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唯一采访列宁并最早向国人展示的中国记者
Posted 列宁
篇首语: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天天讲不吝千万言,时时做不惧千万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谁是唯一采访列宁并最早向国人展示的中国记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谁是唯一采访列宁并最早向国人展示的中国记者
瞿独伊1921年生于上海,浙江人,曾用名沈晓光,瞿秋白之女。1928年至1941年在苏联生活,随母亲回国被新疆军阀盛世才囚禁,1946年经营救获释,并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1982年离休。
1924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这一天,报纸上登出这三个启事的同时,秋白和母亲在上海举行了结婚仪式,沈剑龙还亲临祝贺。沈剑龙的父母亲没有参加他们的婚礼,认为丢了沈家的面子。其实母亲跟我生父离婚的事情,爷爷还是同意的,因为生父当时对母亲有点不忠吧。但秋白和我生父也成了好友,经常书信来往,写诗唱和。
为了纪念他们的结合,秋白父亲在一枚金别针上曾亲自刻上“赠我生命的伴侣”七个字,送给母亲。这一爱情的信物,后来一直伴随着母亲度过了风风雨雨的几十年。
他还专门刻图章,父亲对母亲说:“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三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之意。”母亲说:“倒不如刻"秋之华"和"华之秋"两方更妥帖、简便些。”后来,瞿秋白终于刻了一方“秋之白华”印章。
父亲和母亲结婚后,我还不在母亲身边,沈家不让她去看女儿,母亲非常想念我。
第一次见秋白父亲大概就是1925年。他和母亲一起到萧山来接我。可是祖父家不肯放我走,所以他们没有接到我。秋白父亲当时难过得流下了眼泪,母亲当时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到父亲哭。
过了不久,他俩商定再次去浙江乡下接我。他们住在外婆家里,我终于被外婆从沈家“偷”出来送到了父母身边。这段时间,母亲忙于工运,无暇照料我。秋白父亲对我十分慈爱,不管多忙,只要有一点空就到幼儿园接送我。在家时,他手把手地教我写字、画画。
在认识母亲之前,早在1921年秋白父亲就第一次去了苏俄,他是最早直接向中国介绍苏俄的人之一。
那是在1920年下半年,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为直接采访和报道世界各国大势,决定派出一批驻外记者,分赴英、美、法、德、俄诸国。父亲作为北京《晨报》的特派记者前往莫斯科。
1921年1月25日晚11时,父亲一行抵达赤色的都城莫斯科雅洛斯拉夫车站。1920年10月16日从北京火车站出发到抵达莫斯科,耗时近4个月。苏俄外交人民委员会东方司司长杨松会见了他们,安排了他们的食宿和工作。随后,他们会见了《真理报》的主笔美史赤略夸夫。在这期间,父亲见到了他一生的朋友郭质生,苏俄外交人民委员会东方司特地派郭质生来给父亲做翻译。父亲与郭质生一见如故,成为了终生的知己。郭质生和父亲讲了许多苏俄革命中的奇闻逸事,实际生活中的革命过程。父亲说,“考察从见郭质生起。”
父亲还见了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诗人还送给他一本诗集《人》。他还前往克里姆林宫采访了教育人民委员会委员长卢那察尔斯基。
父亲到莫斯科不久,就认识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苏菲亚·托尔斯泰,还受邀瞻仰了托尔斯泰的故居陈列馆。
在父亲的苏俄报道中,也能看到这个国家真实的情形。虽然苏俄革命热情高涨,但是这个时候还是个经济落后的国家,民众沿街小便,戏院里吸烟室里烟灰火柴满地,约人常常失信,这些都是弊端。
1921年3月8日到16日,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列宁作了关于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父亲作为记者采访了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在北京《晨报》从6月22日到9月23日连载了27次,新闻标题是《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第十次全俄共产党大会》,写了长达三万字的文章介绍了苏俄的方方面面的情况。
