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70口人被杀 一个连免死金牌都救不了的人
Posted 免死金牌
篇首语:丈夫欲遂平生志,一载寒窗一举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全家70口人被杀 一个连免死金牌都救不了的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全家70口人被杀 一个连免死金牌都救不了的人
翻阅历史,我们总会被一些颇具传奇色彩的东西所吸引,比如我们今天说到的免死金牌。免死金牌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能够有免死金牌的人也是凤毛麟角,物以稀为贵。大家也就更加看重这件东西了。然而免死金牌真的能够“免死”么?也不尽然,今天我们说道的主人公,就是拥有免死金牌还被皇帝处死的人。
明太祖朱元璋作为真正贫民起家的皇帝,在起义和建国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协助,其中就包括李善长。李善长从小就喜爱读书,有智慧和谋略,通晓法家学说。他曾经劝朱元璋效仿刘邦,知人善任、施行仁政,朱元璋也听从了他的意见。
在朱元璋的奋斗史上,李善长也曾出谋划策,帮助朱元璋进行重大事务的决策。李善长更大的功绩则是在背后支持朱元璋,他主管军队物资,钱粮补给;他负责审核前来投靠的人才,考察他们的才能和忠诚;他还负责协调将领以及臣子之间的关系,调和矛盾,使团队团结一致;他擅长文告,通晓律令,是不可多得的治国人才;最最重要的是,他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一心辅佐,从来没有动摇。
可以说,李善长之于朱元璋就像萧何之于汉高祖,朱元璋的千秋大业,李善长功不可没。也正因此,李善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殊荣:朝中重臣,皇亲国戚(和朱元璋是儿女亲家),并且手握免死金牌——朱元璋钦赐铁券,李善长可“免二死,子免一死”。李善长本应该是安享晚年,封妻荫子,成为历史上的名臣,然而历史无情地成为了另一个样子。
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开始大规模清洗胡党,最后牵连出李善长,最终即使位高权重,手握免死铁券,也没有保住身家性命,李善长一家七十余口,全部被处死。
说起来李善长真的很冤枉,他对朱元璋可谓忠心耿耿。胡惟庸在朝的时候,曾经极力拉拢他,但是他不为所动,不管是胡派人来还是亲自登门,李善长都坚决不加入胡惟庸团伙。胡惟庸又派李善长的弟弟来劝说李善长,李善长最终无奈地说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也就是这句话,最终成了葬送李善长一家的丧钟。
当李善长这句话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之后,朱元璋下定决心,钦定了李善长的谋反之罪,李善长的免死金牌最终也没有救下他的性命。
相关参考
李善长(1314—1390)明朝开国丞相。字百室,汉族,定远(今属安徽)人。少读书有智谋,策事多中。元末迎谒朱元璋,从下滁州,为掌书记。拜右相国。洪武初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四年致仕。十年复命与李文忠总
李善长(1314—1390)明朝开国丞相。字百室,汉族,定远(今属安徽)人。少读书有智谋,策事多中。元末迎谒朱元璋,从下滁州,为掌书记。拜右相国。洪武初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四年致仕。十年复命与李文忠总
此人为大唐开国功臣,得到皇帝赏赐的两块免死金牌,却第一个被杀
在中国古代,每一次王朝的更迭,都会涌现出很多文臣武将,他们为新王朝的建立,都立下了不朽之功,也被称为开国功臣。但在王朝建立后,这些位高权重的开国功臣就成了皇帝的威胁,很可能会被以各种名义所干掉。但皇帝
历史秘闻 此人为大唐开国功臣,得到皇帝赏赐的两块免死金牌,却第一个被杀
在中国古代,每一次王朝的更迭,都会涌现出很多文臣武将,他们为新王朝的建立,都立下了不朽之功,也被称为开国功臣。但在王朝建立后,这些位高权重的开国功臣就成了皇帝的威胁,很可能会被以各种名义所干掉。但皇帝
“百战江湖一笛横,风雷侠烈死生轻。鸳鸯有耦春蚕苦,白马鞍边笑靥生。”在花花世界中,策马扬鞭忘却身后红尘,恣意潇洒浪迹江湖,畅快!畅快!然而,利益熏心面对权位诱惑有多少人舍得放下眼前,畅想清贫的远方!自
“百战江湖一笛横,风雷侠烈死生轻。鸳鸯有耦春蚕苦,白马鞍边笑靥生。”在花花世界中,策马扬鞭忘却身后红尘,恣意潇洒浪迹江湖,畅快!畅快!然而,利益熏心面对权位诱惑有多少人舍得放下眼前,畅想清贫的远方!自
“百战江湖一笛横,风雷侠烈死生轻。鸳鸯有耦春蚕苦,白马鞍边笑靥生。”在花花世界中,策马扬鞭忘却身后红尘,恣意潇洒浪迹江湖,畅快!畅快!然而,利益熏心面对权位诱惑有多少人舍得放下眼前,畅想清贫的远方!自
“百战江湖一笛横,风雷侠烈死生轻。鸳鸯有耦春蚕苦,白马鞍边笑靥生。”在花花世界中,策马扬鞭忘却身后红尘,恣意潇洒浪迹江湖,畅快!畅快!然而,利益熏心面对权位诱惑有多少人舍得放下眼前,畅想清贫的远方!自
李善长,开国丞相,明太祖朱元璋曾赐给李善长铁券,也就是免死金牌。“免二死,子免一死”据说以此可赦免自己两次死罪,子一次。最后的结果却是被朱元璋处死全家七十余人。朱元璋赐的免死金牌为何不能救李善长一命?
古代是一个人治的社会,皇帝为了拉拢臣子,保证臣下的人对自己的忠心,巩固自己的统治,将一些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发给自己的功臣和忠臣,以示宠幸,这些凭证类似于现代普遍流行的勋章(或奖章),只不过其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