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主张“苦撑待变” 低调俱乐部的战和之争

Posted 胡适

篇首语: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胡适主张“苦撑待变” 低调俱乐部的战和之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胡适主张“苦撑待变” 低调俱乐部的战和之争

“低调俱乐部”时期的公开言论产生了影响,实务家因了这思想基础便要诉诸于行动。陶希圣当日不但主和,而且主张“战与和”可以并行不悖,谈判桌上是战场情势的延续,且战且和,“调停行动是双方取得战争利益或减低军民伤亡的手段,放弃调停则可能失去作战的最终目的。”

当日本后来修改“近卫第一次声明”,明确暗示排蒋之后,日方仍可与中方新的领袖进行和谈、诱降汪精卫之时,陶先生便冒险去见汪,最终发现自己落入了日本人吞并中国的巨大阴谋之中。国民党元老汪精卫彼时去河内,真的是为了中日战事早日和平解决乎?抑或,真的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乎?以汪氏的性格,即便他成为国民政府最高统帅,也绝难做一个有成效的强人政治。很难说他有真正的信仰,且绝非坚刚不可夺志之人。

唐德刚先生在为《高陶事件始末》所作长序,看似延续了唐氏论史的诙谐风格,其实对汪派人士的“低调”进行了严厉批评。说他们“算盘打得太清楚”,自觉众睡独醒,考虑周详,不知处乱世,当大事,往往都是乘势而为之的道理。全民抗战那股拼命的精神,便是支撑民族打赢这场战争的“势”,抗战八年,说穿了就靠这股气维持下去的;并且把胡适的“低调”同其做了区别。

唐先生说,胡适那时对战局的悲观,原不下于汪派的低调人士。但是胡适自己盱衡全局,却觉得“战难和亦不易”,所以强调要“苦撑待变”。后来美国参战,战局起了根本的扭转,充分映证了胡博士的判断。

唐先生的批评虽然严厉,但现在看来确实见史家的眼光。我们不要忘记胡博士也是一位阅尽沧桑的史家,如果把他当年的“低调”看作一种“超然的理性”,那么汪派人士的低调及其后来的言行,就是一种“绝对的理性”的后果。绝对的理性往往执拗于自己的判断,根本怀疑信念的力量能翻江倒海、逆转历史的进程。在抗战这种“处乱世,当大事”的非常时刻,就会导致可怕的后果。

相关参考

历史军事 胡适主张“苦撑待变”

“低调俱乐部”时期的公开言论产生了影响,实务家因了这思想基础便要诉诸于行动。陶希圣当日不但主和,而且主张“战与和”可以并行不悖,谈判桌上是战场情势的延续,且战且和,“调停行动是双方取得战争利益或减低军

历史百科 略述文言、白话之争

略述文言、白话之争近年以来,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傅斯年诸人,创为文学革命之论:主张以白话的文章,始合世界思潮之趋势。原中国旧日相传之文学,乃为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迂晦的、

是投井还是被人所害? 容貌出众的珍妃之死

...。甲午战争后,光绪帝接受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的变法主张,推行新政,因此又出现了维新与守旧之争,两党水火不容。传说珍

历史人物 胡适与鲁迅的关系为何几度紧张

  胡适与鲁迅:胡适与鲁迅是什么关系?胡适与鲁迅之间有何故事?在《鲁迅日记》中,从1925年以后,胡适的名字就消失了。那么,是什么事情使胡适与鲁迅断绝了往来呢?  胡适与鲁迅:从大的方面看,胡适曾主张

历史人物 胡适与鲁迅的关系为何几度紧张

  胡适与鲁迅:胡适与鲁迅是什么关系?胡适与鲁迅之间有何故事?在《鲁迅日记》中,从1925年以后,胡适的名字就消失了。那么,是什么事情使胡适与鲁迅断绝了往来呢?  胡适与鲁迅:从大的方面看,胡适曾主张

关于民国建国时的旗帜之争

孙中山和黄兴1906年,在讨论中华民国国旗时,孙中山主张青天白日旗。黄兴主张用井字旗,认为青天白日旗旗的形式不美,并认为与日本太阳旗相近,有日本并华之嫌。双方争执不下,孙中山坚持己见,黄兴力争不得,甚

民初北大有位狂人教授黄侃诅咒胡适太太死掉还骂他王八

当然,黄侃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不是教学风格,而是他在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中屡次劣势化优势,将白话文论点击破的故事。黄侃和胡适都是北大教授,在同一个屋檐下,想法不相同,冲突的次数自然也多了。胡适虽然一副谦谦君

历史秘闻 民初北大有位狂人教授黄侃诅咒胡适太太死掉还骂他王八

当然,黄侃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不是教学风格,而是他在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中屡次劣势化优势,将白话文论点击破的故事。黄侃和胡适都是北大教授,在同一个屋檐下,想法不相同,冲突的次数自然也多了。胡适虽然一副谦谦君

历史人物 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客 大汉奸梅思平简介

梅思平(1896—1946),浙江永嘉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客。北京大学毕业。>>曾任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学校教授、国民党中央法制专门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低调俱乐部”的主要成员之一。曾代表汪

明朝历史 大礼仪之争名词解释

夺门之变名词解释:明朝的一次宫廷政变。代宗病危,在宦官曹吉祥和原主张迁都的徐亨等人的支持下,英宗重新登基,史称“夺门之变”或“南宫复辟”。英宗迁怒于谦“社稷为重君为轻”,杀于谦,现北京仍有“于忠肃公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