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力比诸葛亮多8万,司马懿为何不敢主动出战
Posted 军队
篇首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兵力比诸葛亮多8万,司马懿为何不敢主动出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兵力比诸葛亮多8万,司马懿为何不敢主动出战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开始了他最后一次北伐。按照惯例,曹魏方面还是派遣司马懿迎战。但不得不说,司马懿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只能选择固守与蜀军拼消耗。最终司马懿熬死了诸葛亮,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出现。司马懿的兵力比诸葛亮多出8万人,但司马懿为何不敢主动出击。除了诸葛亮用兵高明以外,还有就是蜀汉军队强悍的战斗力。
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后,三国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魏国总人口430多万,拥有兵力40余万。吴国总人口230多万,拥有兵力25万。蜀国的家底最差,蜀国只有90多万人口,兵力9万余人。并不是说当时只有这么多人,而是说能够统计到的人口只有那么多。当时有很多人都不在控制之下,也就是黑户。蜀国的总兵力只有9万多人,诸葛亮率领军队北伐时,需要留下一部分防御东吴,还有留一部分镇守南中。
所以,诸葛亮能够用于北伐的兵力不超过5万人。在三国演义中说,经过诸葛亮七擒孟获后,南中地区没有反叛。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南中地区多次反叛,蜀汉需要在南中留下一些部队。诸葛亮率领军队北伐之后,魏国方面派去司马懿迎战。魏国的兵力比蜀国多得多,司马懿统帅10多万军队出战。从兵力上说,司马懿比诸葛亮多8万以上。按照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应该是司马懿主动进攻才合理。但真实的情况是,诸葛亮在主动进攻。
面对诸葛亮的进攻,司马懿完全是被动防御,与诸葛亮拼消耗。司马懿为何不敢出战,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诸葛亮指挥水平很高,司马懿不是对手。第二,蜀汉军队的战斗力强悍,即使是正面较量,魏国军队也不是对手。在军队训练方面,诸葛亮很有办法。将不同种类的士兵,编入了不同的部队。此外,在武器水平上,蜀汉军队也超过了魏国。
但是诸葛亮也有软肋,那就是后勤。蜀汉的国力贫弱,再加上山区运粮困难,诸葛亮没有能够打持久战。司马懿就是看透了这一点,才选择利用拼消耗的办法对付诸葛亮。纵观中国历史,不但是蜀汉政权,后来的后蜀政权也是这样。占领了陇西部分地区,但随后就被后周军队击退。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一点至关重要。即使在现代战争中,后勤也是重中之重。
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国进入了休养生息时期。蒋琬和费祎都驻扎休养生息,但是在费祎被暗杀之后,姜维开始主政。认真的说,姜维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将领,但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姜维打破了诸葛亮的部署,这对蜀国的影响非常大。在姜维主政时期,蜀国军队的战斗力也在下降。到了三国的后期,魏国军队开始与蜀汉军队正面较量。
揭秘三国托孤重臣李严为何大哭而死
诸葛亮五出祁山,率兵北伐。大军所到之处,魏军望风披靡,司马懿吓得躲在上邽城中,三日不敢出战。魏国名将张郃自恃英勇,不顾司马懿一再劝告,非要主动出击,结果中了诸葛亮的诱敌深入之计。不仅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乱箭射死于峡谷之中。
张郃已死,蜀军士气空前高涨、锐不可当。但就在诸葛亮准备乘胜追击的时候,却突然接到同为托孤重臣的李严发来的告急信,信中说:“东吴陆逊兵犯蜀国”。诸葛亮闻知,不敢怠慢,立即率大军退回汉中。大军驻扎完毕,就在诸葛亮正要回成都面见后主刘禅的时候,尚书费祎却匆匆赶到了军前。
一见面费祎就急切地问诸葛亮:“丞相出师大捷,为何又突然回兵?”诸葛亮一时摸不着头脑,就告诉费祎是李严发来告急信,称“东吴进犯,让我回师救援。”费祎一听也有些不知所措,说:“李严在圣上面前奏称军粮已办,丞相无故回师,必有降曹之意。天子因此命某来问耳。”诸葛亮一听大怒,即刻命人查访。一调查才知道,原来是李严催缴粮草不力,怕诸葛亮降罪,就写信给诸葛亮谎报军情,让诸葛亮形成回兵的事实,然后自己又到后主面前奏称诸葛亮欲降曹。掩耳盗铃,两头隐瞒,为的就是推卸自己催粮不力的责任。
诸葛亮一听这个情况,顿时就起了杀心,命令即可把李严招来问斩。
关键时刻,费祎却提出李严与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不宜斩杀,建议从轻发落。诸葛亮思考良久,觉得不无道理,也就答应了。费祎回到成都之后,及时上书向刘禅作了汇报。刘禅一听也是勃然大怒,命令武士立即将李严推出去斩首。这时费祎又奏,说诸葛丞相念李严托孤重臣,未可轻易斩之。既然亚父有言在前,刘禅自然听从。但死罪虽免,活罪难逃,处罚是不可避免的。最终李严捡回了一条命,贬为庶人。后来,诸葛亮又让李严之子李丰接替父位,继续收缴粮草,保障前线的粮草供应。
