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屈原“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Posted 春秋

篇首语:运气不可能持续一辈子,能帮助你持续一辈子的东西只有你个人的能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屈原“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屈原“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无数的大诗人,留下浩如烟海的瑰丽诗篇,千百年来,滋养着我们的精神,维系着我们文化的血脉。他们如群星丽天, 熠熠星辉照亮中国诗坛,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满天的繁星之中,屈原无疑是那最亮的一颗。他“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 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卜居》等奇瑰壮丽的诗篇,引得后人无限景仰追慕。无论是诗仙李白还是诗圣杜甫,都为他的才华 而倾倒,为他高唱赞歌:“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他的骚体诗在他去世之后,风靡一时,“屈原既死之后,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并开了汉赋的先声。其实屈原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 家,“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对于内政外交都曾提出过很有见地的建议。可惜他遭受小人的陷害,落得个“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下场。最终,在秦将白起率军 攻破楚都郢之后,屈原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投汨罗江自尽。相传,当地的人民听说后,争先恐后地划着船去打捞这位令人尊敬的诗人的遗体。他们怕江中的 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这就是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习俗的来历。> >    屈原的一生,是壮烈的一生,也是悲剧的一生。他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抗拒着一个充满昏乱绝望的时代,最终被那个时代所吞噬。他的命运,是历代富有良 知的知识分子的命运的缩影,因而他的悲剧是带有共性的。探求屈原的生平事迹,对理解中华民族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和命运都有所帮助,这也是屈原的魅 力所在。从这一点来说,屈原已经不仅仅是他自己,他是一个符号,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士大夫的代表。> >   屈原名平,故古人又称其屈平,是战 国末期楚国人。在他的长诗《离骚》中,他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根据他自叙“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以推知他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40年(另据 胡念贻先生考证,屈原实生于公元前353年,可备一说),于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都城时,投汨罗江自尽,终年62岁。他是楚国的贵族,司马 迁在《史记》中说他是“楚之同姓”,王逸则认为屈原是楚庄王的儿子瑕的后裔,楚庄王把瑕封在屈地,他的后裔遂以邑为氏。屈原在《离骚》中也曾交代过自己的 身世,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尽管对这两句诗的训释目前专家们尚未达成一致看法,但绝大多数人认为屈原是在自报家门,追溯远祖,他乃是上 古高阳帝颛顼的后裔,其父名伯庸。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比较详尽地记载了楚国的发源及世系:> >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 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 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 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   从司马迁的记述来看,楚国的祖先也是颛顼高阳,与屈原自称出于高阳吻合,两者相互参证,可知屈原 是颛顼后裔的说法,并非无稽之谈。另外,据司马迁自述,他们司马家族的远祖也是五帝时期的重黎氏,担任南正、北正之官,负责观察天文地理。一直到夏商时 期,世传其业、世袭其职,基本没变。如此说来,司马迁和屈原还是同宗共祖,三千年前是一家。> >   屈原的故乡,目前大家比较认同在湖北秭归 一说。有人更是认定在秭归县东北的乐平里。至今在秭归仍然有许多和屈原有关的名胜古迹和美丽的传说,如屈原故里、女庙、捣衣石、照面井等。杜甫也认同这 一说法,他在一首歌咏秭归的诗《最能行》中说:“若道土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把屈原当做秭归“英俊才”的杰出代表。> >   一、屈原的黄金年代:入议国事,出接宾客> >    屈原既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家庭,从给他取名“正则”来看,他的父亲对屈原是寄予厚望的。因此,屈原自幼就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 以修能。”屈原学习努力,博览群书,很快就成长为一位知识渊博的有志青年。刘向在《新序》中说他“有博通之知,清洁之行”,当非虚誉。还在青年时期,屈原 就有急切的报国之心,他想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效力,建功立业,深恐蹉跎岁月,年华空老,壮志难酬。这种心情多次在《离骚》中流露:> >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   朝搴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当时以“夷狄”自居的楚国,相对于中原其他诸侯国来说,文化还是比较落后的,像屈原这样的人才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加之他又是楚国国君的同姓,所以很快就 得到楚怀王的重用。屈原在楚国先后担任过两个官职:三闾大夫和左徒。据王逸的注释:“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族谱,率其贤良,以例 国士。”看来这一职务大体相当于后世所谓的“宗正”,负责管理王室宗族事务和教育宗室青少年。这一职务一般选择品行高洁、知识渊博的宗室担任。就屈原本身 的特点来说,他无疑是担任这一职务的不二人选。楚怀王选择屈原来担任这一重要职务,也显示了他早期对屈原的重视和信任。后来,屈原在《离骚》中回忆这段美 好的经历时说:“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看来他在此时为楚国培养了不少人才。由于年代久远,文献不足,具体的情况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 >    屈原担任的另一重要职务是左徒。这可能是屈原一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光。《史记·屈原传》载:“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 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屈原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全面参与楚国的内政外交。楚怀王十分看重屈原的 才干,楚国的大政方针也都要和屈原商定,并委托他起草。这时的屈原,实际上处于国家的中枢位置,是他一展雄心壮志的最佳时机。屈原也意气风发,为了报答怀 王的信任,为国事殚精竭虑,每一项宪令的出台都要深思熟虑,自感万无一失后才敢落笔。屈原对于这段时光也非常满意,在遭谗被贬之后,还时时怀念不已,他在 《九章·惜往日》中无限深情地回味:

