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考场黑暗 蒲松龄为何屡次“高考”落榜
Posted 蒲松龄
篇首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只因考场黑暗 蒲松龄为何屡次“高考”落榜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只因考场黑暗 蒲松龄为何屡次“高考”落榜
蒲松龄的人生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他在文学上成绩巨大,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的《聊斋志异》被称作中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集;另一方面,他在科举道路上却屡战屡败,落魄一生。他除19岁那年考中秀才外,其后数十年间又参加了十几次相当于高考的乡试,皆名落孙山,无缘仕途。他痛定思痛,晚年写下长诗《历下吟》,将考试中的辛酸屈辱、录取中的种种弊端以及考官的骄横贪腐等,一股脑暴露出来……
《历下吟》写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那年蒲松龄69岁。诗中,他首先揭露了监考官的凶残和考生遭受的凌辱:考生们辛辛苦苦地来到省城济南应考,一开始就遭到监考官的打骂。考前点名时,那些监考官像堵墙一样站在考场门前。他们飞扬跋扈,凶残异常,稍不如意就鞭打考生。考生轻者被打断帽带,重者被打伤。如果点名时答应迟了,就会被赶出场外。
不仅如此,规定的考试时间也异常苛刻:那颇有来头的学正(教育局长)趾高气扬,武断专横,晚上刚发出通知,就要求考生第二天早晨赶到考场,迟到者就被取消考试资格。考生考完后,仍不准回家,要留在济南等待发榜。
羁留在济南快两个月了,仍然没有发榜。这时大家带的钱都花光了,只好卖掉口粮维持生计。即使如此,也不准擅自离开,否则就要遭到严厉惩处。
考生的境况如此,录取情况又如何呢?每当蒲松龄名落孙山,心灰意冷地回到家乡淄川,就会听到乡亲们议论纷纷:有人行贿打通了门子,考官便营私舞弊,把原定录取的人一笔勾销,把原来赏识的文章视若寇仇,再从已被废弃的试卷中抽出“照顾者”的卷子,作为录取对象。他们如此颠倒黑白,委实世所罕见。蒲松龄实在想不通,一个贤良的读书人有何罪,受此沉重打击?
当然,蒲松龄“高考”不中,也有主观原因,他有时太过自信。如他48岁那年参加乡试时,一拿到考题他就感到太容易,于是思如泉涌,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但写完回头一看,忽然发现“越幅”了。所谓“越幅”就是违反了书写规则。
因为科举考试对文字形式要求非常严格,一页只能写12行,一行只能写25个字,而且要写完第一页再写第二页。蒲松龄写得快,第一页写完,飞快一翻,就连着把第二页也翻了过去,直接写到了第三页上,这就犯了“越幅”之规,不仅要取消录取资格,还得张榜公布。
蒲松龄科场失败,文学上成功,这之间并非没有联系。正因他在仕途上碰得头破血流,才转而发奋图强,潜心创作,写出了《聊斋志异》这样的不朽巨著。
相关参考
清朝高考落榜生有哪些出路? 科举考试,应试者如过江之鲫,然而中榜者寥寥。以光绪九年应会试考生16000多人来看,只「赐陈冕等三百八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其录取率约为1.9%,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
科举考试,应试者如过江之鲫,然而中榜者寥寥。以光绪九年应会试考生16000多人来看,只“赐陈冕等三百八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其录取率约为1.9%,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98%的科举考生都成落榜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他天性聪慧,少年时即有文名。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蒲松龄去参加童子试,得了第一名。但自此以后,他再也没有考过这样的好成绩,一直落榜
历史人物 袁世凯之孙的生平事迹 因为出身曾高考落榜5次历史名人
袁世凯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他一生都和军事和政治打交到,关于的生平事迹我们受到各界的争议。而我们今天要跟大家说说袁世凯的孙子的故事,他出身于北洋军阀,而曾高考5词落榜。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生,下面
上千年的时间里面,并非历届状元都有清楚记载,也并非考取状元那一刻的风光就能保证此后生活中的顺风顺水。唐朝落第学子张继以一首《枫桥夜泊》留名千年,而那一年的状元无人记得。罗贯中、蒲松龄、李时珍、徐霞客,
许多人对考场士子有些误会,以为考试是一件很风雅的事。事实上,考场的生活跟地狱差不多。首先,不像现在是每年一试,古代是三年一试。而且要取得当官资格,还要先考过秀才、举人、贡士,最后才能取得最终门票:“进
许多人对考场士子有些误会,以为考试是一件很风雅的事。事实上,考场的生活跟地狱差不多。首先,不像现在是每年一试,古代是三年一试。而且要取得当官资格,还要先考过秀才、举人、贡士,最后才能取得最终门票:“进
许多人对考场士子有些误会,以为考试是一件很风雅的事。事实上,考场的生活跟地狱差不多。首先,不像现在是每年一试,古代是三年一试。而且要取得当官资格,还要先考过秀才、举人、贡士,最后才能取得最终门票:“进
...桥夜泊》留名千年,而那一年的状元无人记得。罗贯中、蒲松龄、李时珍、徐霞客,这些人其实都没有在科举中考取什么功名。科举考状元更多是为入仕做官,而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以政治家的身份留名,则需要比较特殊的时...
他是秦末最重要的起义大将之一,天生就是打仗的料。他打仗一生,从未有过败绩。但是,他屡次错过了称帝等机会,最终走向末路。分析其失败原因,发现他的内在性格除了问题,这决定了他最终灭亡,因为他有一致命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