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衄宿疾,皇太极究竟得了什么怪病而死?
Posted 皇太极
篇首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鼻衄宿疾,皇太极究竟得了什么怪病而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鼻衄宿疾,皇太极究竟得了什么怪病而死?
关于皇太极的死因,学术界观点不一,但根据原始史料的记载,目前有两种说法:
1、无疾而终说
清朝官方文献记载,皇太极是在晚间无疾而终。顺治年间编纂的《太宗实录》记载,皇太极去世当天如往常一样,白天忙于处理政务,休息之前还在崇政殿召见了科尔沁蒙古王妃与固伦公主,赐予了她们从明朝掠夺来的缎匹财物。最后,皇太极回到清宁宫就寝。在这期间,他并未有过异常表现。但他的生命却在这个夜晚走到了尽头。“是夜亥刻,上无疾,端坐而崩,上在位十有七年,寿五十有二。”后来的《清史稿》也沿用了这一说法,可以说这是清廷的官方说法。
2、因“痰疾”而终
关于清太宗的死因,当时还有一种不同的说法存在。我们可以在明朝遗民管葛山人(据传为彭孙贻)的《山中闻见录》中可以看到。在其前六卷“女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八年辛未初十,清太宗以痰疾殂于沈阳。”相比清廷史官,作为明朝遗民的彭孙贻不会忌讳什么,因此他的记载有可能更加客观。
皇太极的“既往病史”
鼻衄宿疾
想探究清皇太极的死因,我们不能单从记载他死亡的史料入手,而应该向前推进,检查检查这位皇帝有没有什么“既往病史”。
通过检索关于皇太极的史料,我们可以发现,这位自幼跟随父亲努尔哈赤东征西伐,戎马一生的满族皇帝,身体状况却是不怎么理想。
《太宗实录》记载,崇德五年,清军准备大举入侵中原,皇太极派遣大军围困锦州城。崇德六年八月,明朝以防派遣大将洪承畴解锦州之围,洪承畴携13万大军,出关力挫清军。清军前线告急,皇太极闻讯立刻调集其他八旗精锐,定于八月十一出京亲征。但“因鼻衄,故缓三日,鼻衄尚未止。”四天后,鼻衄状况仍未好转,但因前线吃紧,皇太极不得不坚持出征。“上行急,鼻衄不止,承以碗,行三日,衄方止。”最终,皇太极昼夜兼行500余里,支援松山清军,并最终击败明军,明军经此一役损失五万余人,自此“关宁锦防线”告破,清军取得了入关前至关重要一役的胜利。
松山之战,清军依靠皇太极的及时救援取得了翻盘,但从史料中我们也可以得知,皇太极鼻衄病症十分严重。什么是“鼻衄”呢?其实就是流鼻血。不过皇太极的流鼻血并非偶发,而是一种宿疾,已经严重到影响他出行的地步。最终,皇太极也没有治愈这种疾病,而是忍痛出击。为了不影响一国之主,一军之帅的形象,他用碗盛着鼻血,竟然就这么骑马走了三天,赶到了战场。
而“鼻衄”这种病症,皇太极在战后仍未能根治。虽然清廷官方史书上没有了后话。但当时作为清朝附属的朝鲜却留下了相关的记载。朝鲜的许多高官,包括两位皇子,在皇太极攻伐朝鲜后,都被掳走并扣押在盛京,他们经常记录清朝发生之事,并将记录递送回国。当时朝鲜人记载的《沈阳状启》与《沈阳日记》就记录了许多关于皇太极疾病的史料。
皇太极出现“鼻衄”现象应该早于崇德四年,据朝鲜官员记载,崇德四年十二月十二日,“清主求生姜,以一升应求。十八日,本国所送青大竹三驮输纳衙门。二十日,本国所送青大竹五驮入来,直纳衙门。”史料中提到的青竹、生姜都可以制成拥有清热散毒、生津止血等功效的中药,正是主治“鼻衄”的药物。而由于东北地区不产这些植物,因此只得向朝鲜索取。而当时朝鲜与清朝矛盾仍很尖锐,清廷不得不向朝鲜索取药材,也可想而知,这必然是为皇太极索取的。
清廷后来长期向朝鲜索取青竹、生姜,直到清太宗去世后才结束。而在崇德六年九月二十三日,清太宗因心爱的宸妃去世而悲痛万分,出现“圣躬违和”。(即身体不舒服),清朝官员紧急召见朝鲜译官申继黯,徐尚贤,要求他们紧急调取输送“帝药所用新青有生色大竹一驮,及中生竹如枪杆大许者一驮乙。”入京。前文推测这两种药材是为清太宗所用,通过这里的史料我们就可以确认这点了。由此可知,皇太极的鼻衄宿疾自崇德四年开始出现,到他去世的崇德八年都没有被根治,一直摧残着他的身体。
风眩等症
在松锦之战即将结束时,皇太极的爱妃宸妃因病去世。这次事件对皇太极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皇太极还朝后,经常为宸妃之死痛苦哀嚎,甚至还因过度悲痛而昏厥过去。为了纪念宸妃,皇太极采用最高的丧敛礼仪为她下葬,并举办了大量的祭奠仪式。而这次精神上的冲击也导致了皇太极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多次出现“圣躬违和”现象。