相关参考

春秋战国 战国第一美男子宋玉竟是害死屈原元凶

战国第一美男子宋玉竟是害死屈原元凶?宋玉有没有背叛屈原?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男,有句俗话叫做“貌若潘安,才比宋玉”,宋玉除了美貌以外还是个大才子,他是屈原门下的爱徒。在郭沫若的

春秋战国 战国第一美男子宋玉竟是害死屈原元凶

战国第一美男子宋玉竟是害死屈原元凶?宋玉有没有背叛屈原?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男,有句俗话叫做“貌若潘安,才比宋玉”,宋玉除了美貌以外还是个大才子,他是屈原门下的爱徒。在郭沫若的

屈原是春秋战国时代哪国人

每每说到屈原,难免会想起他的楚辞《离骚》。许多优美的句子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哀民生之多艰这样的词已经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都知道,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因为在职业上不得意,且又被人

历史人物 屈原是春秋战国时代哪国人

  每每说到屈原,难免会想起他的楚辞《离骚》。许多优美的句子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哀民生之多艰这样的词已经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都知道,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因为在职业上不得意,且又

春秋战国 屈原为何创作《离骚》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是《离骚传》中对于离骚的评价,哪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屈原为何会创作离骚呢,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说一

历史人物 战国末期楚国诗人、左徒屈原简介,屈原为什么投江自杀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日,屈原生于楚国丹阳,到来年的正月初七日,屈原一周岁,居乐平里。周显王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屈原居乐平里。屈原自幼嗜书成癖,读书多而杂,

春秋战国 屈原为什么要投汨罗江

>  提起端午节,小朋友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这一天不仅有粽子吃,而且有些地方还会举行赛龙舟的活动。可是,你知道这个习俗和伟大的诗人有关吗?你知道屈原当初为什么要投汨罗江吗?想了解有关屈原和端午节的故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投江的故事

屈原投江的故事提到屈原,大家第一反应是端午节,接着就是吃粽子,再接着就是粽子是蘸糖还是蘸酱油的问题。如今,除了屈原当年投江的地方的人会大肆纪念,其他的人多是吃个粽子象征性过一下吧。越剧中的屈原话说,当

屈原竟为“芈氏”后代

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人,而且屈原是个忠臣,即使被楚国的君王流放却也不忘报忠祖国,尽管屈原的历史结局以投河而死为终,但是历史上留下他的作品,已足够令大家记住他。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中也有屈原,不仅

历史人物 屈原是哪个朝代的,屈原是哪个朝代的

 屈原是哪个朝代的,本站网小编整理,欢迎阅读!  战国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