按说这事也就算过去了。我们在一面谴责李严不顾大局的同时,更对诸葛亮的宽宏大量感到由衷敬佩。
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诸葛亮之所以不杀李严,不是不想杀,而是接受了费祎的规劝。按他的本意,李严即便有十颗脑袋也不够砍的。这倒不是说诸葛亮好杀,关键是处在那个对敌斗争的关键时刻,李严不仅不全力以赴,而且还谎报军情。致使前线将士用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顷刻间付之东流、前功尽弃。这等罪行,不军法从事着实有些说不过去。
如此看来,杀李严是情理之中,不杀李严显然就是法外开恩了。对此,一向以军纪严明的诸葛亮不会不清楚。或许就是诸葛亮因了费祎说的那句“同为托孤重臣”,也怕杀了李严落下千古骂名。李严到底没杀,诸葛亮也就想明白了,送佛送到天,好人做到底。不仅免了李严的死罪,而且又及时启用其子李丰代替父职。本为阶下囚,如今儿子却又因祸得福,这是何等的恩德啊。如此的处理方式,怎能不让李严父子倍感羞愧,终生铭记,又怎能不为之慷慨赴死呢。
现在想来,李严一大把年纪的人,活的还真是不明白,行为做事像小孩子一般。且不说此事做得极其拙劣,即便是侥幸得逞了,一辈子的负疚又如何能平抚呢。好在李严知道错了,后来也一再向诸葛亮谢罪。可见,李严虽有过错,却也是良心未泯。而正是有了诸葛亮和费祎的一再保全,才换来了李氏父子免遭唾骂,遗臭万年。当然,后来的李丰接替父职,那也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从来没有因为粮草难筹耽误诸葛亮的军备用度。戴罪的李严就更不要说了,虽回归林下,却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诸葛亮的好处,并时时告诫儿子,必要全力以赴,配合诸葛亮的工作。
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更让人感动的是,当诸葛亮命陨五丈原,灵柩被护送回成都的时候。李严闻知,亲自挂孝出城,迎接灵柩。终因伤心过度,大哭而死。中国民间有句老话,叫做“得饶人处且饶人”。如此看来,还真是充满智慧,令人回味。
相关参考
诸葛亮死于234年,司马懿死于251年,司马懿比诸葛亮多活了17年。令人奇怪的是作为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在诸葛亮去世后的17年时间内一直没有讨伐蜀国。这肯定不是因为司马懿不敢,而是司马懿太忙了。
诸葛亮五出祁山,率兵北伐。大军所到之处,魏军望风披靡,司马懿吓得躲在上邽城中,三日不敢出战。魏国名将张郃自恃英勇,不顾司马懿一再劝告,非要主动出击,结果中了诸葛亮的诱敌深入之计。不仅全军覆没,自己也被
诸葛亮五出祁山,率兵北伐。大军所到之处,魏军望风披靡,司马懿吓得躲在上城中,三日不敢出战。魏国名将张A自恃英勇,不顾司马懿一再劝告,非要主动出击,结果中了诸葛亮的诱敌深入之计。不仅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乱
诸葛亮五出祁山,率兵北伐。大军所到之处,魏军望风披靡,司马懿吓得躲在上邽城中,三日不敢出战。魏国名将张郃自恃英勇,不顾司马懿一再劝告,非要主动出击,结果中了诸葛亮的诱敌深入之计。不仅全军覆没,自己也被
有人评价过中国的《三十六计》是:三十六计,招招致命,然而这些可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奇才们历经多少的战役而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三十六真是,一个比一个的狡猾,一计比一计的会揣度人心,而其中又当属诸葛亮的”空城计
提起诸葛亮,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以足智多谋而闻名。由他主导的空城计更是家喻户晓。世人都认为司马懿中计完全是由于他奸诈多疑的性格,可司马懿临终前留下的十七字遗言,却告诉我们空城计似乎
历史人物 司马懿名声为什么比诸葛亮差那么多?历史对司马懿有哪些误解?
三国历史中,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对决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是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人的名声就差太多了,很多人都会提高诸葛亮偏低司马懿,难道司马懿就是一个反派人物么?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大家也都是各司其主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地位是相当崇高的,三国演义更是将诸葛亮几乎神化了,如舌战群儒、七擒孟获和上方谷之战,几乎差点烧死了司马懿。而死后更是留下一妙计,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看上去诸葛亮的计谋比司马懿
历史人物 司马懿最怕的人并非诸葛亮 这三人都让司马懿寝食难安
在三国里,司马懿只要对上诸葛亮就非常的怂,从来不主动出击活活的把诸葛亮给熬死。很多人说司马懿是怕诸葛亮所以不敢正面交锋,但是魏军是防守方,这样的策略也最稳妥,当时司马懿是绝对不能出现一丝失误的,不然回
三国时,司马懿听说诸葛亮病危,不久将死,但不知真假,不敢轻举妄动。就命夏侯霸领1000人马去五丈原探哨,临行嘱道:“若蜀兵怕扰,不敢出战,诸葛亮必定病入膏盲,吾当乘势进击。”蜀帐内,诸葛亮吐血不止,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