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晏子鞠躬尽瘁的“裱糊匠”
Posted 春秋
篇首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晏子鞠躬尽瘁的“裱糊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晏子鞠躬尽瘁的“裱糊匠”
中国古代读书人最为理想的人生境界,莫过于《大学》中所提出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完美模式。两千多年来,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孜孜以求,可惜的 是鲜有人能够践行好的。倒是在这一理论提出之前的晏子,各方面都还做得不错,可以算作“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于家,晏子不仅是负责任的好丈夫,在 一不贪污二不受贿的情况下,还将家族、妻族内外照顾得停停当当的,被后人引为典范。于国,晏子先后侍奉过齐国灵公、庄公和景公三位君主,“进思尽忠,退思 补过”,与他们的相处算得上成功。尤其是在相齐景公期间,尽忠竭力劝勉这位花花公子国君体国爱民,运用自己高超的裱糊技术,弥缝齐国社会日益加剧的危机, 使齐国这座几百年老破屋,屹立于风雨之中不漏不倒,成为当时的“国际”风云人物之一。至于平天下,晏子虽未能像管仲那样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 下”,但他在风云激荡的外交场合,机智勇敢,折冲樽俎,有力地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无怪乎司马迁在为晏子所作的传记中写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 所忻慕焉。”这位被尊为“文史之祖”的太史公对晏子佩服得五体投地,以至于甘心为他做个“司机”。> > 晏子名婴,字仲,古代莱国夷维(今 山东高密)人。约生于周简王元年(前585),卒于周敬王二十年(前500)。他出身于齐国贵族之家,其父晏弱为齐国的大夫。齐顷公时,晏弱曾与高固、蔡 朝、南郭偃三人一起作为使者代表齐国与晋国会盟,当时晋国与齐国关系紧张,晏弱被晋国羁留。后来有人为他在晋景公面前说情,他才得以脱身。齐灵公时,晏弱 为齐国在东阳(今山东临朐东南)修筑城池,为吞并莱国做军事准备。此后不久,齐国即吞并莱国,莱共公逃到棠(今山东鱼台东)地,晏弱又举兵围棠而灭之,在 齐国吞并莱、棠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其实,晏弱不仅战功卓著,他还是一位知识渊博而富有远见的人。齐灵公时,周灵王欲聘王后于齐国,灵公不知有关的 礼仪,便向晏弱咨询。晏弱以他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帮助齐灵公顺利答复周王室,促成了齐周联姻。晏弱与鲁公孙归父交谈后,准确地预见了公孙归父必然灭亡。晏 子出身在这样的家庭,从小便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这对他的成长自然非常有利。可以说,晏子的聪明睿智、博学善辩、洞达世事与他的遗传基因及所接受的良好 教育是分不开的。> > 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晏弱卒,晏婴继其父为齐国大夫,从此登上政治舞台,在纷纭复杂的政治生活中施展自己的 大智慧。他历仕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成为继管仲之后齐国历史上又一位大政治家,是春秋中后期我国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在齐家、治国、平天 下等各方面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谦虚宽恕、高尚廉洁、机智幽默、通权达变、坚贞不屈,带给我们不少人生启迪,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 一、“裱糊”的最高境界:一心以事三君> > 细读有关晏子的文献,首先令我们服膺的,是他在政治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智慧。他通权达变,洞明世事,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因而能够因时因事因人制 宜,不做无谓的努力,更不做无谓的牺牲。他所辅佐过的灵公、庄公、景公三位齐国君主,脾气不同,性格各异,而晏子却能应付自如,并且得到三位君主的尊敬, 功成身在,关键在于他高超的“裱糊”技巧:能根据三位君主不同的特点,灵活地处理与他们的关系。据孔老夫子的总结:“灵公污,晏子事之以整齐;庄公壮,晏 子事之以宣武;景公奢,晏子事之以恭俭。”齐灵公头脑不是很清楚。据《左传·襄公二年》记载,齐灵公曾经发兵攻打莱国,意欲将其吞并。弱小的莱国面对齐国 这个庞然大物自然无力抵抗,然而莱人似乎并不惊慌,他们通过正舆子贿赂夙沙卫牛马百匹,就轻松地将危机化解。夙沙卫是灵公宠信的一位太监,在得到莱人的贿 赂后,他便撺掇灵公,让齐军打道回国。《左传》的作者写到这儿禁不住一声长叹:“君子是以知齐灵公之为‘灵’也!”在古代的谥号中,“乱而不损曰灵”,是 恶谥之一,专门为那些头脑不清楚的君主们准备的。把国家托付给这种人,自然是一种悲哀;给这种人做臣子,也是非常令人头痛的事。所谓“事之以整齐”,用晏 子自己的话说,就是“婴之于灵公也,尽复而不能立之政,所谓仅全其四支以从其君者也”。那就是尽心尽力地对灵公劝谏辅弼,至于自己的言论不被这位糊涂的君 主所采纳,齐国的政治未能改善,那也不可强求。