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战国七雄
Posted 王道
篇首语:勤奋就是成功之母。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战国七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战国七雄
韩、赵、魏、齐、楚、燕、秦。自公元476 BC至221 B.C. 。指的是同时并存的七个国家,结束自秦始皇统一六国。
战国初期,七雄皆各有所长,鹿死谁手难见分晓。当时最强的国家并非秦,而是三家分晋后的魏国。魏用了庞涓为大将军,而庞涓不能容纳师弟孙膑,进而加害成残,孙膑回到了齐国。满腔仇恨,致使兄弟各为其主,孙膑的「围魏救赵」「减灶诱敌」使得庞涓战死,魏败,国力减弱。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变了原来的军队型式,也使得国势日强。
秦孝公用商鞅,商鞅变法是先秦最彻底的一次改革,他取消世袭的特权,使秦国走向国富民强的大道。商鞅最初见秦孝公,说以帝道治国,王不开悟,复以王道说之,仍未入耳,再以霸道说之,有了采用之意,最后以强国之术说君,秦孝公听数日不厌。可见商鞅真是满服经纶,如果秦孝公采纳了以王道治国,相信商鞅也有使秦国走向王道的策略,可惜啊!秦国可说是个幸运的国家,秦王政更是个幸运的皇帝,他的大统一绝非他一人之功,而是他的先祖们累积下来的跟基。秦穆公有百里奚等贤臣;秦孝公得到了商鞅的辅佐;秦惠王有了张仪;而秦昭王又有范雎这样杰出的宰相。这些杰出的人才,为秦国奠定了良好的国基。秦王政延用了张仪的连横,粉碎了六国的联合阵线,用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对较遥远的燕、齐、楚、一律亲和以对。而对自己接壤的韩、赵、魏则毅然诉诸武力,这个外交政策使所有的国家陷入孤立,以便各个击破。范雎原是魏国人,而且是个很爱国的魏国人,因宰相「魏齐」嫉妒他的才能,以叛国陷害置他于死地,乃跑到秦国去游说秦昭王,终为秦国所用。直到赢政自己亲政,有经国之才的李斯,经吕不韦的推荐,在秦王前成为亲信侍从,以其才干,终成了秦王的谋臣、丞相。他劝秦王政在强盛之时,迅速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秦王欣然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命其制定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策略和布署。此时的李斯可说权倾内外,尊宠已极,不禁想起他老师荀卿说过的一句话「事物最忌太盛,物极则衰」。但利令智昏,终究难免一死。经过春秋战国近五百年的纷乱局面,秦始皇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天下。可惜是个短命的王朝,仅十五年。
一语成谶:
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第六年(前215年),派遣燕人卢生去找寻「长生不老之药」。实际上却找到了预防亡国的启示。燕人卢生带回的图书上说:「亡秦者胡也」可惜秦始皇误读了这一天机,心想,这「胡」当然就是北方的匈奴了。其实书中所说的「胡」并不是指胡人,而是指秦二世胡亥!
相关参考
>战国七雄:秦楚韩魏燕赵齐> 赵国初分晋国时的疆域大致包有今山西中部吕梁山以西至黄河东岸的部分地区,以及山西省北部和东南部的部分地区,逾太行山并领有今河北省的南部,以及今山东、河南两省与河北交界处的
战国七雄先后灭亡的顺序?战国时代最后三十多年,山东六国已无力与秦国对抗,秦国不断向东蚕食六国国土,后来至秦王嬴政在位时,一举灭六国,一统中国。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公元前2
战国七雄灭亡的先后顺序公元前230年,韩国灭亡。公元前229年,赵国灭亡。公元前225年,魏国灭亡。公元前225年,楚国灭亡。公元前223年,击破项燕,全面占领楚地。公元前222年,燕国灭亡。公元前2
战国七雄哪国最强齐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有吕齐和田齐之分。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吕尚于齐,由于国君姜姓吕氏,故又称吕氏齐国,史称吕齐。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并于前
战国七雄形成:战国七雄指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经过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的无数次兼并战争,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
战国七雄形成:战国七雄指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经过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的无数次兼并战争,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
我们知道战国七雄指的是齐、秦、楚、赵、韩、燕、魏七个强大的国家。战国七雄为一流国家,当然七雄中也有强有弱。其他国家为二流三流,都为七雄所吞并。越国在春秋初就已经是强国。齐桓公北伐孤竹、离枝时就怕越国趁
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五个君王,战国七雄却是七个国家。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齐、楚、燕、韩、赵、魏、秦,称“战国七雄&rdquo
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管理对于各国实力都有辉煌和鼎盛的时候。大家都好奇,在那个时期到底哪国强?谁的实力更胜一筹?带着疑问,下面本站网小编针对战国七雄和三杰做出分析,来盘点战国个诸侯国的实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