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清心明志的寓言(望海楼)

Posted 春秋

篇首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清心明志的寓言(望海楼)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清心明志的寓言(望海楼)

原标题:清明:清心明志的寓言(望海楼)

施立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4月05日 第 01 版)

清明,万物至此皆清洁而明。

清明是节气,是节日,也是古人留下的一则寓言。

当大地返青、杨柳新绿,诸多华夏子孙涌回桑梓,追念乡贤、敬仰先烈,以致于四野如市。祭扫时,那一束鲜花、一樽薄酒、一炉纤香、一篇祭文或栽种的一株树,无不饱含慎终追远、敦邻睦族的孝亲传统。从释怀寄情、哀而不伤的墓祭,到“游子寻春半出城”的踏青,无不体现了阴阳谐和的文化传统。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对春景的书写和描绘,有关清明的典故与故事,数不胜数,滋润后人。

孔子问弟子们志向,曾点回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一志向简单朴实,富有生活情趣,孔子听后,也赞叹一声,表达认同。

从《诗经》中的《国风·郑风·溱洧》谈情说爱的描写“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到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的非常景象“清明节矣……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歌儿舞女,遍布园亭,抵暮而归”,无不让人对清明时节产生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在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的人面桃花里,在杜甫“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探春盛景中,人们感悟到,“万株杨柳属流莺”的清明,不只是如浸如染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更是天地合著的一篇振聋发聩的寓言。

传说中,颠沛流离19年,又“割股啖君”的介之推,血谏晋文公《清明》诗,为这篇寓言点睛:“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声声精卫填海,字字啼血杜鹃。唐明皇将衍生于春秋的清明节,定型于唐:“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该允许,使之永为常式。”

王羲之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以清丽笔调写下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茂林修竹间曲水流觞,临流赋诗,流素卵、浮绛枣,修禊除灾。唐太宗把柳圈作为护身符与吉祥物,在清明时节赐予文武大臣。唐朝人还着柳枝于门户,以避邪驱疫。柳树强大的生命力与内在灵性,能给人以佑生避邪的希望。

天清明,地清明,人也清明。清明本来就是“励志节”,“清”与“明”寓意清白为人、廉洁奉公。一年一度过清明,是天地警示——以先祖大德、乡贤懿风净心明志。德不匹高天厚土,汗颜先贤;知行若朗朗乾坤,耀祖光宗。春光万斛里,阳气发泄,万物萌生。踏青与游艺,养眼娱身,一如盎然春色,清洁明亮。地涌新绿,天降清明,人当顺天应时,明朗修齐治平之志,雕塑净洁出彩人生。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张光藻为何无辜获罪

  天津教案,俗称「火烧望海楼」,是一次天津人民反对外国传教士的斗争。清咸丰十年(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法国天主教士在天津望海楼设立教堂,诱人入教,强占民地,激起民愤。>  同治九年(1

神话寓言历史成语

寓言、神话、历史的成语每个15个,急用道听途说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

历史人物_寓言

10个历史人物励志小故事1、尝胆卧薪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

浅谈曾国藩在天津教案中的行为

曾国藩天津教案1870年发生在天津的一场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将曾国藩卷进了社会舆论的压力之中。曾国藩天津教案中的表现使他成为了民众们发泄愤怒的对象。天津教案的主要相关人员是天津望海楼教堂的天主教徒和当地

有关寓言历史故事演变过来的成语

一言九鼎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

道家基本功清心诀全文

《清心决》心若冰清,天塌不惊万变犹定,神怡气静尘垢不沾,俗相不染虚空宁宓,混然无物无有相生,难易相成份与物忘,同乎浑涅天地无涯,万物齐一飞花落叶,虚怀若谷千般烦忧,才下心头即展眉头,灵台清悠心无挂碍,

郑板桥写竹明志的故事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县令、潍县知县。郑板桥一生,以写

愚公移山是历史故事吗

1.愚公移山是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故事,还是传说《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简介: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

世界四大寓言有哪些

《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莱辛寓言》、《克雷洛夫寓言》。1、《伊索寓言》《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的寓言集,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7篇。该寓言集通

春秋战国 齐桓公出猎,愚公之谷文言文学习翻译

愚公之谷大致内容说外出打猎误入一座上谷,见到一位老人问是什么山谷,一位聪明的老人故意假托解释地名,讲了一个傻得荒唐的寓言故事,意在讽刺齐国司法的废乱。然而齐桓公信以为真,把寓言当成了真实的事情,没有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