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正月初七称为人日?漫谈人日节的历史
Posted
篇首语:讨厌自己明明不甘平凡,却又不好好努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什么正月初七称为人日?漫谈人日节的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什么正月初七称为人日?漫谈人日节的历史
正月初七,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间曾把这天叫做“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民俗专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福纳吉和求平保安的愿望以及对“人”本身的尊重。
专栏作家、天津民俗专家由国庆介绍说,传说中,远古时期地球上并没有生物,最初由女娲创世,她在七天内每天造出一种生物,前六天诞生了鸡、犬、豕(猪)、羊、牛、马,直到第七天才出现了人。
据介绍,“人日”这天的民俗活动较早出现在古人的占卜生活中,但自汉魏以来,不再限于占卜求吉,而是不断扩展涉及祭祀、庆祝、文化、服饰、出游、饮食等多层面多领域。
由国庆说,南朝的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两汉魏晋时代江南民众过“人日”的习俗:“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羮,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意思是说,人们在初七要吃七种菜的菜羹,“羹”与“更”谐音,取更新之意,有求吉纳祥的美好象征。那时,江南人人在这天还要戴上“人胜”装饰品,是用五彩丝织品、彩纸剪出的花样或人形,更高级的则用金箔镂空成人形。除了戴在头上,“人胜”饰品也可贴在屏风上、窗户上,非常漂亮,意在祛病、辟邪、消灾,在新春讨个好彩头。缘此,“人日”也被称为“人胜节”。
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是讲究美食的好日子,“人日节”自然不例外。在广东江门、新会、鹤山、开平等地,每逢“人日”到来,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人日菜”,有的地方也俗称“吃盆菜”,以祈求新春平安大吉、丰衣足食。值得一提的是潮汕人吃“七样羹”的风俗,七样羹也叫“七宝羹”,一般常规是将春菜、生菜、芹菜、芥菜、葱、蒜、白萝卜(红萝卜)等一起煮食,寓意新春发财,生活和美。
民俗专家表示,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对“人日”的风俗越来越陌生,相关的节庆活动也几近消逝,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一些习俗还是被保留了下来,比如,成都市民在正月初七游杜甫草堂凭吊诗圣,吟唱诗歌,赏梅祈福。
人日的历史
作为古老节日,“人日”在我国至少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人日”作为古老的节日之一,早在汉代以前就已出现。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代东方朔在《占年书》中明确记载,旧俗从正月初一到初八,各占一物,按次序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顺理成章,正月初七成为人的一个大日子,即“人日节”。《北齐书·魏收传》中也记载:“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说的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春节习俗,正月初一要把鸡的画像贴在门上,或画在门上;正月初七则要把人像贴在帐子上,据说可保家人平安。
魏晋以后,人日节开始被重视,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在内的多种庆祝活动和礼仪活动,如戴人胜、登高、逐鬼鸟等。“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荆楚岁时记》对当时江南一代的人日习俗做了详尽的记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这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将七种菜合煮成羹汤,食之,可以祛病避邪。并用五彩丝绢或金箔剪成人的形象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鬓作装饰避邪,或剪纸花互相馈赠。
到了唐朝,人日节最为盛行。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唐诗记事》卷九中记载:“景龙三年人日,清晖阁登高遇雪。”随圣驾出行的苏颋在《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一诗中对此进行了描述:“楼观空烟里,初年瑞雪过。苑花齐玉树,池水作银河。七日祥图启,千春御赏多。轻飞传彩胜,天上奉薰歌。”在朝廷为官的宗楚客也作有一首同题诗:“窈窕神仙阁,参差云汉间。九重中叶启,七日早春还。太液天为水,蓬莱雪作山。今朝上林树,无处不堪攀。”时任太子詹事兼崇文馆学士的刘宪则从不同角度作同题诗,更是把当时的景象淋漓尽致地进行了描绘:“舆辇乘人日,登临上凤京。风寻歌曲飏,雪向舞行萦。千官随兴合,万福与时并。承恩长若此,微贱幸升平。”
在当时,人们还以人日这天的天气阴晴占卜终年的吉灾,日晴为吉,日阴为灾。对此,东方朔在《占年书》也有记载:“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阴雨,则有灾。”而众多的文人雅士面对人们欢度人日节的景象,则不免诗兴大发,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章。诗人高适在人日时想起友人杜甫,便作得《人日寄杜二拾遗》一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思念之情跃然纸上。诗人杜甫曾以《人日》为题分别作有一则五言诗和一则七言诗,五言诗云:“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冰雪莺难至,春寒花较迟。云随白水落,风振紫山悲。蓬鬓稀疏久,无劳比素丝。”七言诗则说:“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早春重引江湖兴,直道无忧行路难。”前者表达了韶华逝去的无奈情怀,后者则表达了人们在节日气氛中重新振作,早春时节不再担忧前途,充满了乐观精神。
唐代以后,“人日节”逐渐被人们淡忘,但一些风俗却留传至今。如这天在我国很多地区要食“七宝羹”或“七菜粥”,即用七种蔬菜做羹煮粥,据说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只是由于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但取意是大同小异,差别不大。有些地区人日节这天要放鞭炮、吃饺子,而大多地区则是吃长面,也叫“拉魂面”,寓意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也是提醒人们渡过了几天休假和欢庆新年的气氛,“人日”后不再休息,来年要好好的工作,好好的过日子。
相关参考
春节风俗——正月初七人日 正月初七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人日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
春节风俗——正月初七人日 正月初七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人日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
(唐)饰梅花妆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传说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
正月初七,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间曾把这天叫做“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民俗专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福纳吉和求平保安的愿望以及对“人”本身的尊重。专栏作家、天津
历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宽口大裤;妇女着掼头衣和横条花短裙,饰物有项圈、项链、手镯、腰箍和脚箍等,大部分为银制品或竹藤制品,或涂上天然色料,或取决于自然的色彩,几乎为男女老少所共同喜爱。随着社会
人物生平薛道衡少孤,好学。13岁时,作《国侨赞》,颇有思致,见者奇之。北齐武平年间,以主客郎接待南朝陈使者傅□。赠诗五十韵,道衡和之,南北称美,当时著名文人魏收说:“傅□所谓以蚓投鱼耳。”他和卢思道齐
世界历史 李靖预料此人日后必反,因此教兵法总留一手,结果果真谋反被杀
中国古代很讲究“观人之法”,也就是看相,很多牛人看一眼就知道他的秉性和未来的吉凶。如三国时代,诸葛亮看到魏延就断定他有反骨,将来必定造反。因此,开始不断对其打压,在死前都留一手,结果魏延果然谋反被杀。
·今天是国际残疾人日每年12月3日的“国际残疾人日”(WorldDisabledDay)是一年一度的活动,旨在促进人们对残疾问题的理解和动员人们支持维护残疾人的尊严、权利和幸福。一、国内大事记♦&nb
天日节的由来和传说正月初九天日节是什么节日? 天日即正月初九,汉族民间传说中玉皇大帝的生日。农历正月第九天,一般都是在立春的节气刚过,恰是“一阳初始”是大自然开始“万象回春”的时刻。明王逵《蠡海
天日即正月初九,汉族民间传说中玉皇大帝的生日。农历正月第九天,一般都是在立春的节气刚过,恰是“一阳初始”是大自然开始“万象回春”的时刻。明王逵《蠡海集》记载:“神明降诞,以义起者也。玉帝生于正月初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