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的死后留下了什么遗言?将水浒推向高潮
Posted 鲁智深
篇首语:任何人的知识不可能超过他自己的经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鲁智深的死后留下了什么遗言?将水浒推向高潮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鲁智深的死后留下了什么遗言?将水浒推向高潮
看过水浒的人,对花和尚鲁智深这个人就不陌生,仗义豪爽、重情重义。有着李逵的幽默与憨厚,也有吴用的谨慎与智谋!
他是水浒传里的正义代表,他是施耐庵笔下的完人。我一直在想水浒传哪里是高潮,直到鲁智深圆寂那一刻,我明白了,这就是高潮。
下来我们一起来看鲁智深的圆寂与他的一生!
六合寺内,鲁智深问小和尚外面战鼓擂响为何、和尚言道,此为潮信。花和尚忽然想起:“师傅所说听潮而圆,遇信而寂”,问清圆寂之意后,明白了一切!
写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无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每当看到这里,心里百味杂谈,对于他最后的结局,我的感受是,鲁智深是一个嫉恶如仇的直性子人,真的是哪里有不平他就看不过去要出手,无论是打镇关西还是救林冲,包括在二龙山上的经历,都是这样。
但是从受招安之后,他就多了一种不得志的色彩,因为他本身反对招安,而主张招安的宋江却又是孝义的化身,让他无从反对。
招安是恶吗?在讲究忠君报国的社会显然不是。但要说招安不恶,鲁智深却又不认同这种道理。他被一个自认为很完整的江湖道义裹挟在里面,有力使不出。
最后在杭州,山寨的兄弟死的七零八落,这个时候他听见了潮信,又想起禅师说的听潮而圆,见信而寂。“洒家既闻潮信,合当圆寂。”这句话是最触动我的,因为鲁智深已经看破了一切,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师父说了,那就这样。这和那个不听天不信邪的鲁智深判若两人,这种结局,似乎是说再有正义感的人也有累到放手的一天,与其说是鲁智深大彻大悟,倒不如说施耐庵想让读者大彻大悟!
他绰号花和尚,”三十六天罡”之一.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到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再到花和尚大闹桃花村,鲁智深火烧瓦罐寺,花和尚倒拔垂杨柳,鲁智深大闹野猪林,花和尚单打二龙山,花和尚解脱缘缠井,直到鲁智深浙江坐化!
这个过程更像是施耐庵对一个完美中国人的安排!
相关参考
近几日来,各大电视台纷纷开始热播经典影视剧《新水浒传》,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天气渐渐寒冷,《还珠格格》的儿女情长已经不够温暖各位观众的身心了,还得要水浒一众好汉的热血情怀来暖一暖大家。好了,玩笑就到此为止
四大名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而这四部名著也都被翻拍成了电视剧,其实在小时候大家最喜欢看《西游记》,后来喜欢看《三国演义》,不过越长大越喜欢看《水浒传》。水浒传除了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情节以外,还有一个原
汉高祖刘邦,历史上第一个从平民到至尊的人。他地痞,他无赖,他四十七岁时候还只是一个小亭长,他不会带兵,他不会运筹帷幄,他没有英雄气概,他不懂得镇扶百姓。只有一点,他懂得任用懂这方面的人,所以天下打下来
今天咱们来说说水浒,相信大家都比较了解,今天要说的这个人是曾经梁山上的老大,死前留下遗言,揭秘了宋江的天大阴谋,估计大家都猜出来了,这个人就是托塔天王晁盖!他是最开始梁山泊的总寨主,山东郓城县东溪村人
吕布死前留下七字遗言,奈何曹操没有重视,否则三国历史将会改写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各位朋友下午好!子渊之前曾给大家介绍过不少三国人物的遗言,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兴趣和热烈讨论。今天咱们就来说说悍将吕布临死前所留的七字遗言,假如曹操予以重视,三国历史恐
刘封死前留下了什么遗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关羽死后,荆州三郡都落入了孙权的手中。公元220年间,驻守上庸郡、房陵郡等地的刘封和孟达矛盾越闹越
历史人物 慈禧太后临终前终于醒悟,留下一句遗言,震惊整个大清国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慈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不过她的临终遗言,否定了自己的一生,告诉后世子孙,一定不能让女人干政!>然后,她死后的大清朝已经名存实亡,根本没有遵守临终遗言的机会了。>对于慈禧,历来褒贬不
晚清名臣张之洞一生仕途通畅,尤其是在晚年时慈禧太后将他调任军机大臣,希望他能全心全意地辅佐摄政王载沣。但上任后,就因不满意载沣在军政方面尽用一些亲贵人物的做法,且在湖广铁路建设借款问题上遭到后辈人物唐
9岁孩子被皇帝赐死,临死前留下“七字”遗言,道出多少人的心酸
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皇位具有太大的诱惑力,为了能够坐上皇位,各皇子之前尔虞我诈,甚至无所不用其极。有些残忍的皇帝,即使已经登基称帝,为了防止被兄弟篡位,则会以各种名义将他们除掉。在南北朝时期,曾有一
历史秘闻 9岁孩子被皇帝赐死,临死前留下“七字”遗言,道出多少人的心酸
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皇位具有太大的诱惑力,为了能够坐上皇位,各皇子之前尔虞我诈,甚至无所不用其极。有些残忍的皇帝,即使已经登基称帝,为了防止被兄弟篡位,则会以各种名义将他们除掉。在南北朝时期,曾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