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是怎样发展的 柯尔克孜族历史
Posted 柯尔克孜族
篇首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柯尔克孜族是怎样发展的 柯尔克孜族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柯尔克孜族是怎样发展的 柯尔克孜族历史
10世纪初期契丹兴起。931年黠戛斯臣服契丹。947年契丹建辽,于黠戛斯地设“辖戛斯国王府”,委任黠戛斯首领为王府大王,同时派辽国官员进行控制。1125年女真建金,称其为“纥里迄斯”。
12世纪末、13世纪初成吉思汗一统蒙古而称雄于世。1199年铁木真征服了乞儿吉思,在叶尼塞河地区设谦谦州进行管辖。乞儿吉思除仍以游牧的畜牧经济为主外,农业、手工业也因蒙古汗国的屯田筹饷、移民设局等措施而得以发展。其实,乞儿吉思人仍主要分布在叶尼塞河上游一带,也有一部分游牧在杭爱山与天山之间。
明朝时期漠兆蒙古瓦剌部兴起,乞儿吉思不堪受其压迫而大批西迁楚河、塔拉斯河地区。明末清初,留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乞儿吉思曾一度节制于喀尔喀蒙古札萨可图汗,后隶属于准噶尔蒙古。
17世纪初沙俄的势力侵入叶尼塞河上游的乞儿吉思人的地区,遭到了乞儿吉思人的激烈反抗。1702年准噶尔策旺阿拉布坦汗为避免其属民同沙俄继续发生武装冲突,派军队强令乞儿吉思人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迁往天山伊塞克湖地区。其后,又有部分乞儿吉思人为摆脱准噶尔部的统治,分别迁至塔什干、费尔干纳和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一带。他们与原来游牧在这些地区的操突厥语的牧民融合,逐渐成为现代柯尔克孜族。
清代称柯尔克孜族为“布鲁特”。天山以南的称为西布鲁特,天山以北的称为东布鲁特。清朝统一新疆前后,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布鲁特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757年布鲁特协助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贵族的叛乱,东布鲁特归附清朝;1759年在平定大小和卓之乱的过程中,布鲁特希布察克部落的头领阿奇木比曾率兵攻破大小和卓控制的喀什噶尔,起到了牵制作用。西布鲁特归附清朝。柯尔克孜族归附清朝后,由清政府委任本民族首领统治,享有原地放牧不收土地税、贸易税率减少三分之一等优惠政策,使柯尔克孜族社会得以休养生息。
相关参考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外国侵略者对新疆地区的蚕食鲸吞,柯尔克孜族人民与新疆各族人民一道,进行了保家卫国的英勇斗争。1856年沙俄入侵伊塞克湖地区,遭到柯尔克孜人民的坚决抵抗。1865年柯尔克孜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外国侵略者对新疆地区的蚕食鲸吞,柯尔克孜族人民与新疆各族人民一道,进行了保家卫国的英勇斗争。1856年沙俄入侵伊塞克湖地区,遭到柯尔克孜人民的坚决抵抗。1865年柯尔克孜
走进柯尔克孜族牧民的毡房,周边围墙上一张张极富民族特色的精美壁挂,首先会给客人带来一种强烈的美感,似乎置身于一座小巧的艺术殿堂。壁挂,是柯尔克孜族家庭的一种必备的装饰,也是一种民族手工艺品。形状多为长
在新疆自治区的阿合奇村的柯尔克孜族猎人训练猎鹰,为狩猎季节做准备。柯尔克孜族牧有养鹰的传统,从野外抓来的幼鹰经过驯养可以成为牧民捕猎的帮手。为了消除鹰的野性,牧民们一般使用“熬鹰”的方法,就是蒙上鹰眼
柯尔克孜族的婚礼十分隆重,分订婚和结婚两个步骤。在订婚时,男方用一匹马驮着礼物前往女家,马头上要扎一块洁白的棉花,以示订婚。女方父母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有的地区马头上的棉花由女方来扎,或向男方客人身
柯尔克孜族的婚礼十分隆重,分订婚和结婚两个步骤。在订婚时,男方用一匹马驮着礼物前往女家,马头上要扎一块洁白的棉花,以示订婚。女方父母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有的地区马头上的棉花由女方来扎,或向男方客人身
柯尔克孜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边陲,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东部、天山南脉与昆仑山北陂之间。中国柯尔克孜族的人口,1949年仅有66000多人。五十年代后,柯尔克孜族的人口增长较快。至1990年人口
柯尔克孜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边陲,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东部、天山南脉与昆仑山北陂之间。中国柯尔克孜族的人口,1949年仅有66000多人。五十年代后,柯尔克孜族的人口增长较快。至1990年人口
柯尔克孜族历史上信仰萨满教的时间长达两千多年,因此萨满教世界观,萨满文化对柯尔克孜人的观念、意识、习惯、文化的影响力相当深远,相当强大。支配着柯尔克孜人思想和行动的萨满教的观念渗透于柯尔克孜人社会生活
东迁后的黑龙江柯尔克孜族人为六个姓氏,即达本(吴)、额齐格(常)、嘎博韩(韩)、赛音德尔(蔡)、博勒特尔(郎)、格尔格司(司)、约在清末又从蔡姓中分离出来了刘姓。建国后,婚姻自由,并在政策上允许男女双