自己也没有必要像比干那样,拼死力争,最终不仅没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反而白白地送了性命, 而商朝也随即灭亡。在已知不可能裨补国计民生的情况下,洁身自保,待时而动,决不自作多情,这就是晏子的聪明之处。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古往今来,却不知绊 倒了多少英雄豪杰!“殷鉴不远,可以为师”,商纣王的叔父王子比干的下场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刚愎自用的纣王暴虐无常,诸侯离心,民不堪命,商王朝岌岌乎 殆哉!忧心社稷的王子比干不顾自身安危,多次强谏纣王,终于惹得这位独夫心生杀机,比干落了个被剖心而死的下场。王子比干之死,不仅没有给危机重重的商王 朝带来任何转机,反而使商王室“天下共主”的声誉降到最低,内部更加分崩离析。虎视眈眈的周武王闻知比干被纣王剖心而死的消息,兴奋无比,打起替天行道、 吊民伐罪的大旗,乘机起兵,牧野一战而灭商。> > 晏子的洁身自好与比干的悲剧说明了“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条古训亘古不变。当历史没有留给你施展才能的舞台时,该放手时就要放手,不然白白送命,也不会对国家、社会有任何益处,只是徒然地在历史上留下一声长长的叹息!明哲保身,多少还能给自己一次东山再起的机会。> > 灵公晚年,听信自己最宠爱的戎姬的谗言,将早已立为太子的庄公废掉,另立子牙为太子。乘灵公卧病的当口,齐国的权臣崔杼突然发难,迎立废太子庄公。不久,灵公病死,庄公正式继位,在内乱中晏子迎来了新君主。> > 如果说灵公最大的特点是糊涂,那么继立的庄公最大的爱好就是好勇斗狠。他是靠暴力夺回权位的,所以特别迷信强权。继立之后,他便与拥立自己的崔杼相勾 结,把屠刀挥向与自己有矛盾的公室成员及大臣。在一片刀光剑影中,公室的势力大为削弱,最终形成崔杼专政的局面。齐庄公喜欢养勇士,做事不讲规矩,不顾道 义,全靠武力摆平。上梁不正下梁歪,在齐庄公的带领下,齐国的勇士仰仗着武力横行无忌,贵族世家也都以好勇斗狠为荣,既无人敢于向庄公指出他的错误,也无 人向庄公提好的意见和建议,整个社会风气很快变得乌七八糟,齐国的政治又陷入一片昏乱。晏子看不下去了,决定找庄公谈谈。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晚清重臣、大清裱糊匠李鸿章死后,给他的后人留下了什么遗产
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大清走向灭亡的时代,满清这艘破船内外交困、风雨飘摇。李鸿章为挽救大清做了很多工作,也做出来很大贡献。由此好多李粉们对他大加吹嘘,接着国际友人礼节性质的话茬夸他是千古完人。其实马关条约
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晏婴,别名晏平仲、平仲,山东夷维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代表作品《晏子春秋》。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
晏子,名婴,字仲,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对内辅助朝政,屡谏齐王,对外智抗楚国,维护国家威严,是当之无愧的齐国人。晏子具有政治远见,并多次谏言齐景公。在齐景公即位之初,晏子被派去治理东阿
2008-12-2222:35齐景公喜欢射鸟,使用烛邹掌管那些鸟,但鸟跑掉了。[]景公大怒,诏告官吏杀掉他。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于是召来烛邹并在景
1901年11月7日,大清国的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逝世了。这位晚清重臣的去世让帝国中枢为之震惊,一位帝国破屋出色的裱糊匠的离去,让将倾的朝廷惶惶不安。这年的9月7日,他和奕粮崭沾表帝国签订了《
1901年11月7日,大清国的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逝世了。这位晚清重臣的去世让帝国中枢为之震惊,一位帝国破屋出色的裱糊匠的离去,让将倾的朝廷惶惶不安。这年的9月7日,他和奕粮崭沾表帝国签订了《
春秋战国 晏婴怎么死的 晏子使楚是怎么怎么回事 晏子最后是怎么死的
有史书记载:晏子身无五尺,封为齐国首相。身高不到五尺的晏子,按照当时的身高来计算,应该只有一米一左右,身高一米一的晏子,果然称得上是短小精悍,但是没人有想到,这个身材矮小的侏儒,头脑里竟蕴含了如此多的
春秋战国 晏婴怎么死的《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
晏子使楚。《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爱国。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
又逢甲午年,自然而然我想起了李鸿章,这位100多年前的悲剧主角。洋人称赞他为“领航员”,他却自承是“裱糊匠”。甲午年后,那座风雨飘摇的“纸房子”(清王朝)已经千疮百孔,李鸿章纵有回天之心,也无回天之力
文言文使楚整体用一个成语来说:自取其辱。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结果被晏子一一化解,且最后还被晏子侮辱了。这里可以看出,楚王所受的侮辱难堪都是他自己造成的。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蔑齐人入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