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周平王没有复兴王室 周平王那些不得不说的往事
Posted 春秋
篇首语:艺术是生活的镜像,生活给了艺术再创造的灵感和力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周平王没有复兴王室 周平王那些不得不说的往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周平王没有复兴王室 周平王那些不得不说的往事
四十多年前,周幽王因为爱情,所以不怕受伤,在烽火台上玩火,以引诸侯来救。他还废掉了申后及太子宜臼,并准备加害太子。
太子宜臼只好逃到外公申侯家。而周幽王不依不饶,起兵攻打申国,无奈之下,申国请来了犬戎进行反击,本来只是想保卫一下家园,没想到,周幽王不经打,一打就败,一败就崩(牺牲),而申公一不小心就从自卫反击变成了反攻镐京。
史书记载,申侯、鲁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也就是说,申国、鲁国、许国共同扶立平王为周朝新任天子,平王正是太子宜臼。但据后人分析,这里面是夹了私货的。太子宜臼变成平王不假,申侯跟许文公大力扶持也不假,但鲁侯比较冤,他是“被参与”了。
当犬戎之乱时,除了申国、许国之外,还有秦国襄公、晋国文侯、郑国桓公(姬寤生的爷爷)、卫国武公纷纷前来拯救周幽王,鲁国根本没参与,根本原因是鲁国离得比较远,在交通不发达的春秋,距离是个问题,想参与也赶不上,但申国、许国非要拉上鲁国也是有原因的。
鲁国是周公旦长子伯禽的封国,在诸国之中,它有一个特殊的职能:掌天子之礼。负责王朝宗正、史官、祭祀等等有关礼仪方面的工作。所以申国、许国硬把鲁国拉上,无非是表示这是合乎礼的。但鲁国人对礼仪之国这个身份深感自豪,也非常珍惜这份荣誉。他们是断然不会参与周平王这档子事的。 因为周平王的天子之位来得不那么合礼。
周平王是杀了父亲才登上的王位,就算他是正宗的嫡子,就算他是被冤枉的,就算他是自卫反击,但他依然是一个弑父杀君者。
郑国的姬寤生不过请母亲搬到乡下去住,就被国人批评,周平王连父亲都杀了,他怎么可以当天子呢?
鲁国不但不参与,还一直拒绝承认周平王的合法地位。他们对周平王擅自使用其姓名权的做法也强烈不满。在他们看来,支持周平王,不如支持另一位。
在申国扶立周平王同时,西虢国立了周朝另一位王子余臣为天子(注意西虢国这一点),史称周携王,周平王与周携王并立的事情在史上称为二王并立。
在这场天子对抗中,周平王笑到了最后。他的办法很简单,送土地。 故事书里告诉我们,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拿诚信开玩笑,结果第二次,真的“狼来了”的时候,诸侯国都不来救,事实上,这是错误的,明明秦国襄公、晋国文侯、郑国桓公、卫国武公都带着兵马来了嘛! 当然,他们来不是为了再次倾情参演烽火戏诸侯的大戏,更不是为了勤王,他们是为了土地而来。
有一位思想者曾说,所有的政治活动都只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土地。周平王特别懂得这个道理,他将黄河西岸的地方给了晋,换来晋国的支持。最后,他的竞争者携王被晋所灭。 而他将原先被犬戎占去的地方给了秦,说起来,犬戎跟他还是患难兄弟,当初要不是犬戎帮忙,他早就被父亲消灭了,但此一时彼一时,当年的太子宜臼已经当了天子,怎么好跟那些吃生食的野人搞到一起。 最后,他支持郑国灭掉了东虢国,换来了郑武公的支持。
携王就没有这样大的魄力了,“携”这个谥号的意思就是怠政外交。不会搞外交工作,等待他的只有失败。 赢家周平王也不快乐,他将家搬到了洛邑,史学界也习惯将这一年定为春秋之始。
以周平王的想法,大概也是想开创一个新局面,借此拉近与齐、鲁、宋等国的关系,可他发现自己并不太受欢迎,这也不奇怪,一来,你分了地给晋、秦、郑,我们齐、鲁、宋又没占到便宜,凭什么搭理你?二来他身上还背着弑父杀君的政治包袱。
周平王意识到了自己的这个先天缺陷,但在早期,他有着秦、晋、郑的支持,尤其是郑武王的大力支持,家里有粮,心中不慌,也就没有把齐、鲁、宋这些老牌大国放在眼里。但随着郑武王的去世,新任郑国国君也就是姬寤生忙着跟弟弟较劲,基本上不管他,导致王室收入下降。更重要的是,周平王年纪越大,越看重名声。
平心而论,弑父杀君这种事他也不想的,况且又过去了那么多年,但那些姬姓大国老是抓着不放,一直拒绝承认他王位的合法性。这让他感到很不是滋味。他发现再跟郑国混下去,经济上捞不到好处,政治上得不到认可,不如趁早做出改变。
周平王做出的第一个改变,就是提拔西虢国的虢公忌父,表面上看是要分姬姓的权,但实际上是向齐、鲁这些大国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
不要忘了,虢公忌父的父亲虢石父是周幽王的死党,西虢国还曾经立了另一个天子携王。周平王提拔虢公忌父,等于向齐、鲁等大国投了一块问路石,表示他对当年的事情也十分后悔,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对携王的事情也很抱歉,但事情已经过去了,我愿意改过自新,大家忘掉历史,展望未来可好?