1921年6月22日,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父亲采访报道了这次大会的盛况。在7月6日,父亲在安德莱厅看到了列宁。他在当日就兴奋地写下新闻报道,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场面,并且最早向中国人描述了列宁的形象。
他说,列宁出席发言三四次,德、法语非常流利,谈吐沉着果断,演说时绝没有大学教授的态度,而是一种诚挚果毅的政治家姿态流露于自然之中。
他说,每逢列宁演说,台前拥挤不堪,椅上,桌上都站堆着人山。电气照相灯开时,列宁头影投射在共产国际“各地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的标语题词上。列宁的演说往往被霹雳般的鼓掌声所吞没。
让父亲记忆深刻的是,他在会间的走廊里追上列宁要求采访。列宁对父亲并没有挥手拒绝,而是停下来与他进行了简短的交谈。由于列宁这个时候会务实在太繁忙,他指给父亲几篇有关东方问题的材料让他参考,然后说了几句话,便道歉忙碌去了。虽然采访很短暂,但是父亲心里非常激动,这时他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此外,父亲在会上还采访了托洛茨基。
父亲除担任新闻记者外,作为当时莫斯科仅有的翻译,从1921年9月开始到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担任翻译兼助教。瞿秋白在班中讲授俄文,担任政治理论课的翻译,讲授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等课。
相关参考
中国记者采访日本中学生: 是否知道南京大屠杀? 回答全都一样
上个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结果是以三个发起国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的投降而告终。而有一件事就像是发生在昨天一样,就是让国人刻骨铭心的南京大屠杀。之前有记者到东京街头采访日本中学生关于日军侵略中国的
2016年3月8日,外交部长王毅举行记者会。英美记者的问题,都和南海有关。路透社记者问,什么时候允许外国人(包括外国记者)访问中国的南海岛礁?CNN记者问,菲律宾在海牙常设仲裁法院针对中国提出的一个诉
随着经济危机的出现,马克思的《资本论》又成了舆论与阅读的热点。马克思预言了一个“金融资本统治的世界”。“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性地患上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对经济危
随着经济危机的出现,马克思的《资本论》又成了舆论与阅读的热点。马克思预言了一个“金融资本统治的世界”。“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性地患上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对经济危
张郁廉(1914—2010)一生充满传奇。前半生为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后半生师从黄君璧,成为卓有成就的女画家。读《白云飞渡》,不禁神往张郁廉的风采,宛若张充和、齐邦媛一流人物。《白云飞渡》原为张郁廉写
核心提示:有位外国记者在参加国庆观礼时问我爹爹:“您以为在您身后应该留下什么样的名声?”爹爹的回答很简单:“一个合格的老兵足矣!”这位记者不由得肃然起敬,并发表文章称赞中国的朱德元帅具有完
朱德唯一女儿曾身陷纳粹集中营,口含列宁像章躲搜身,舌头被扎破
朱敏女儿刘丽翻开图册,讲述当年的故事摄/法制晚报记者郭谦 1982年,朱敏在莫斯科与当年集中营的难友合影留念 战争期间,朱德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不过他并不知道此时女儿已身陷集中营 一枚红色的列
核心提示:有位外国记者在参加国庆观礼时问我爹爹:“您以为在您身后应该留下什么样的名声?”爹爹的回答很简单:“一个合格的老兵足矣!”这位记者不由得肃然起敬,并发表文章称赞中国的朱德元帅具有完
data-filtered="filtered"斯诺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是近代报道中国最著名的西方记者。他的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影响巨大、长盛不衰,被认为是西方认识中国的基
是尊敬还是侮辱谁是保存列宁遗体的始作俑者? 关于遗体如何处理,未见列宁留下的遗嘱。但保存遗体,修造专门的陵墓安放供人们瞻仰,这是列宁本人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官方是怎样准备列宁后事的,同样没有留下专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