些日常琐事,这可不是好现象。你们或许可以幸免,到了孙儿那一辈,恐怕就逃不脱灾难了。对于这个王朝的*成因,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是这样分析的:“西晋一朝之乱亡,乃综合儒家大族与法家寒族之劣点所造成者也。
”本来,两个异质集团结合在一起,其优点、劣点的“存活率”是各占一半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优点未能得到发扬,劣点却充分显示出来。这令人想起英国大作家萧伯纳讲的笑话。一个女演员对萧伯纳说:“如果我们结合在一起,以你的聪明和我的漂亮,生出来的孩子肯定非常理想。”萧伯纳说:“如果反过来,以我的丑陋和你的愚蠢,生出的孩子又将如何?”西晋的结局就正是这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往古来今,哪一个王朝的开基创业,不是经过数十载的浴血奋战,惨淡经营,才获取成功,臻于郅治!因此,那些开国皇帝和创业元勋,都是大有作为的一代精英。唯独西晋王朝,是以禅让的名义,未曾动用一兵一卒,就从曹魏手中接管了天下。而第一代当政的司马炎,原本就是一个花花公子、纨绔子弟;又兼到他登上帝座之后,整个朝廷已经没有可用之人,凡是有才能的都被他的父、祖辈的恐怖政策赶尽杀绝,侥幸存活下来的,也都选择逃避、忘却,转移伤恸,遁入清谈,懒于问事了。说到这里,需要就“禅让”一词解释几句。这是魏晋时期一种特别显眼而且层见迭出的政治现象。当时,有个美妙的说法,称为“上袭尧舜”,实际上,所谓“异姓禅代”,就是曲线谋国。公元219年(汉建安二十四年),孙权被曹操打败,上表称臣,并奉劝曹操称帝。
本来,篡汉自立,位登九五,这是曹操梦寐以求的事。孙权的劝进,对他来说,自是求之不得的。事实上,汉朝早已名存实亡,曹操手握一切权力,献帝不过是任其随意摆布的玩偶。只是慑于舆论的压力,曹操始终未敢贸然行事,不得不把皇袍当作内衣穿了二十多年。当下,他就找来老谋深算的权臣司马懿试探一番.,说:孙权这小子劝我称帝,这简直是想让我蹲在火炉上受烤啊!司马懿心里是透彻明白的,立即迎合说,这是天命所归,天随人愿。曹操听了,心中自是狂喜不置。可是,还没有等到动手操作,他便“呜呼哀哉”,抛下的篡夺大业只能靠他的儿子来完成了。曹丕继位之后,经过一番“假戏真做”的三推四让,终于在公元220年登上了受禅台,是为魏文帝。此后,司马氏祖孙三代,处心积虑,惨淡经营,心里想的、眼睛看的、天天盼的、实际干的,仍然还是篡夺皇位。魏文帝死后,司马懿又辅佐了明帝曹睿、幼帝曹芳。最后,这个四朝重臣终于按捺不住了,趁着曹芳外出祭祀机会,假借皇太后的命令,在城内指挥政变,铲除了政敌,独揽了曹魏王朝的军政大权,曹芳名义上还是皇帝,实际上成了傀儡。曹氏宗室被迫迁居于洛阳城内,不准相互往来、自由进出。司马懿死后,相继由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执政,他们竟然用灭族的惨刑,杀戮曹氏集团中人。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黜曹芳,立曹髦为魏帝;六年后,司马昭又杀了曹髦,立曹奂为魏帝。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完全按照“汉魏故事”进行禅代,从曹奂手中夺得了皇权,是为晋武帝。一百五十五年以后,宋主刘裕“依样画葫芦”,接受了东晋恭帝的“禅让”,即皇帝位。一切处置“皆仿晋初故事”。恭帝被废为零陵王,第二年就被刘裕杀掉了。从公元220年曹魏代汉,到公元420年刘宋代晋,二百年“风水轮流转”,历史老人在原地划了一个魔圈。三次朝代递嬗,名曰“禅让”,实际上,每一次都是地地道道的宫廷政变,而且伴随着残酷、激烈的流血斗争。三晋武帝司马炎篡夺曹魏政权后,接受曹魏没有分封诸侯王,致使皇室孤立,失去应有的屏藩的教训,封建皇族二十七人为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都是野心家,他们有封地,有武装,有的还掌管着中央或者地方的军政大权,这样就形成了强大的割据势力。结果,不但不能屏藩帝室,反而成为皇族内乱的根源。待到司马炎一死,统治集团内便发生了争权夺位的斗争,太后与皇后、皇后与太子、中央与诸侯王、诸侯王与诸侯王之间,发生了一连串的军事混战与政治残杀。从公元291年开始,先后有八个诸侯王参加夺权,互相攻伐,如百兽狂斗,群魔乱舞。