工于心计的姬寤生第一时间猜到了周平王的小心思,这才火速赶往洛邑,展开外交攻势,还不顾地位的差异,把人家的王子带了回来,也就是警告周平王老老实实地待在郑国的羽翼之下,不要给齐、鲁两国示好。
这样的举措,因为周平王跟太子狐双双去世宣告失败。 周平王虽然丢掉了西周的大片土地,但他忍辱负重,终于开创了东周的新局面,使周王室又得以延续下去。现在,他的继任者周桓王对他弃郑投齐、鲁的政治构思心领神会,一上台就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与非凡的执政勇气以及细腻的外交手段,不得不让人叹服少年可畏。
周桓王不惜暴露家穷,向鲁国借钱,无异于向鲁国示好。 周王室亲自求上门来,鲁国人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现在弑父杀君的周平王已经死了,他的孙子是无辜的嘛!况且鲁国想认可的携王都变成灰了,周王室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你不认可,又能认可谁呢?鲁国人绷了这么多年,觉得也挺没意思的,于是,借着这个台阶,大笔一挥,友情赞助了周平王的丧葬事宜。
收到鲁国的赞助费后,周桓王迈出了第二步,准备再次提拔虢公忌父为卿士,这位忌父先生上次跑了路,本打算避两年,但没想到周平王崩了,作为长期跟王室保持良好关系的小国,忌父只好硬着头皮来洛邑参加周平王的追悼会,想着快去快回,周桓王在办丧事,不会有精力注意他,可没想到,这位少年天子是搞政治的高手,刚说完节哀顺变,忌父就被要求出任卿士。
忌父当场谢绝,上一回拒绝,还是下意识地避险机制起作用,最近他更是想明白了,自己要不要当这个上卿,不仅仅是个人的工作问题,也不是领导的信任问题,而是他已经成了周桓王与郑君姬寤生,乃至郑国与齐、鲁、宋等国之间政治斗争的棋子。
拒绝之后,忌父想了很多的说辞,准备应付周桓王的劝说,但奇怪的是,周桓王并没有像他爷爷那样细心做他的思想工作,只是淡淡表示,你要是真不愿意,那就算了。
相关参考
春秋战国 周平王没有复兴王室 周平王东迁是西周与东周的分界线,为何没让周朝变强反而走向衰落
历史上将周平王东迁视作是西周与东周的分界线,也是开启春秋战国诸侯纷争时代的标志事件。那么,一次迁都行为何以能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呢?实际上在这次迁都行为的背后所蕴藏着的,是周王室与其分封的诸侯势力间的一次
四十多年前,周幽王因为爱情,所以不怕受伤,在烽火台上玩火,以引诸侯来救。他还废掉了申后及太子宜臼,并准备加害太子。 太子宜臼只好逃到外公申侯家。而周幽王不依不饶,起兵攻打申国,无奈之下,申国请来
春秋战国 周平王是谁 为什么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就开始被诸侯吊打
周平王东迁,如果放在正常的周王室本来就没什么大不了。王室东迁,早在西周初就在筹划中了。周人第一次东征倒商之后,就想着东迁中原。但是,由于商人和天下其它方国大多对周人没有心服,因此周人东迁的心愿在周武王
春秋战国 周桓王为什么要打郑国 二. 郑国和周王室的关系
想着削弱郑庄公,居然因为郑庄公上朝,一下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更令人惊讶的是周平王提出这一方案后朝臣非但没有一个阻止的,反而都全力促成此事。显然周平王和群臣们早已达成了一致,周郑交质是之前就安排好了
在很多讲解东周、春秋时期的书籍中,都将「”周平王东迁”定义为春秋时期的开始以及东周「”礼崩乐坏”的标志。其实任何一个王朝的重大改变都不是在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周平王的东迁,其实只是一个方便后人定义周与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郑武公帮助平王东迁有功,成为王室卿士。武公死后,郑庄公承袭卿士之职,执掌王室事务。平王欲分政于虢公,庄公不满,平王惧怕庄公,于是与郑交换人质以信盟。这说明周、郑之间的君臣关系
春秋战国 周平王的儿子周郑交质是指在西周灭亡后,诸侯迎立天子东迁,郑国
周郑交质。周郑交质是指在西周灭亡后。诸侯迎立天子东迁。郑国在周平王东迁以后。积极服侍周王室。东周初期和周天子建立了良好的君臣关系。但是由于后来周平王又宠信他人。周王室和郑国的关系开始恶化。以致后来发生
大家都知道直至秦灭周王室,才算东周彻底灭亡,也就是说,整个春秋时期和战国的大部分时间都还处于东周。东周的诞生是由于西周王室内讧,周王被杀,其中一个王室成员卷着铺盖卷跑到洛阳立国,他就是周平王。由于周平
平王东迁的时间:周平王迁都洛邑是在什么时候?公元前770年,也就是周平王即位后的第二年,周王室将国都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春秋战国乱悠悠的历史从此拉开了序幕。周平王为何迁都?这还
65536:那秦也是关中诸侯,为什么能立住脚?monitor:秦国在宣王年间被打的领地全无,逃进镐京,还是宣王派兵帮他们复国。秦仲立三年,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