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历史 太后称制,垂帘听政

Posted 太后

篇首语: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晋朝历史 太后称制,垂帘听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晋朝历史 太后称制,垂帘听政

  ■初进深宫,女子非凡> >   冯太后的出身很不平凡。她的祖父冯宏是北燕最后一位皇帝,北燕被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亡后,冯宏跑到高丽后被高丽国王落井下石杀掉。她的父亲冯朗归附魏国后曾被封为西域郡公,当过秦州和雍州刺史,后因牵连案件被杀。> >   当冯太后还是小姑娘时,就被送入宫中。她的姑姑当时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左昭仪,亲自抚育冯氏。14岁时,文成帝拓跋氵睿即位,冯氏凭相貌和才华被选为贵人,后来被立为皇后。> >    文成帝二十六岁那年就去世了了。根据北魏旧制,皇帝驾崩,三天后就要把他生前的御服器物一并焚烧,仪式期间朝廷百官和宫中嫔妃哭临。冯后年轻丧夫,痛不 欲生,悲叫着跳入火堆,左右急忙救治,好长时间才苏醒过来。由此可见,冯后这出戏演得确实逼真,如果真想死,宫内金子、绳子、剪子无数,大可吞金上吊自 刺,无论选哪件只要拣个无人处都没法活,非要大庭广众之下上演“火蝴蝶”这出大戏,也不知那一身雪肌花肤留下烫伤烧伤疤痕没有。无论如何,这千古一跳,已 显示出冯后无比的勇气和过人的智慧。> >   ■辅佐幼帝,志在天下> >   拓跋弘继位,史称献文帝,时年12岁,尊冯后为冯太 后。拓跋弘的生母李氏,资质美丽。当年初进宫,太武帝从楼上远远望见就心旌摇荡,对左右言道:“这真是个佳妇!”马上下楼,来不及找个有床有铺盖的好地 方,在仓库里拥之临幸,怀上了后来的献文帝。献文帝出生后,拜李氏为贵人。太武帝太延二年(436年),其子被立为皇太子。太武帝的保姆,当时被封为保太 后的常氏勒令她按北魏祖制受死。临死时李氏给自己兄弟写信,嘱托后事。死前,一讲到兄弟二字李氏就拊膺恸泣,号哭不已。献文帝后来追谥生母为元皇后。> >    冯后自己没生太子,反而逃过一劫,又坦然安坐太后之位。当时,车骑大将军乙浑趁乱专权,矫诏杀害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等于禁中,又把自投罗网前来奔 丧的平原王陆丽杀掉,自称丞相,位居诸王之上,事无大小,都由乙浑一个人说了算。当时主少国疑,奸臣擅权之时,冯太后显现出其过人的机智和胆识,经过短时 间周旋后,杀掉乙浑,临朝听政。> >   拓跋弘刚毅有断,又喜好研习黄、老之学以及佛经,是那种天资特别聪明的人。他12岁即位,几年后皇子拓跋宏出生,冯太后归政于他,使他更能自行其事,决断朝事。> >    渐渐的,权力之争使这对名义上的母子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隔膜顿生。冯太后当时也还30岁不到,守寡难熬,就与风流倜傥的臣下李奕有了那么一 腿。拓跋弘年轻好面子,听到外面议论纷纷,心中生气,觉得这个李奕给自己死去的父皇大戴绿帽,不可忍耐。恰巧李奕的弟弟、魏国南部尚书李敷在相州刺史上任 时受纳贿赂,被人告发。拓跋弘趁机穷究此事,以法连坐,诛杀了李奕、李敷兄弟两家。> >   ■矛盾加剧,杀子夺权> >   冯太后年轻的情夫被杀,内心的毒怨可想而知。但她仍旧不动声色,暗中注视朝臣的动向和这个翅膀已长硬的小皇帝的举措。> >   经过几年观察,冯太后觉得拓跋弘越来越英明,母子俩也一天比一天疏远,相互猜忌之中,激起冯太后的杀心,于是,她利用自己的声威与势力逼迫献文帝交出皇位。> >    重压之下,献文帝以笃信佛教、对尘世事情没有兴趣为托词,主动请辞。他不想禅位给太子,理由是:太子拓跋宏才五岁,还不能够驾驭国家,因此要禅位给一位 年长之君。大臣们都表示反对。其实,献文帝请辞最主要的原因是自身受制于太后,做不了主,他想禅位给一位年长之君,由其来制约太后。太后当然明白这里的缘 由,她没有让献文帝遂愿,最后,大臣们按照太后的意思,让献文帝禅位给了太子。无奈之下,献文帝只得在皇兴五年(471年)八月,禅位给不满五岁的太子拓 跋宏。正如《魏书·天象志三》所说:“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献文帝自己则做了太上皇,这一年,他只有18岁,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了。> >    孝文帝即位之初,已移居崇光宫的太上皇并没有完全放弃手中的权力。不仅朝廷上重要的国务处理都要向他奏闻,他还屡屡颁布诏书行使大权,甚至亲自率兵北征 南讨。延兴五年(475年)冬十月,已为太上皇的献文帝在平城北郊对蠕蠕遣使朝献贡物,举行了大阅仪式。这一切,使冯太后越来越觉得,自己要再次出面执掌 朝政,太上皇已经碍手碍脚了。就这样,又一场宫廷政变悄悄引发了。承明元年(476年)六月的一天,朝廷突然宣布戒严,京师气氛紧张,宫禁之中更是戒备森 严。不久,太上皇应召前来拜谒冯太后,被伏兵一拥而上擒拿住,强行软禁起来。随后,冯太后将其鸩杀于平城永安殿。> >   ■临朝执政,雄才大略> >   冯太后再掌朝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   献文帝死后,政局又动荡起来,不仅如此,官吏贪残刻剥,民众反叛屡起,也使北魏统治面临潜在的威胁。为了北魏的长治久安,也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冯太后恩威兼施,充分施展了她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才干。> >    首先,冯太后对当初诬死李奕的李下了杀手,既给心上人报了仇,又除掉了一个人人痛恨的贪官,树立了朝廷整顿吏治的良好形象。其他的不法者,如秦州刺史 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等因为贪赃被处极刑,长安镇将陈提等被罚徙边。一些为官清正廉洁者,则得到不同程度的表彰和赏赐。> >   为了 大权独揽,她还以谋叛罪诛杀了孝文帝的外祖父南郡王李惠。李惠的弟弟、儿子和妻子也同时被杀。为了清除隐患,冯太后不惜大开杀戒,以致因猜忌嫌疑被覆灭者 十余家,死者数百人。不过,冯太后对那些明显没有政治野心者,往往能加以安抚笼络。如献文帝的亲信任内三郎的娄提,曾因献文帝被害愤然拔刀自刎,幸而未 果。冯太后不仅不怪罪他,反而下诏嘉奖他的节义。有些心怀不满的大臣被她的举动所感服,这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   冯太后为了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还特别注意培养扶持一些贤能之士做亲信,组成一个效忠她的领导集团。在这个领导集团中,有拓跋氏的贵族,也有汉族名士,有朝廷大臣,也有内廷宦官。而其中的汉族名士,不少又是她的宠幸之臣。> >   李奕被杀后,冯太后的私生活依旧毫无顾忌,不少健美强壮的男子成为其新宠。冯太后对其中的才干之士,任以要职,委为心腹,这些人多成为她政治上的得力帮手和股肱之臣。

