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历史 司马迁外孙之死
Posted 皇帝
篇首语: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历史 司马迁外孙之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朝历史 司马迁外孙之死
司马迁外孙之死
司马迁的外孙叫杨恽,汉丞相杨敞之子,杨恽因告发霍氏(霍光子孙)谋反有功,封平通侯,迁中郎将。神爵元年升为诸吏光禄勋,位列九卿。这么一个显赫的人物,他的死却耐人寻味。
说他的死,我们先了解一下杨恽是怎么发迹的,杨恽的父亲杨敞是前朝丞相,也是大将军霍光的得力干将,作为顾命大臣,霍氏家族的权力到了让皇帝寝食难安的地步,皇帝当然想削弱霍氏家族的势力,各种打压让霍氏家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霍光的子孙们于是决定造反!杨恽之父杨敞是霍氏家族的得力干将,杨恽当然知道霍氏造反的阴谋,杨恽选择了和皇帝保持一致,坚决拥护皇帝的正确领导,于是就向皇帝告发了霍氏谋反的阴谋。杨恽因检举有功得以加官晋爵。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福兮祸之所伏。得到告密甜头的杨恽似乎痴迷于做特务头子,再加上他那东家长西家短的舌头,朝廷中没一个不怕他的,也没有一个不记恨他的,以至于他落下了告密专业户的名声。但凡谁的丑事被抖搂出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杨恽这小竖子!戴长乐是刘询(汉宣帝)的发小,从小就在一起干一些偷鸡摸狗的勾当,后来刘询做了皇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戴长乐也就做了太仆,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一次戴长乐被人揭发,被皇帝下了大狱,幸好戴长乐是皇帝的发小,关了几天就出来了,可戴长乐心里窝火了,心想,肯定是杨恽那王八蛋告的密,这样的人留在身边,迟早是个祸害,必须马上把这家伙除掉!于是戴长乐以“以主上为戏,语近悖逆”检举杨恽,皇帝就把杨恽投入大狱,后予以释放,免为庶人。免为庶人的杨恽不但不思悔过,反而在家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其最好的朋友孙会宗劝诫他要悔过。此时的杨恽心想我尽心尽意地为皇帝卖命,替他做情报部长,皇帝不但不领情,反而把我贬为庶民,窝火啊!于是他就写了一封《报孙会宗书》,此信中,有对皇帝的怨恨,有对孙会宗的挖苦,为自己狂放不羁的行为辩解,整封信写得锋芒毕露。后逢日食,这在古代可是不祥之兆,那是要改朝换代的征兆,戴长乐又指使下属向皇帝告发,出现这种不祥之兆,全都是杨恽那家伙造成的,皇帝这下急了,赶快下诏拿办杨恽,廷尉府的人在杨恽的住处搜出了《报孙会宗书》,皇帝看后大怒,于是下令把杨恽腰斩了。
一个告密者就以这样的方式终结了一生!杨恽之死表面上是戴长乐这个小人造成的,实质上是因为他的性格造成的,所谓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种“自负而好揭人阴私”的小人行为,人多怨恨也就在所难免了。
相关参考
揭秘司马迁及其女婿与外孙都不得善终 司马迁只是由于替李陵说情而被处宫刑;其女婿杨敞因“素谨畏事,不敢言”,却受惊吓而亡;其外孙杨恽只是由于一封发牢骚的信而被判腰斩
揭秘司马迁及其女婿与外孙都不得善终 司马迁只是由于替李陵说情而被处宫刑;其女婿杨敞因“素谨畏事,不敢言”,却受惊吓而亡;其外孙杨恽只是由于一封发牢骚的信而被判腰斩
杨恽,字子幼,其母为司马迁之女,他则是司马迁的亲外孙。我们知道,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败降一事向汉武帝辩解求情而遭受了宫刑的处罚,他是为了写《史记》才忍住了受辱自杀的念头,然而《史记》当中记载的很多事都
司马良娣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良娣是汉朝的时候太子妾的一个称呼,也是太子妾中品级比较高的,地位上面仅次于太子妃。所以司马良娣其实是一位太子的妾室,这个太子就是汉元帝刘奭。在《汉书·武五子传注》中韦昭有说,
司马良娣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良娣是汉朝的时候太子妾的一个称呼,也是太子妾中品级比较高的,地位上面仅次于太子妃。所以司马良娣其实是一位太子的妾室,这个太子就是汉元帝刘奭。在《汉书·武五子传注》中韦昭有说,
灌婴,汉朝开国功臣,官至太尉、丞相。公元前208年参加刘邦军队,以骁勇著称。在随刘邦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参与攻塞王司马欣,围雍王章邯。楚汉彭城之战后,被刘邦选为骑兵将领。此后,率领骑兵,参加破魏;接着出
灌婴,汉朝开国功臣,官至太尉、丞相。公元前208年参加刘邦军队,以骁勇著称。在随刘邦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参与攻塞王司马欣,围雍王章邯。楚汉彭城之战后,被刘邦选为骑兵将领。此后,率领骑兵,参加破魏;接着出
杨恽,字子幼,其母为司马迁之女,他则是司马迁的亲外孙。我们知道,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败降一事向汉武帝辩解求情而遭受了宫刑的处罚,他是为了写《史记》才忍住了受辱自杀的念头,然而《史记》当中记载的很多事都
司马迁在他的《太史公书》的最后一章《太史公自序》里讲,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工作之后,他又另誊抄了一份,这就使《史记》有了正、副两个本子。个人修史,一旦遗失或遭水火,多年的心血就白费了,所以司马迁很小心
司马迁在他的《太史公书》的最后一章《太史公自序》里讲,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工作之后,他又另誊抄了一份,这就使《史记》有了正、副两个本子。个人修史,一旦遗失或遭水火,多年的心血就白费了,所以司马迁很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