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帝因什么事情的犹豫不决而引起了祸患?

Posted 汉元帝

篇首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元帝因什么事情的犹豫不决而引起了祸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元帝因什么事情的犹豫不决而引起了祸患?

汉宣帝在临死的时候给汉元帝任命过三个辅佐他的大臣,分别是萧望之、史高和周堪。其中萧望之曾经当过汉宣帝的老师,是前将军、光禄勋。

汉元帝登基以后,萧望之就与周堪一起联合侍中金敞和给事中刘向,联名上折子请奏,希望汉元帝可以效法古道。汉元帝认为他们的这个想法很好,于是就接受了,从那以后,汉元帝就常常将这四个人叫到跟前,一起讨论怎么治理天下的问题。

这样一来,三个辅助汉元帝的大臣当中,唯独史高受到了冷落,徒有辅佐皇帝的虚名,却什么也做不了。史高看着萧望之他们和皇帝打得火热,心中感到非常不服气,渐渐的这种不服气就变成了深深的怨恨。

早在汉宣帝时,当上御史大夫的萧望之就曾经向皇帝举荐了很多有才能的人。那时候有一个人叫做郑朋,这个人是一个贪图高官厚禄的小人,为了能升官发财,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他为了使自己被重视起来,就上书说:“史高让他手下那些亲信们去全国各地当官,然后给他自己搜刮钱财。”

然后还揭发出很多史家的人和外戚许家的那些触犯法律的事情。周堪在阅读了他写的信件之后,任命他做了金马门待诏。过了不久,郑朋为了能让自己的官位进一步提升,又贼心不死地写信给萧望之,在信里把马屁拍得非常响。但是萧望之是个精明的人,完全没有被迷惑,在见到郑朋以后,他看这个人油腔滑调的,不是很正经,于是很快就和他断绝一切关系,不再和他来往了。

由于萧望之和周堪是一伙的,这个郑朋既然不被萧望之喜欢,周堪也就不再照顾他了。尽管郑朋说起来是皇帝的待诏,不过他离权力的中心还很远,根本连接近汉元帝的机会都很少,为了尽快让自己变得更有权势,他把目光转向了史高。

郑朋找到史高,对他说,以前那些诬蔑他的坏话都是刘向和周堪让他那么说的,完全不是自己的本意。如果不是他们的指使,他这个长期生活在浙江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知道那些事,而且他们在教他怎么说坏话的时候,萧望之也在一旁出谋划策。

史高听他这么说,就找到弘恭和石显这两个人,想仔细询问一下,因为这两个人以前也被郑朋说过坏话。不过这两个人现在已经和郑朋穿一条裤子了,三个人狼狈为奸,因此他们告诉史高,郑朋说的一点也没错。

弘恭和石显这两个人在汉元帝的父亲汉宣帝之时,就已经活跃于朝廷的中书机构中了,因此他们对朝廷颁布的法令和那些历史典故都非常熟悉,到了汉元帝这个时候,他们一个是中书令另一个是仆射。除了对官场上的事情非常熟悉以外,石显有一种十分特别的本领,他可以猜到皇上想要干什么,但是却碍于面子,不愿意在大臣们面前说出来,然后他就帮着皇上把这些事办好。

由于汉元帝的身体一向都是处在不太好的状态,又加上他觉得弘恭和石显这两个人不和别人朋党勾结,所以非常看重他们,朝廷上的那些大小事务,通常都是看石显怎么上奏,他就怎么处理,所以石显在大臣们心目中地位非常显贵。由于弘恭和石显本来和萧望之他们的关系就不是很好,现在就和史高勾结到一起,共同对付萧望之一伙。

萧望之他们很快就察觉出情况有点不对头,为了能够先发制人,他们找了一个机会对汉元帝说:“自古以来,中书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只是因为那时候汉武帝常常游玩于后宫,因此才把这个职务交给了那些太监们。

但是皇上您现在的情况和以前不一样啊,所以是时候把这个规矩改回来了,只有让大臣们担当这个职位,才能和‘不近刑人’这句古话相协调啊。”但是汉元帝显然不是这么想的,因此他犹豫不决,这件事也就无限期地拖延了起来。这么一拖,就让弘恭和石显有了可乘之机,也让他们对萧望之一伙更加仇恨了。

见郑朋不愿意跟着萧望之一伙人了,弘恭和石显便和他勾结在一起,顺便把另一个想倚靠周堪却被拒之门外的华龙也吸收进来。这几个人趁着萧望之他们不在的时候,在汉元帝面前打小报告,说萧望之他们那伙人正在策划着要把史高给罢免掉。

汉元帝信以为真,就让人到萧望之那里去问。萧望之没想到皇上会让人来问这种问题,于是说:“外戚当上大官以后,通常都是吃喝玩乐,不干正事,我只是希望能把这种不正之风调整一下,这样对国家的发展才能起到好的作用,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的想法。”这些话回答得虽然不错,但是弘恭和石显非常能搬弄是非,他们向:汉元帝建议,萧望之说出这样的话来,目的明显是想要离间您与那些亲戚们之间的关系,像他这种情况,就应该“谒者召致廷尉”。

