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退避三舍”是退了多少里

Posted 命令

篇首语: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退避三舍”是退了多少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退避三舍”是退了多少里

  公元前633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联军攻打宋国。宋国国君宋成公向晋国求救。晋国的大臣们都同意出兵救援宋国,因为这可以 借扶助弱国之机,建立霸业。也知道,要想取得中原霸主的地位,就必须打败楚国。于是,他组建了三路大军去救援宋国。> >   公元前632年,晋军先后攻克了归附楚国的曹国和卫国,俘虏了两国国君。> >   楚成王本来就不想与晋文公交战,一听说晋国出兵助宋,立刻命令成得臣退兵。成得臣接到命令,先派人要求晋军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许诺曹、卫两国国君,恢复他们的君位,先决条件是他们须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都按晋文公的条件与楚国绝交。> >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这两个国家不讲道义倒先来跟楚国绝交,就率领全军冲向晋军大营。晋文公立刻命令晋军后撤。许多晋军将领对此举不理解。狐偃 解释说,当年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曾许诺:如果两国交战,晋国会。今天之所以后撤,就是为了信守这个诺言。> >   晋军向后撤了90里停下来,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布置好了阵势。楚军尾追到城濮,跟晋军对峙。> >    大战刚一展开,晋军又向后败退。后撤时,他们在战车后面拖着树枝,使地下扬起高高的尘土。高傲的成得臣看到尘土高扬,断定败退的晋军十分慌乱,就不顾一 切地指挥军队紧追不舍。这恰好中了晋军设下的埋伏。晋军的伏兵冲杀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首尾切断。佯败的晋军也返身杀回,前后夹击,楚军大败。晋文公命令 停止追击。成得臣在败退途中,羞愧自杀。> >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们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晋文公趁机约了各国诸侯赴会,订立盟约,成为中原霸主。> >   【知识链接】 退避三舍> >   古时候行军,每30里为一“舍”,“退避三舍”就是主动后退90里的意思。现在比喻主动对人让步,不与之相争。

相关参考

春秋战国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 晋文公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害死了太子,又害得太子的两个弟弟重耳和夷吾逃亡国外,各奔东西。重耳逃亡到楚国时,得到了楚成王的厚待,重耳非常感激。有一天,楚王又设宴招待重耳

春秋战国 晋文公退避三舍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

春秋战国 宋襄公两个典故 退避三舍的典故

【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示例】

春秋战国 晋文公守诺退避三舍的故事

楚成王出兵攻打宋国,宋成公变派人来晋国求救,,这是就为难了,宋国对他有恩应当帮助,但是楚国对他的恩惠更大,不知怎么办才好。晋文公向群臣们商议办法,狐偃提出攻打曹、卫能帮宋国解围,晋文公同意了这个方案实

春秋战国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 晋文公的优点是什么

晋文公守信用,重诺言,这个行为也客观上利用了对方的缺点(骄傲),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最终取得胜利。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春秋战国 晋文公人物形象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简介

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是齐桓公。周平王避开第戎往东迁移,开始了春秋时期几百年的东周时代。晋文公重耳在游历了诸国后重回到晋国,当时晋国国君。重耳联合外戚舅舅狐氏和姐夫赵衰一同整顿国内政治,采取以公族为主,外

春秋战国 晋文公的故事---秦晋之好、退避三舍、寒食节与清明节

  秦晋之好:  春秋时,晋献公因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杀死太子申生,其余众公子纷纷逃亡国外,其中以公子重耳最贤,先后流亡至齐,曹,宋,郑,楚等国,最后至秦,为秦穆公所看重,并把亲生女儿怀嬴许配给他,随

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重耳成功跑到了楚国。楚王对重耳很好,当做贵宾招待。重耳很感恩就告诉楚国等以后我重掌大权的时候,如果楚晋两国发生了摩擦,晋国的军队都会先退让三舍那么远。后来没想到事情真的发生了,楚

春秋战国 宋襄公两个典故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的故事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成语典故_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退避三舍是谁的故事退避三舍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出处和典故  重耳逃亡在楚  春秋时期《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