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针灸铜人──世界上最早的医学人体模型
Posted 穴位
篇首语: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高中历史 针灸铜人──世界上最早的医学人体模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中历史 针灸铜人──世界上最早的医学人体模型
针灸铜人──世界上最早的医学人体模型
针灸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神奇、独特的医疗技术。它不用服药,只用针刺或灸灼病人身体某一个或几个部位,就可以达到除病疗疾的目的。
针灸萌芽于史前新石器时代。史前人生计艰难,皮肉受伤是常有的事。受伤流血,伤口周围经常出现脓肿疼痛,但过一段时间,流出脓血或纯粹的脓,它们流尽后,肿块逐渐消失,病痛居然解除。这样的经验积累多了,人们就有意识的利用锋利、尖锐的工具,刺破或揭开脓肿的皮肤,挤出脓血,治疗疾病。最初用来刺破或切开皮肤的工具,是从山上寻找来的带尖带刃的石块,称为砭石。《山海经·东山经》说:“高氏之山……其下多箴(针)石。”近代郭璞注释:“砭针,治痈肿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砭”字说:“砭,以石刺病也。”所以,砭石刺病,可以说是针刺术的起源。史前人在烤火取暖的实践中发现,将热泥巴或热石块用植物叶片包裹起来,放置在病痛处,可以缓解疼痛,甚至除掉疾病。烧热泥巴或石块,费时较长,后来,人们发明点燃树枝或干草,用温热刺激人体表面某个或某些部位,能够医治更多疾病,这就开启了后世灸灼术的先河。
灸灼用的树枝干草不易保存下来,针刺用的石针容易保存下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医疗工具制造技术越来越提高。石针之后,先民又制造出玉针、骨针、竹针、陶针、铜针、钢针、金针。魏晋期间的医学家皇甫谧著的《帝王世纪》中有伏羲“制九针”以治病的传说。这里所说的“九针”,是指不同样式的针。上世纪80年代,在河南省舞阳县发现的贾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骨针。它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发现的半坡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不同形制的石针和骨针,有的一端磨尖,另一端磨平;有的两端都磨尖。它们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这些出土的俄失真、骨针,不仅证明了针灸起源于史前新石器时代,而且证明了伏羲“制九针”以治病的传说有一定根据。
起初,先民们用针刺灸灼治病完全靠经验。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对针灸疗法的原理认识逐步深化,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医学家提出了经络学说,奠定了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
经络学说认为,经络遍布人体各部位,担负着运送浑身气血、沟通身体内外上下的任务。经络不仅分布在体表,而且进入人体内跟五脏六腑相联结,气血在经络中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循环运行。其中执行的干线称为经脉,旁行的支脉称为络脉。经脉运行的路径上,有许多腧穴。腧穴又称“孔穴”,“穴位”或“经穴”。它们都是脉络系统的控制机关。每个腧穴都在身体表面的一定部位,就像站岗值班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路径。人得了某种疾病,人体的某段路径就堵塞了,气血运送不上去,刺激相应的腧穴可以调节、疏通堵塞的那段路径,一旦消除堵塞,气血顺畅流通,人的疾病就痊愈了。
战国问世,西汉编成的《黄帝内经》,把人体主要经脉总括为十二条,称为十二经脉。并把每条经脉的循行部位和一百六十个经穴分布位置记录下来,同时探讨、总结了经脉与疾病、治疗的关系,从而为针灸奠定了理论基础。
经络学说与针灸疗法在我国古代不断发展。魏晋时期的名医皇甫谧,根据前辈的经验和自己的实践,编撰出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该书系统整理了前人认定的针灸学位,对每个穴位的名称、部位、功效、取位方法,逐一进行考订纠谬,同时增补了大量典籍未能著录的新穴位。《针灸甲乙经》确定的穴位有349个,其中双穴位300个,单穴位49个,比《黄帝内经》增加189个穴位。这是一部影响中国针灸学的划时代的著作。
针灸疗法的关键在所取穴位是否对症,刺激的部位是否准确。选对找准穴位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穴位虽然分布在体表,可是它们并没有显著的标志,况且人们的高矮胖瘦不同,很难按固定的标准去寻找。举个例子,《5分钟洗浴按摩治百病》这本书上说:“内踝下3厘米左右是照海要穴,乃奇经八脉中阳?脉要穴。此穴经气下通脚心,上达咽喉,揉此穴对失眠、咽喉痛、生殖系统病有疗效。”如果给一位两米以上的大个子按摩照海穴,跟给一位一米五的小个子按摩照海穴,都取内踝下3厘米左右,肯定不行,因为书上所讲的“内踝下3厘米左右是照海穴”是按中等身材人说的。大个子要左多少,小个子要右多少?还是个模糊的概念,令人难以掌握。这个难题严重地影响着中医针灸学的传承。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国古代医学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唐代被百姓誉为“苍生大医“的孙思邈绘制了三幅大型彩色针灸挂图,分别把人体正面、背面和侧面的十二条经脉用五色绘出,把奇脉八经用绿色绘出,并且提出同身寸取穴法。所谓”同身寸取穴法“,就是按照病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病人手掌中间三指并拢,横宽为二寸。这样,学习针灸者可以参考挂图彩绘经脉、奇脉的部位,在用同身寸量取穴位。这种方法简便,易学,好操作,深受广大学习针灸者的欢迎。此后,唐代另一位医学家王焘又分绘出十二幅大型色彩针灸挂图,用于教学。