宸妃死于崇德六年,而皇太极在崇德七年身体状态跌落到谷底。除往年的青大竹、生姜外,清廷向朝鲜额外索取“桂皮、木瓜、生地黄”等药材,并明确说明此为“皇帝药用”。而这些药材对呼吸道疾病有缓解作用,由此可见彭孙贻的“痰疾”一说也并非空穴来风,皇太极很有可能在这一时期新患上了“痰疾”。
但由于朝鲜地区也不生产这些植物,最终这些药品未能送进盛京,想必皇太极的病症也因此未能得到缓解。
崇德八年,皇太极病情愈发严重,由于清朝刚刚完成封建化,许多技术水平较差,而且身在关外。为了治疗皇太极的疾病,清廷不得不求助于汉人医生,但效果并不显着。于是,三月二十六日,清廷直接派遣瓜尔佳·刚林等大臣与朝鲜医师议事,商讨如何为皇太极治疗。并索取治疗“风眩等症”(即为高血压及并发症)的药物。后经朝鲜医师调取“九味清心丸及生地黄”药物,缓解了皇太极高血压导致头晕目眩的症状。清廷十分欣喜,以为是治愈了病症。继续像朝鲜索取药材。但殊不知,这些药物只能缓解高血压造成的头晕、咳痰、流鼻血等并发症,根本不可能彻底治愈高血压。
死于猝死的皇太极
综上所述,皇太极的身体状况并不理想。虽然他自幼随父从军,征战四方,体魄十分强健。被推举上皇位也正是凭借自身的赫赫战功,可谓“马上皇帝”。但是,皇太极出身关外,女真人从事渔猎,主要食物以肉食为主。这使得皇太极的身材虽然健硕但也有些肥胖,这点在他中年以后愈发严重。他的画像、遗留的盔甲、《李朝实录》都对这点有所表现。这就导致皇太极患上高血压的风险大大提高。而崇德四年左右,皇太极就已经出现了高血压的症状,因此多次向朝鲜索取药材。
相关参考
...以及一些对汗青感爱好的考古学家。有的人说曹操是由于得了头风病而死的,凭据其时的医疗技能和曹操的职位得了头风病就没有医治的要领了吗?并且其时的曹操但是魏国统治者,没有好的大夫来救治?一起来看看曹操毕竟是...
《红楼梦》中,有关秦可卿什么病说的很隐晦,根据书中描述,秦可卿因病而死。那么,秦可卿什么病呢?秦可卿的病症最先从尤氏嘴中说出。以今天医用名词来说,秦可卿得了月经不调。那么,月经不调怎么会让秦可卿最终走
《红楼梦》中,有关秦可卿什么病说的很隐晦,根据书中描述,秦可卿因病而死。那么,秦可卿什么病呢?秦可卿的病症最先从尤氏嘴中说出。以今天医用名词来说,秦可卿得了月经不调。那么,月经不调怎么会让秦可卿最终走
俗话说“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人都希望健康长寿,而又生活富足,这也是人之常情。作为晚清的的掌权太后慈禧老佛爷,钱她是不缺的,但是生病这件事情就由不得她了。不过作为清朝的最高领导,她看病是不用预约排
在唐朝,有位公主生了怪病而死,结果皇帝把怨气撒在二十几位看病的御医身上,最后这群御医全被砍头,他们的家人也因此而死。遭殃的不仅仅是御医们,还有朝堂上为御医求情的臣子们,皇帝一气之下,贬的贬,杀的杀
慈禧年轻时,得了一种“怪病”,太医束手无策,民间郎中妙手“回春”
晚清时期的实际掌权人慈禧,17岁入宫成为咸丰帝的妃子,起初并没有得到皇帝的宠爱,甚至一直被冷落。心机很重的慈禧,就收买了皇帝身边的太监,很快就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受到了咸丰帝的宠幸,因此一炮走红,生
历史秘闻 慈禧年轻时,得了一种“怪病”,太医束手无策,民间郎中妙手“回春”
晚清时期的实际掌权人慈禧,17岁入宫成为咸丰帝的妃子,起初并没有得到皇帝的宠爱,甚至一直被冷落。心机很重的慈禧,就收买了皇帝身边的太监,很快就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受到了咸丰帝的宠幸,因此一炮走红,生
为延续前两册精彩内容,本书将视野集中于对明清最高权力斗争有巨大影响之皇室宗亲,及密切影响宫廷政治生活之宫女太监,详解其成败关键与命运走向,并透过对御药御膳之解析、国宝文物之品鉴,真实再现一个纵横捭阖、
1908年七月的一个傍晚,天色渐暗,一位名叫赵士敬的士人与朋友吃完饭后在一起谈天说地,突然窗外有大光亮,同时还伴有隆隆霍霍的响声,似雷非雷,似鸟飞鸟。赵士敬等人急忙出屋观看,只见一颗大流星从西北掠过,
皇帝得了一種怪病,臨終前全身痛楚,苦不堪言,他母親都盼他早死
皇帝,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是一個國家之中最為尊貴的人物,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甚至可以掌控他人的生死。因此在大部分人的眼中,皇帝便是和神靈一樣高高在上的存在。但是在某種意義上,皇帝也是人,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