他们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史称“八王之乱”。继承武帝的是惠帝,即“白痴太子”司马衷。他只知道寻欢作乐,坐享其成,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十多岁了,还认不上几个字,经常是,上午教会,下午又忘了。宫人们背后说他“蠢钝如猪”。有一次,随从们说,老百姓灾年日子难过,许多人都饿死了。他却奇怪地问:“这些人怎么这么呆?他们怎么不吃肉末粥呢?”由这样一个痴乜呆傻的人来做皇帝,必然沦为“聋子的耳朵——配搭”。傻皇帝登极之后,一切实权都由他的骄横跋扈的外祖父杨骏把持着。而他的皇后贾南风,也不是个让人的角色,更是野心勃勃,阴险凶悍。她拉拢其他几个皇室成员,兴风作浪,要拼死争夺最高权力。一个槽上拴着两匹尥蹶子的马,那还能安稳吗?于是,西晋王朝统治集团内部你死我活的夺权斗争,便拉开了大幕。杨骏一当大权在握,便迫不及待地树立个人威信,极尽拉拢之能事,他把全国官吏,全部提升一级,参加了皇帝丧事的提升两级;二千石以上的大官,又都加封为关中侯。这引起了群臣的非议。有的说,三皇五帝到于今,还没见过皇帝尸骨未寒,就给臣子论功加封的。
于是,贾皇后便乘机出来干预,联络了几个忌恨杨骏的藩王和大臣,通过制造杨骏“阴谋谋反篡位”的舆论,逼令惠帝颁下*诏书,命令楚王司马玮和东安公司马繇一起发兵,杀进相府,将躲藏在马厩中的杨骏刺死,同时捕杀了他的亲属、死党,诛灭三族,达几千人。这是“八王之乱”中的首次祸乱。紧接着,贾后又阴谋制造了第二次祸乱:她假惠帝之诏,召令汝南王司马亮入京,与开国*卫瓘共同辅政,借以掩饰后党掌权的真相。不料,司马亮上台之后,便学习杨骏的作法,大封党羽,光封侯的武官就有一千零八十一人,有的竟连升三级。对于司马亮专横跋扈,作威作福,许多人都气愤不过。尤其是贾后,认为她的权力已被架空,便再次逼迫惠帝颁发诏令,命令楚王司马玮火速进京,发兵*司马亮和卫瓘。司马玮对于司马亮和卫瓘,早已恨之入骨,巴不得立即把大权夺过来,于是,很快就把两个人杀害了。面对这种滥杀的场面,文武百官都仓皇失措,莫知所以。为了防止重新出现藩王专权的局面,贾皇后听信了太傅张华的进言,又以“专权擅杀”的罪名,处死了剽悍嗜杀的司马玮,连同他的亲信,都被夷灭了三族,送掉性命的多达数百人。就这样,卸磨杀驴,获兔烹狗,贾皇后一个个地铲除了*、强藩,终于达到了独揽朝纲的目的。
当时面临的最大课题,是由谁来继位接班。贾皇后虽然骄横妒悍,却没有武则天那样的才气与胆识,她不敢自身临朝问政,但又绝不甘心由已定的东宫太子继承皇位。经过一番周密策划,终于把太子椎杀了。这在当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只好声称是太子自裁,结果,扮演了一场“猫哭老鼠”的闹剧,哀恸逾常,并以王礼下葬。但是,纸里终究包不住火,结果又导致了第三次祸乱。贾后谋杀太子的阴谋败露后,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兴师问罪,当即捉住贾后,逼着她喝下一杯金屑酒。临死前,贾后恨恨地叹着气,说:拴狗要拴狗脖子,我却拴了狗尾巴;杀狗要杀老恶狗,我却只杀了几只狗崽子。老娘今天死了,算是活该!司马伦不学无术,庸碌无能,却野心勃勃,凶残毒狠。他一面大开杀戒,乘机把所有的冤家对头一一送上刑场,一面将他的几个儿子全部封为王侯,自己出任相国,接着,就从惠帝手中夺取了御玺,称帝自立。尔后,又下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官雨”,不仅遍封了徒党,而且,连拥戴他的奴隶、士卒也都赏赐爵号,一时受封者达数千人。赵王伦称帝才一个多月,齐王司马冏便首先发难。他是参加过废除贾后的政变,立有大功的人。为了笼络住他,赵王伦又连续加封他为平东将军、镇东大将军,但他哪肯就此罢休,便又联络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共同起兵*,六路大军直逼洛阳,战火燃遍了黄河南北。