大型色彩针灸挂图的出现,只是初步解决了针灸取穴的难题。因为挂图是平面的,缺乏立体感和真实化。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翰林医官王惟一奉朝廷命令考订针灸经络穴位,详细地说明每个腧穴主治的疾病和疗法,编著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作为法定教本在全国颁布。为了确切表示经络穴位,王惟一率先提出用人体模型表示经络穴位的设想。次年,王惟一又设计并主持铸造了两具练习针灸用的铜人。铜人大小与真人相似,胸腹腔中空,表面铸有经络走向和腧穴位置,并在腧穴钻孔通透。整个铜人身上有657个腧穴,穴名354个。使用方法是,先在铜人体表涂上一层黄蜡,再往铜人体内注满水,然后给铜人穿上衣服,让学生试针。如果腧穴找的准确,针扎下去穿透黄蜡,铜人体内的水就会从针孔滋出来;如果腧穴没找准,针根本扎不进去。针灸铜人既可以用来教授和学习辨认腧穴,又可用来考试,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可见,针灸铜人是一种形象逼真、构造精巧、高效实用的医学教具。
北宋天圣针灸铜人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人体模型。此后,明清两朝太医院和民间医生药铺都仿造过。但这些珍贵的针灸铜人大多在战乱中损毁丢失。例如明朝太医院在正统年间(1436—1449)铸造针灸铜人,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被沙俄军队劫走,至今还存放在俄罗斯列宁格勒博物馆里。
相关参考
宋代针灸学针灸学在唐代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专科,在宋代又有突出的成就,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针灸师和新技术。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针灸铜人模型的铸造,是针灸学上的一大创造。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王
水运仪象台是古代社会制造的天文观测仪器,这是一台利用水流为驱动力,并且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为一体的天文仪器,他的设计者是著名的古代天文学家苏颂和韩公廉,而苏颂也是宋朝哲宗时期的宰相,属于妥妥
为什么针灸可以治病?针灸是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针灸学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网络状通路,它们把人体的五脏六腑、上下表里联系起来,使人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机体。内脏的疾病
《针灸大成》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医书典籍,它对中国医学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李蕾。>《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一部记述针灸理论、操作手法的重要医学著作,它记述了历代名家的针灸医案,是学习和研究针灸的重
扁鹊针灸扁鹊被后世誉为中医学的开山鼻祖,那自然是有其独到的后人无法企及的贡献之处。扁鹊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开创了中医学上极其重要的望闻问切四大法,为中医全面诊断病情提供了可靠的途径。扁鹊另一个伟大的创
最早制成立体地理模型的是中国人 根据实际地形,按照一定比例,使用木屑、面糊、泥沙、白蜡等材料制成的立体地理模型,现在我们称之为沙盘。沙盘具有强烈的直观感,在军事上是研究敌我态势、拟定攻防策略或实施演
最早制成立体地理模型的是中国人 根据实际地形,按照一定比例,使用木屑、面糊、泥沙、白蜡等材料制成的立体地理模型,现在我们称之为沙盘。沙盘具有强烈的直观感,在军事上是研究敌我态势、拟定攻防策略或实施演
秦始皇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众多之最,他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皇帝,而且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政权,更是开天下之先河,使得车同轨,书同文,让后世的中华民族更具凝聚力。在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就是下
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而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
地动仪的复原模型和震动示意图地动仪是公元132年张衡在洛阳制成,是世界上最早的能测定地震方向的地震仪器。地动仪用青铜铸成,器内中间有一根“都柱”,周围有8组杠杆,与外面的8条龙相连,8条龙表示8个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