相关参考

盘点垂帘听政的女人 从宣太后到慈禧太后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大多数是男人执政,女子执政被看作是有悖常理的事情,然而从战国时期的宣太后开始,便有了女子执政的先例,到最后的慈禧太后,尽管寥寥数个,但也不是没有。后宫临朝称制,普遍被称为垂帘听政。一说

盘点垂帘听政的女人 从宣太后到慈禧太后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大多数是男人执政,女子执政被看作是有悖常理的事情,然而从战国时期的宣太后开始,便有了女子执政的先例,到最后的慈禧太后,尽管寥寥数个,但也不是没有。后宫临朝称制,普遍被称为垂帘听政。一说

盘点垂帘听政的女人 从宣太后到慈禧太后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大多数是男人执政,女子执政被看作是有悖常理的事情,然而从战国时期的宣太后开始,便有了女子执政的先例,到最后的慈禧太后,尽管寥寥数个,但也不是没有。后宫临朝称制,普遍被称为垂帘听政。一说

晋朝历史 胡太后简介 北魏孝明帝的生母胡太后生平介绍

   胡太后简介:北魏宣武帝的充华,孝明帝的生母。安定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郭原乡)人。谥"胡灵太后",垂帘听政达13年之久。  北魏宣武帝的充华,孝明帝的生母。安定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郭原乡

历史人物 盘点宋朝历史上垂帘听政的九位太后,她们结局分别如何

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宋朝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据史料的记载,我们发现历史上临朝称制的后妃共有29人,其中,西汉2人、东汉6人、北魏2人、唐朝2人、宋朝9人、辽国3人、元朝4人、清朝1人。通过数

中国史上的垂帘听政 从宣太后到隆裕太后

...称谓,据说就是从她开始的。后宫临朝称制,普遍被称为垂帘听政。一说到垂帘听政,慈禧太后总是最常被人提及,李翰祥导演的《垂帘听政》(1983年)更是让饰演慈禧太后的刘晓庆令人印象深刻。其实

晋朝历史 北魏孝明帝的生母胡太后生平介绍

   胡太后简介:北魏宣武帝的充华,孝明帝的生母。安定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郭原乡)人。谥"胡灵太后",垂帘听政达13年之久。  北魏宣武帝的充华,孝明帝的生母。安定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郭原乡

两次垂帘听政 奠定了北魏强大的根基

说到中国古代的皇太后,人们熟悉汉代的吕后,她是我国实行皇帝制度以来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太后;熟悉唐代的武则天,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熟悉慈禧,她是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在位时间仅次于康、

晋朝历史 历五位皇帝三次垂帘听政

东晋康帝皇后褚蒜子:历五位皇帝三次垂帘听政  褚蒜子是东晋康帝司马岳的皇后,她一生中伴历五位皇帝,三次出来垂帘听政,每次还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母亲、婶母、堂嫂;三次册立帝位,国中大事,均以“皇太后诏令

晋朝历史 历五位皇帝三次垂帘听政

东晋康帝皇后褚蒜子:历五位皇帝三次垂帘听政  褚蒜子是东晋康帝司马岳的皇后,她一生中伴历五位皇帝,三次出来垂帘听政,每次还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母亲、婶母、堂嫂;三次册立帝位,国中大事,均以“皇太后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