由于汉元帝这个人根本没什么主见,听到他们这么说就信以为真,而且他认为“谒者召致廷尉”的意思就是让廷尉对萧望之进行问话,于是就准奏了。然而弘恭和石显可不是那么想的,他们立即就将萧望之打人了大牢。汉元帝听说萧望之被关进牢里面去了,赶紧派人把他从牢里面释放出来,还让他恢复原来的职位。

在萧望之从大牢里被释放出来时间不长,汉元帝就下了一道圣旨,大意是:萧望之做了他那么长时间的老师,功劳特别大,并且“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所以又给萧望之加封了一个关内侯的爵位,还打算将他任命为丞相。然而正在这个时候,萧望之的儿子上折子说,希望皇上能对萧望之莫名其妙被关进大牢这件事做出调査,因此汉元帝就命令相关的部门进行调查。

但是,因为弘恭和石显他们的权力非常大,控制着这些部门,因此在他们的示意下,调查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把萧望之打人大牢这件事情一点儿错也没有,但是萧望之指使自己的儿子上折,并且在内容中使用了一些“亡辜之诗”,这就不是像他这样的高官应该做的事情了,简直就是对皇上的不敬,应该受到严肃处理。

由于弘恭和石显非常了解萧望之的性格,知道他是一个十分高傲的人,别人一侮辱他,他就受不了。因此就借着这个好机会,在汉元帝耳边不停地诋毁萧望之,煽风点火。他们甚至拉出了很多年以前的事,说萧望之以前在辅政的时候,就经常对史高他们百般排挤,为的就是独揽朝政大权,现在还教他的儿子上了那么一道不敬的折子,如果不把他关进监狱里坐几天牢,他就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了。再说,如果他犯下这样大不敬的罪,皇上您都不进行惩罚的话,就让大臣们觉得您赏罚不明。

相关参考

宋朝历史 或因花蕊夫人而引起的谋杀

宋太祖暴毙之谜:或因花蕊夫人而引起的谋杀?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朔风凛冽,大雪飞扬。宋太祖突然命人召晋王赵光义入宫。赵光义赶到后,宋太祖屏退了左右侍从,独自与赵光义酌酒对饮。守在

历史军事 天宝战争是怎么引起的

天宝战争是怎么引起的?为后面埋下了什么祸患?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说到唐朝的灭亡,相信大家都会想起安史之乱,可是你知道么,早在安史之乱之前就有一场战争导致唐朝衰败了,它就是天宝战争,一起由唐朝贪官索

历史军事 揭秘齐晋鞌之战是因礼仪之争而引起的吗

如果要提起骄兵必败这个词,可以令人联想到“齐晋鞌之战”。原本在所有人看来一定会获取胜利的齐国,却让人意想不到的败给了其弱小的邻国—晋国。如果想对齐晋鞌之战简介有一个了解,便可以去朗读一下《左传》,此书

汉成帝是唯一一个因服过量春药而死的皇帝

汉成帝可能大家并不熟悉,但说到赵氏姐妹中的赵飞燕,大家肯定是认识的。汉成帝可谓是唯一一个因服过量春药而死的皇帝了,下面小编先为大家介绍下汉成帝的生平历史!汉成帝(前51-前7),即刘骜,字太孙,汉元帝

汉成帝是唯一一个因服过量春药而死的皇帝

汉成帝可能大家并不熟悉,但说到赵氏姐妹中的赵飞燕,大家肯定是认识的。汉成帝可谓是唯一一个因服过量春药而死的皇帝了,下面小编先为大家介绍下汉成帝的生平历史!汉成帝(前51-前7),即刘骜,字太孙,汉元帝

政治谋略 曹操杀杨修——锋芒外露,惨遭祸患

曹操杀杨修——锋芒外露,惨遭祸患杨修是东汉末期的文学家,太尉杨彪之子,以学识渊博而着称。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后担任汉相曹操主簿替曹操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后因其聪明锋芒太露而被曹操杀害,死时只有

科举考试中,他一点技能而引起了鳌拜的注意,成为了状元

我想对于比较了解我国历史的人来说,应该都不会对清王朝时期所发生的事情感到陌生吧。从整体上来看清王朝的统治者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在清王朝建立初期的几位统治者,对与汉有关的文化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与认可,在建

历史人物 诸葛丰,字少季,在史因弹劾权臣而被贬为庶人

诸葛丰,字少季,琅琊诸县(山东诸城)人,西汉官员,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自幼聪慧,读经阅史,曾为御史大夫贡禹属官,后荐举为文学侍御史。汉元帝时,曾授其为司隶校尉,继而长为光禄大夫

历史人物 陈云在新婚之夜做了什么事情 竟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前几年,江西南昌有一对新婚夫妇,在洞房之夜抄党章,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其实,在开国元勋中,也有过这样类似的事情,不过不是抄党章,而是给新娘子上党课。这位开国元勋,就是陈云。1937年11月,陈云从新疆回

梁元帝萧绎焚书是对自己一生无为的交代?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一段时期,当时的政权纷争,战乱连天,而梁元帝萧绎就是这个战争年代的一个统治者。那么梁元帝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一生都发生了哪些事情呢?梁元帝萧绎在小的时候瞎掉了一只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