于是,掀起了第四次祸乱。司马伦兵败被杀,白痴皇帝司马衷重新登上皇位。这场“三王内讧”,历经六十五天时间,死亡达十万人之众。在齐王司马冏执政一年多的时间里,司马氏诸王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更加激烈,继续相互混战,导致了长沙王司马乂反对司马冏的战争,这是第五次祸乱。结果是洛阳城内飞矢如雨,火光冲天,经过三天的混战,司马冏连同其党羽两千多人被杀。长沙王司马乂掌握中央大权之后,又爆发了第六次祸乱。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联合出兵镇压司马乂。连续作战三个多月,死伤八、九万人,最后,司马乂被烧得红红的炭火活活地烤死。长沙王司马乂死后,河间王司马颙在长安任王朝的太宰、大都督;成都王司马颖却在邺城被立为皇太弟,成为皇帝接班人,担任丞相并都督中外诸军事,骄奢日甚,“有无君之心”。于是,又引发了第七次祸乱。东海王司马越组织了十多万兵力进军安阳,结果被司马颖战败,命驾亲征的晋惠帝也成为俘虏。第八次祸乱是由东海王司马越发起的,他在山东被东方的一些司马氏诸王推戴为盟主,聚众起兵,西向进攻关中。司马颙与司马颖兵败后,相继被司马越杀害,惠帝被劫持到洛阳,不久即被毒死,皇太弟司马炽被立为怀帝,从此,司马越独擅威权。八王之乱宣告结束。
“八王之乱”始于宫廷内部,由王室、贵戚与后党之争扩大为诸王之间的厮杀;尔后,又由诸王间的厮杀扩展成各部族间的混战。司马氏集团的残忍性、腐朽性全部表现在这场泯灭人性的恶斗中,集中地展现了人性丑恶的一面。这场狂杀乱斗,延续了十六年,西晋政权像走马灯一般更迭了七次。先后夺得权柄的汝南王、赵王、齐王、成都王、东海王,以及先为贾后所利用、随后又被贾后杀掉的楚王等,无一不是凶残暴戾的野心家、刽子手。在这场战乱中,当权者晋惠帝及其八个兄弟,这个“血腥家族”,除一人外,有八人死于非命。在他们来说,原是玩火自焚,咎由自取;可是,却殃及了几十万军民,京都洛阳和中原大地的广大劳动人民被推进了苦难的深渊,“苍生殄灭,百不遗一”。更为严重的是,最后导致了十六国各族之间的大混战和持续三百年的大分裂,造成我国历史上空前的大曲折、大倒退,其祸患与罪恶真是无比深重!
相关参考
西晋八王之乱解密 一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混乱、最持久的一段分裂割据时期。从189年董卓乱汉到589年杨广南下灭陈重
西晋八王之乱解密 一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混乱、最持久的一段分裂割据时期。从189年董卓乱汉到589年杨广南下灭陈重
西晋朝的开国君主是司马炎,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人(今河南温县)。羊儿今夜何处去-晋世祖武帝司马炎 司马炎原是曹魏王朝相国,晋王司马昭的长子。据史书记载:司马炎“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善书法。”西
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那么西晋第一个皇帝是谁?西晋的第一个皇帝是司马炎。晋朝的开国君主,谥号晋武帝。字安世。 西晋第一个皇帝司马炎为,作为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
西晋时秦雍二州六郡流徙至益州的流民举行的起义,它推翻了西晋王朝在益州的统治,建立了大成政权。>> 元康八年(298),由于战乱和连年灾荒,秦雍二州的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平等六郡(今甘
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
晋武帝的儿子,太子司马衷是一个白痴。朝廷里有些大臣想劝武帝另立太子,但又不敢开口。晋武帝也有些犹豫,他想试试儿子到底傻到什么程度。于是,他派人给太子送去一道公文,要太子处理。>> 太子妃贾妃很聪
>刘聪> 当李特流民起义发生时,五部大都督刘渊已经在到处招兵买马,积蓄力量,占据了很大的地盘。刘渊的祖上是匈奴人,从汉高祖开始,汉皇族和匈奴贵族通亲,一些匈奴贵族认为自己是汉皇室刘家的后代,逐渐改姓
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
导语:晋朝做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国家,通过篡夺政权而立国,然后统一中原。这使得人们对于晋朝总的建立总有那么一丝名不正言不顺的意味在其中。另一方面西晋存在的时间过于短暂,加之他没有秦皇汉武那样伟大的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